李燕燕
(商洛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
高校资助如何在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生活的基础上,构建有益于促进其学业发展和能力提升的资助育人模式,更好地实现学生长远发展的全面育人资助、“造血型”资助,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必须探讨的重要课题。基于学生学业发展的角度探索发展性资助模式的构建,对学生资助情况和学业发展状况进行实证调研,找出倾向性的问题及其原因。借鉴部分高校在发展性资助实践中的典型经验,探索高校“按需资助”、全面育人发展性资助模式的路径。
国外的大学生资助制度现有“免费+助学金”资助模式、“收费+贷学金”模式及“混合资助模式”三种。“免费+助学金”资助模式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收费+贷学金”模式以日本为代表,日本是首个在全世界范围内将助学贷款推向全国的国家。“混合资助模式”是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勤工俭学等资助方式并存,代表国家有美国。[1]
国内关于发展性资助的实践探索,值得借鉴的主要有浙江省部分高校,广西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少数高校。如浙江大学的困难生教育实践项目、浙江工业大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计划”、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阳光体育资助项目、广西师范大学的“金凤计划”和“希望教师冠泰基金项目”、中国地质大学的“英才工程”资助计划等。[2]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深入了解学生对高校学生资助的满意度情况,编制设计《高校学生资助问题和学业情况调查问卷》,共包括这几部分:第一部分调查学生个人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主要调查学生的经济压力与资助情况;第三部分调查学校学生资助理念、模式、政策、内容和管理的情况及学生满意度,调查目前学校学生资助的实施效果,了解学生对学校资助工作的反馈,并据此了解学生资助的不足及学生建议;第四部分学生学业发展情况的调查。
以陕西某地方本科院校210名本科生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10份,实际回收204份,有效问卷204份,问卷回收率为97.1%,有效率为100%。涉及到文理科7个专业,调查样本量较大,覆盖范围较广,样本有一定的分析价值,可以反映本校乃至本省同类院校学生资助情况及学生对现有资助的满足度。
1.学生经济来源与资助情况的统计
为了探究大学生的实际经济实力和压力,本研究分别从客观数据和主观感受两个维度进行调查分析,从客观数据出发,比较收入和支出各个选项的占比。
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12.75%的学生主要通过助学贷款来支付学费和住宿费,3.92%的学生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获得学费和住宿费,81.86%依靠父母支付学费和住宿费。学生每月的生活费支出为601-1000元占比最高,达到63.73%,还有7.35%的学生每月的生活费为600元及以下,根据当地的生活水平及物价,600元仅为最低生活保障。从客观数据来看,本校多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面临着经济压力。
图1 学校的经济资助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满足情况调查
其次,从主观态度上,通过调查发现,问卷中提问学生学习生活目前是否有经济压力以及对学校经济资助的满足程度评价。由数据可知,在问到学习生活的经济压力时,有46.57%的学生认为经济压力大。同时,为了考量学校学生资助对学生经济压力感受产生的影响,设置了学校资助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表示非常不满足和不满足的占比总和为34.31%,表示基本满足的为58.33%,而表示非常满足的比例仅为9.31%。因此,从总体来看,学校资助并未能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学生大都表示在学习和生活都面临经济压力。
图2 面对经费紧张,学生选择的获得方式
统计调查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面对基本的学习和生活经费欠缺问题,可能会采取的获取方式。如图2所示,面对基本的学习和生活经费不足时,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有二分之一多的学生会选择校外兼职活动,赚取基本的学习和生活费,这个比例最大。其次有近50%的学生会选择依靠家人或亲戚朋友,34.3%的学生会考虑申请奖助学金,而选择申请助学贷款的则仅有12人。据了解,国外学生多数会选择助学贷款完成学业,以缓解暂时的经济困难和压力,同时把助学贷款当做一种理性的教育投资,而我国学生对于助学贷款的理性认识和利用能力较为不足。学生认为选择助学贷款只是缓解了暂时的经济压力,毕业后要偿还这些经济负债,在学校获得奖学金的难度大,获得助学金可能性低且数额不大,这些都要花去大量的精力争取或办理手续,所以学生宁愿选择更加便捷简单的兼职活动来赚取基本生活费。令人欣慰的是,只有1人在面临经费不足是会选择辍学,但同样不容忽视。同理,多数学生面对这样的经济压力,选择继续深造的可能性就降低了。
调查大学生的兼职情况,统计数据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短期促销等兼职活动,选择与专业无关的勤工俭学活动的占40%,23%的学生选择家教,16.2%的学生没有兼职。统计可知,在被调查的204名学生中,有84%的学生在大学期间都从事过各种兼职活动。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兼职活动的学生仅有8人,比例很小,这表明学生在校期间从事的各种兼职活动专业性都不强。
为更深入地探讨大学生选择兼职活动的原因,如图3所示。其中认为兼职活动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学习和生活的经济来源的占比是15.69%,这个数据很令人担忧。选择兼职只是为了增加一定的经济收入的学生占27.94%,这两项之和占比近乎一半。这说明大学生从事兼职活动,除了锻炼个人能力之外,经济因素是主要考量。
图3 大学生选择兼职的原因调查
关于大学生的心理贫困现象的调查,45.59%的学生表示偶尔有,选择“一直有”和“经常有”的人数占比9.8%,说明学生资助工作除了经济保障之外,仍要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2.对现有学生资助政策的调查
关于对学校学生资助理念的调查,认为基本满意的占69.61%,现在不满意的占14.22%,选择满意和非常满意这两项之和仅占16.81%。同样地,关于学生资助政策,认为不合理的占34.32%,选择最主要原因为资助面太窄,资助力度不够和资助方式不合理。
图4 最激励学生的资助方式调查
关于对学生激励最大的资助方式的调查,结果是64.22%的学生选择了奖学金,选择学费减免和助学金的学生占比为12.75%和10.78%,其次是勤工俭学占7.84%,最后是助学贷款占4.41%。这说明,奖学金在学生学业发展中表现出极大的积极作用,奖学金的提高会促进学生对资助的满足性,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助学贷款可以缓解学生的经济压力,但学生仍表示出资助的满足性不高。
3.小结
第一,学生普遍面临经济压力。客观上,近50%的学生每月生活支出仅靠父母。主观上,有超过75%的学生表示自己有较大经济压力。同时,学生对学校的各项资助满足度低,超过60%的学生反映学校的各项资助不能满足自己在校期间的基本生活和学习需求。
第二,学生从事兼职活动的人数多,兼职活动的专业性总体上不强。调查后发现,84%的学生都有过兼职经历,并且从事家教和与专业相关性不高的兼职活动的比例最高,从事过与本专业相关的专业性兼职活动的比例很小,仅占3.9%。
第三,学生从事各种兼职活动主要目的是缓解经济压力。调查显示,对于学生而言,兼职是不可缺少的基本生活的经济来源和只是为了增加经济收入的选择比例相同,这两项都是经济原因,所以学生选择各种兼职活动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经济需求。学生从事兼职活动,需要匀出一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来解决最基本的经济需要问题,兼职活动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也会从一定程度上分散学生学习的精力和专注力,进而对学业发展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第四,学生在选择学校时,72.4%的学生或家长会考虑该校的各项学生资助政策,其中主要是考量奖助学金资助政策。针对现有的学生资助体系,学生提出需要进一步加大学生资助力度,资助覆盖面有待拓宽,资助方式要向适应学生的需求方向不断创新。
第五,在现有的资助工作中,多停留于“保障学生受教育的权利”这个基础的经济保障,帮扶学生走出经济窘境顺利完成学业,具体资助工作中,往往也将解决基本学习生活的经济负担作为资助的重点,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引导,并未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资助育人目标。
传统的资助仅限于经济帮扶解困,受助学生普遍存在素质提升和能力发展不足的问题,由此提出大学生发展性资助,旨在促进受资助学生的全面发展,从经济帮扶层面拓展到素质提升和能力发展层面,资助对象不再局限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而是针对全体学生“按需资助”的发展性资助。资助效果取决于资助观念,只有高校资助主体进一步更新发展性资助观念,才能够不断提高发展性资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育人的效果。
我们在这里讨论的大学生发展性资助,是在共享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旨在为全体学生提供能力发展的平台和机会,以全体学生为资助对象,以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专业创新素质等综合素质为根本目标,通过运用资金注入的方式,探索各类资助途径,致力于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资助模式。它与贫困生经济资助相比,视野更加广阔。
大学生发展性资助是一项以促进全体学生成长成才为宗旨的育人性工作,因此,大学生发展性资助不仅仅要实现对受助学生的经济资助,还要提升受资助者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更要实现资助内容和资助对象的全覆盖。在资助小部分受助学生的同时,要发动鼓励其他学生积极参与资助项目,让资助内容覆盖到全体学生,将资助对象拓展到全体学生。同时,发展性资助既要关注学生的现阶段的发展需求,更要注重可持续性发展的全面育人效果,大学生发展性资助旨在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受资助学生要树立个人积极发展的受助思想,积极应对,有效利用各种资助资源,实现个人能力素质的全面健康发展。
大学生发展性资助既是一种新的资助理念,又是资助的实践形态,[3]更是一种教育资源。高校资助工作的重点就是在确保经济资助的基础上全面育人,资助育人作为高校资助政策的核心思想,是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在高校资助体系中的重要体现。[4]发展性资助将资助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资源,从资助育人的理念出发,从受助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搭建平台提供的各种资源强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的培育和提高,提供个性化的学业帮扶、感恩励志教育、心理疏导和能力培训等,积极关注和帮扶受助学生的心理,促进受助学生的全面发展。[5]
资助途径是大学生发展性资助模式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性资助的全面育人目标得以实现的主要载体。大学生发展性资助作为一种新的资助理念和模式,从社会和学校两个层面健全大学生发展性资助项目体系,在学校资助体系中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的作用,建设全方位全维度良性的资助环境,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优质的资助资源。
因此,拓展大学生发展性资助的途径,要以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成功成才素质四大类素质的资助目标为指导,[6]建立学生资助的长效机制,探索可实现的具体方式,旨在健全德育和美育资助措施,增加体育资助措施,丰富智育资助项目,提升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实现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同时,社会积极参与高校资助,能够提高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契合度,实现产教融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1][2]舒 能.大学生发展性资助研究[D].杭州:中国计量大学,2016.
[3]齐 清,宋 伟.全面发展视域下大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6,(23),21-22.
[4]徐美华,饶志雄.新时期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机制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6,(4),49-50.
[5]李燕燕.教育叙事视域下精准资助对建档立卡生学业发展影响的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95-98.
[6]徐涌金,郑 磊.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的有效路径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4,(3):10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