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梓雯
朱自清先生曾指出:“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所谓朗读,指的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再结合各种语言表达手段,如把握节奏和肢体动作等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新课标中每个学段都对朗读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这表明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关键是朗读对培养学生思维具有举重若轻的作用。
随着人体的生理机能不断完善,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在中学阶段更是得以飞速发展,其整体结构基本形成并趋于稳定,抽象思维逐步占据优势,辩证思维也开始发展,从而形成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新局面。同时,中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也在逐步增长,与低年级学生相比,可以看到中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批判性都在明显增强。
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任务,又是语文教学的工具。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表示:“没有识记和诵读,教学与智力发展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人在朗读时,声音会控制大脑皮层接受信息,使所读之物在大脑留下深刻印象,还会排除杂念,使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提高对作品的感悟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若能合理运用朗读,便能让学生在体会语言文字美感的同时,激发思维的火花,从而使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锻炼。
任何一种艺术创作都离不开抽象思维的伴随,因为在艺术构思与创造的过程中,无论是作品体裁的选择、主题的提炼、结构的安排还是人物性格的设计和表现手法的选择等等,都属于抽象思维活动。而朗读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创作,抽象思维在朗读的准备和表演过程中占据着基础的地位,因此可以说抽象思维是朗读艺术创作中的基础。但若仅仅将朗读看作是情感的抒发,忽略了抽象思维的重要性,朗读者便会拿起稿子就张口朗读,往往让朗读流于形式而少了实质。事实上,抽象思维在有声语言创作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生朗读文本前所做的相关准备工作,比如了解作者创作这篇文本的时代背景、原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这篇作品是否有很强的隐喻等等,就是抽象思维的活动过程。例如刘禹锡的《秋词》中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表达的是诗人乐观豁达,积极向上,高远豪迈的心情;而同样描写秋天的《观沧海》中的“秋风萧瑟”描写的则是一派几近落魄的景色。可见,描写同一对象的诗蕴藏着诗人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要想准确朗读出作品的情感,那么抽象思维的活动过程便是必不可少的。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朗读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加强学生的记忆。学生在大声朗读,反复朗读的时候便能加深并巩固其记忆,呼唤他们的感知和想象,进而起到联想记忆的作用。而所谓辩证思维简单说来就是能理解理论与实践等辩证关系,能以一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可见,在语文课堂上重视朗读,增加学生朗读机会,便能有效促进中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如学生读到吴均《与朱元思书》中描写水的诗句“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时,由于此前学习柳宗元《小石潭记》时反复朗读过,因此他们便能快速联系其中同样描写水的“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并将二者进行对比,进而体会作者不同的思想情感。这便是以联系与发展的观点分析与解决问题。
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口头语言。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朗读首先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语言表达活动,其次它还是一种理清思路的活动,朗读者必须要在深入理解和具体感受的前提下,把文章字句入脑入心,动之于情,再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把静态的文字语言转化成动态的有声语言。而学生在中学阶段思维的独创性本就在逐步增长,若与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活动的朗读结合起来,那么这种语文教学定能促进中学生独创性思维的高效发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如此。
朗读作为理解、积累、发展语言、激发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不能是“心不在焉”的“一唱到底”的“唱读”,它应有准备、有目的,不同对象有不同要求,有明显的指向性。同时,语文教学中应以学生质疑与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为出发点,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方法进行思考,在这一过程中能启发学生结合预习所得知识,从而更好解决问题。
辩证思维具有联系与发展的特性,在思考认识事物时,力求全面,兼顾多种因素,从事物联系角度入手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而人在朗读过程中随着声音的传送会在大脑留下印记,并分类储存。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若能巧妙运用朗读,使得学生的新旧知识得以联系并进一步发展,那么学生的辩证思维便可以得到培养和提高。如教师在传授新知识的时候,可以通过多种朗读方式,营造有趣的朗读氛围,激发起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调动他们大脑里之前储存的相关知识,并与之形成联系,那么就能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并借旧知识来加深理解新知识,从而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疑”是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课文中不懂的、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以待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解决。引导学生质疑,就是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促使其发问,让他们在“读”和“思”的状态中进行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主导作用,有意识地建立一种“朗读”氛围,并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揭示规律,为学生质疑问难引路,为学生积极的思维创造条件。这样一旦学生朗读过程中发现了问题,提出了疑问,就会主动地思索、研究,不知不觉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无定法,妙在得法”。当然,培养中学生思维,仅仅依靠朗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多角度,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训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离开了朗读的课堂是了无生趣的,也是违背了学习规律的,那么学生的思维培养便无从谈起。教师应经常营造具体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充分朗读、领悟的过程中进行熏陶,这样,他们的语言分析能力、表情达意能力等文学素养才能以有效的提升,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张猫 油彩亚麻布 作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