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琦
摘 要 信息不对称是经济学领域中的一个概念,意指交易的双方由于掌握的信息不对等而导致所占信息较少的一方在交易中处于劣势或过于被动。在采访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就表现在采访对象在某一特定事情上所掌握的信息量要大于记者,两者之间存在着信息差,而这种信息差有可能会影响到采访的最终质量,尤其当采访内容涉及到采访对象自身利益时,则往往会利用信息差应付记者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关键词 信息不对称;采访;利益
中图分类号 TP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11-0049-02
20世纪70年代3位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迈克尔·斯彭斯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提出了“信息不对称理论”并因此荣获2001年度经济学诺贝尔经济学奖。该理论讲的是许多市场都存在信息的非对称现象,一方往往掌握比另一方更多的信息,占有更多信息的一方会利用自身的优势地位从弱势一方获取更多的利益,从而限制市场功能的发挥。
事实上,不止在经济领域,现实社会中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例如乘公共汽车时的“乱挤”现象,如果大家都按顺序排队,就会很快地坐上车出发,这是全局最佳选择,但不是稳定的选择,因为大家并不知道别人心里的想法,而是更多地考虑到如果别人插队而只有自己排队的话,情况势必对自己不利,于是,只要有少数几个乱挤的人就可以破坏整个秩序,形成大家一拥而上的局势,结果是所有的人都多花了更多的力气和时间。
同样的,在采访过程中,理想情况是,采访对象对记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样记者便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圆满完成任务,但实际情况却往往不尽如人意,采访过程甚至成为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博弈。
1 信息不对称下的心理因素
“采访作为新闻记者的职业行为,是一种集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社会行为于一体的综合性行为模式。”因而,采访不可能仅靠记者一个人来完成,它只有在采访对象的配合下,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得以完成。既然采访是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参与的互动行为,那么其中必定存在着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从本质上说,采访就是信息从一方即被采访者流向另一方即记者的过程。
当然,记者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倾听者,而是要通过问题来引导对方从而得到自己所需的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采访对象所知道的关于某一特定事实的信息量是大于记者的,这本身就在采访开始时形成了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采访开始后,记者对采访对象发出讯息从而对其产生影响,采访对象则会对记者的訊息给予相应的回应。整个采访过程中记者与采访对象相互作用。到采访结束时如果采访效果理想的话,记者在关于这一特定事情上的信息会与采访对象相等甚至超过对方(因为记者会多方收集信息),这时,记者与被访者之间又形成了新的信息不对称。因而,采访过程可以看作是信息由被访者流向记者的过程;由不对称到另一个不对称的过程。
从在采访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采访对象大致可分为消息提供者、当事人、知情人、目击者、相关人五种类型,如果采访对象只是作为一个知情的旁观者,一般说来他还是会乐意接受采访并如实相告。因为从心理学角度说,每个人都会有倾诉的欲望,特别是有一个好的倾听对象时更愿意将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却渴望知道的事说出来,这种信息占有量上的优越感会使采访对象觉得自己是被需要的,从而满足了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
需要强调的是,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在实际操作中,即使被访者不受到利益的影响也难免会受到个人感情,人生观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所提供的信息不自觉地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
总的来说,采访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进行的,抛开采访对象的种种因素不说,记者想要采集到自己需要的信息。首先就要得到对方最起码的信任,否则采访起到的作用或得到的信息就非常有限甚至是伪信息,毕竟没有人愿意和自己不信任的人说真话。
由于没有一项法律规定被访者在接受采访时必须提供绝对真实、完整的信息,因而在提供信息方面,被访者掌握了相当的主动权,可以全盘托出,也可以只说一部分甚至闭口不谈。所以在掌握了足够的采访技巧和拥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同时,与对方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也是关键所在,值得一提的是,记者的形象要有良好的媒体形象做支撑,如果受众普遍对媒体失去信任,那么记者的信任度又从何而来呢?
2 隐性采访中的信息不对称
以上讨论的是一般情况下采访中的信息偏差问题,而在某些特殊的采访方式比如隐性采访中,情况就不尽相同。
“隐性采访是指新闻记者隐去记者身份而秘密地采获新闻事实的采访方法”它包括3个特征:第一,记者故意隐瞒了自己的身份;第二,采访是在被访者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进行的;第三,采访事先并未得到对方的同意。例如《世界报》的著名女记者伊丽莎白科克伦曾乔装打扮深入到莱克韦尔岛的精神病院明察暗访,揭露了精神病院里的种种丑闻就是一种隐性采访。
从以上的叙述不难看出,在隐性采访这种特殊的采访方式中存在着两种信息不对称:一方面,被采访对象掌握着记者想采集的信息;另一方面,被采访者并不知道记者的真实身份和真实目的,从而形成了另一种信息上的不对称。
当记者完成了采访任务后,也许会透露自己的身份,也许不会,也就是说,这一信息的主动权掌握在记者手中,被采访者通常往往是事后才知道真相。在这种采访中,记者往往能收集到第一手的真实材料,因为从采访对象的方面看,接受采访时的种种心理因素及顾虑消失了,不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来控制信息的流量及流向,而记者则相应地掌握了收集信息的主动权。
3 利益冲突与信息不对称
当记者在进行舆论监督时,往往会与被采访者发生利益冲突,尤其当采访对象与记者所调查的人或事有密切利益关系时,便会产生揭露事实与掩盖真相之间的矛盾。
如果记者要对某政府部门的,某一失职事件进行调查,那么所涉及的政府官员为了维护政府的形象,或者害怕影响自己的仕途,又或是迫于上级的压力,往往会人为地歪曲、编造信息,以至于呈现在记者面前的信息严重与事实不符,最后也许会导致受众看到的要么是假象,要么连假象都看不到,而事实的真相则由于政府对信息的人为封锁和对调查采访的种种阻挠迟迟不能浮出水面,舆论监督的效果也随之大打折扣。
虽然人民群众有通过新闻媒体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及工作人员进行监督的权利;根据公共利益原则,新闻媒体可以比较自由地批评主要政府官员的违法违纪行为,但由于在信息方面,政府部门占有绝对的优势,许多涉及到事件核心内容的重要资料要么被冠上秘密文件的大名不予公布,要么改头换面后再予以公布,这种通过封锁与扭曲信息来“糊弄”记者的做法只能使得记者通过政府了解真相变得十分困难。也许有的记者依靠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其它途径最终“挖”出事实真相,但我们终究不能把舆论监督寄托在记者个人的意志品德上。
另一种情况是,记者已经掌握了当事人的有关材料,采访的目的已不再是获取新的信息了。一个滑稽的例子是某縣的县委书记涉嫌利用职权以起妻子的名字低价购买了数套政府为安置移民而专门修建的商品房,这种房只能对移民以较低的价格出售。
有趣的是,当记者前去采访这位县委书记并向其提起他妻子的名字时,这位书记竟立即表示不认识此人。由于当事人对记者所掌握的信息不甚了解,最终出现了如此戏剧性的场面。由此也不难看出,在涉及到自身利益时,有的采访对象是什么谎话都说得出来。这也给记者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在采访前要尽力做好十足的功课,只有对所获得的信息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才不会被轻易“糊弄”。正如约翰布雷迪所说:每采访一分钟至少要准备十分钟。
政府人员利用信息资源人为认为地给采访制造障碍势必导致信息交流受阻,记者在采访中并未的到应知的信息,而被访者也并未提供应透露的信息。应该说,行政办公的不透明是造成这种信息不对称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行政的透明才能带来信息的透明,而行政透明必须有制度作为保障,这样才能尽量减少信息不对称对采访质量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熊高.采访行为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顾理平.隐性采访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3]约翰.布雷迪.采访技巧[M].北京:新化出版社,1986.
[4]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5]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6]刘建明.舆论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7]田大宪.新闻舆论监督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8]郑希付,等.普通心理学[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
[9]黄旦.新闻传播学[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
[10]邱沛篁.新闻采访艺术[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
[11]威立斯旺伯格.普利策传[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