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钊能 傅凌雁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福建龙岩364000)
ICU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具有病情危急的特点,且一般会发生严重缺血与缺氧的症状,增加各类并发症发生的几率,会增加死亡率,临床治疗ICU重症心力衰竭中需要及时改正缺氧状态[1],降低患者心脏负荷。现报道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66例ICU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经常规治疗以及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效果。
本次研究的66例样本均来源于2014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ICU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采取不同治疗方案予以分组,参照组患者(n=33)中17例为女性,16例为男性,年龄控制在20~80岁范围中,中位年龄为(51.24±4.84)岁,最长病程7天,最短病程 1.5天,中位病程数值(3.69±0.54)天,基础疾病:13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9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8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2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1例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实验组患者(n=33)中16例为女性,17例为男性,年龄控制在21~81岁范围中,中位年龄为(51.54±4.87)岁,最长病程6天,最短病程1天,中位病程数值(3.21±0.35)天,基础疾病:1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10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7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3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1例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参照组与实验组ICU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基础资料以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P>0.05,统计学不显示数据对比差异。
将心力衰竭常规治疗应用于参照组,给予患者多巴酚丁胺、西地兰、硝酸甘油等药物来提升其心功能,扩张血管,增加心脏血流量,并且予以患者利尿治疗,降低心脏负荷,依据患者临床症状,给予酸中毒症状、电解质紊乱的对症治疗。将有创机械通气应用在实验组,依据气管插管方式构建良好的人工气道,与呼吸机连接,调整呼吸机模式,设置成A-C模式,在改善患者氧合状况之后设置呼吸机模式为SIMV+PSV模式,最后选择PSV模式进行干预。此外及时调整呼吸机的参数,保持6~10 mL/kg的潮气量,维持12~20次/min的呼吸频率,维持4~5cmH2O的呼气末正压,维持30%~60%吸氧浓度,维持10~18mH2O之间的压力支持水平,接受治疗中如果患者发生烦躁不安的现象,可在医嘱下予以一定量芬太尼或者咪唑安定,来达到镇静止痛的作用。如果患者缺氧症状改善且稳定病情,恢复血流动力学之后,患者可以自主呼吸,此时进行撤机操作,如果呼吸平稳,可拔除气管导管。
观察实验组以及参照组ICU重症心力衰竭患者LVEF、NT-proBNP、临床有效率计算值。
此次选择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本次输入的66例ICU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所有临床数据,对参照组与实验组ICU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有效率计算值以率(%)的形式表示,行χ2检验,对实验组以及参照组ICU重症心力衰竭患者LVEF、NT-proBNP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行t检验,P<0.05,统计学数据差异显著存在。
数据研究显示,实验组ICU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有效率计算值96.97%显著高于参照组临床有效率计算值78.78%,P<0.05,统计学数据差异显著存在。详见表1。
数据研究显示,实验组ICU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 LVEF、NT-proBNP对比参照组数据,P>0.05,统计学并不具有显著差异;实验组ICU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后LVEF、NT-proBNP对比参照组数据,P<0.05,统计学数据差异显著存在。详见表2。
表1 参照组与实验组ICU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有效率计算值对比
心力衰竭属于常见的一种临床疾病,心力衰竭具有比较复杂的发病机制以及诱发因素,发病之后患者出现很多临床症状[2],促使治疗比较困难。ICU重症心力衰竭一般是由于呼吸衰竭,低氧血症加重引发的恶性循环障碍,短时间内患者可能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意识丧失等症状,严重的可能出现心脏、呼吸骤停等现象。现今临床治疗ICU重症心力衰竭中还没有方法可获取理想效果[3],虽然常规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并不能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且治疗后患者也出现很多并发症,此外,疾病也十分容易发生反复发作的现象,进而加重患者的痛苦。所以,临床上亟待寻找一种有效治疗措施。目前,机械通气治疗是抢救呼吸衰竭患者的一种重要方式,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气管插管有创通气,这种治疗措施能够改善患者心功能以及换气功能。机械通气治疗应用之后可将患者心脏前后负荷降低,提升心搏出量[4-5],减少酸中毒发生率以及氧耗量。但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应用前需要严格了解相关适应证,进而最大限度降低治疗的损伤;意识模糊、呼吸肌疲劳以及昏迷等患者;脉血气分析PaO2低于8kPa、pH低于7.20、PaCO2超过9.3kPa。有创机械通气会损伤患者生理与心理,所以在治疗中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从低到高来设置呼吸机相关参数原则,同时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对呼吸参数及时调整,在稳定患者病情之后准确掌握拔管、撤机的指征,尽可能降低有创治疗的损害[6-7]。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ICU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有效率计算值96.97%%、LVEF(0.48±0.22)、NT-proBNP(1635.54±69.65)对比参照组临床有效率计算值 78.78%、LVEF (0.62±0.21)、NT-proBNP(1898.87±79.58),统计学数据差异显著存在(P<0.05)。证实,有创机械通气可显著改善ICU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医护人员对患者治疗过程中依据有创通气治疗可改正患者心衰情况,提升患者心功能,但因有创机械通气会损伤患者生理,促使治疗过程中患者十分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所以,在对患者实施有创通气治疗前提下需要配合有效的基础护理,以便于提升整体效果。
综合以上结论,在ICU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中采取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相比较常规治疗更具应用价值,值得临床进步研究与应用。
[1]李君军.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对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患儿撤机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2):22-23.
[2]杨春花.舒适护理在ICU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7(20):90-91.
[3]胡循贵,施德毅.急性左心衰患者不同时机予以有创机械通气的对比及相关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3):51-52.
[4]谢朝阳.ICU肺动脉高压伴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机械通气对血浆脑钠肽水平的作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5(12):140-141.
[5]常淑莹,贺春艳,杨小平.团体沙盘游戏对ICU医护人员挑战性-障碍性压力的干预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17(26):77-81.
[6]李超,胡安强.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在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5(16):131-133.
[7]刘志锋,刘国斌.急诊内科老年心衰患者的治疗及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9):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