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长旭,杨怀文
(中央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100081)
信阳市是河南省最南端的一个市,位于大别山北麓与淮河上游之间的鄂豫皖三省结合部,下辖八县两区,即罗山、光山、息县、潢川、淮滨、固始(目前为河南省直管县)、商城、新县、浉河区、平桥区。在语言方面,信阳以北地区为中原官话,东南部的安徽六安、西南部的湖北广水、红安、麻城等地区为江淮官话,西部的湖北随州为西南官话。由于地处中原官话、江淮官话和西南官话的包围之中,所以信阳地区的方言具有一些“交融过渡性”特征,有些县区的方言归属存在一些争议,不过大部分地区应归入中原官话区。
1956年3月30日,中国高等教育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汉语方言普查工作的指示》,要求“在1956、1957两年内把全国各地的汉语方言普查完毕”。河南省承担本次方言普查任务的是开封师范学院(今河南大学前身),一共调查了123个点[1]。本次普查把河南方言分为十个区,每个区出版了一本《学习普通话手册》,其中就包含《河南省信阳方言区学习普通话手册》,尽管该书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方言研究著作,但由于当时调查范围较广,描写也比较准确细致,为后期信阳方言研究保存了一些珍贵的材料。
根据《河南省信阳方言区学习普通话手册》中出现的方言点数据统计,当时的信阳方言区总共调查了信阳市、信阳县、新县、淮滨、商城、固始、潢川、罗山、光山、息县、正阳(归属驻马店市)、桐柏(归属南阳市)等十二个方言点。由于当时的方言调查主要是“以帮助推广普通话为目的”,所以为了便于大众的阅读和学习,手册在方言描写和分析方法上做了许多变通。例如:语音描写着重和普通话进行共时比较,不考虑与中古语音系统之间的源流演变及对应关系,不对单点方言进行系统性描写。结构主要是先罗列普通话的声、韵、调,然后逐一分析各方言点相应的发音特点以及学习普通话的注意事项。语音记录主要使用的是汉语拼音方案的音标,只有当汉语拼音方案中没有合适的音记录时才使用国际音标。这种处理方式今天看来存在很大缺陷,但是考虑到当时面向大众开展推普工作的现实目的,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
当然,鉴于当时调查条件的种种局限,《手册》中也确实存在不少的瑕疵。有些内容介绍得较为粗疏,并有少量描写失当的地方。例如,在声调描写中,淮滨、息县、潢川、固始、商城等地均为阴平24、阳平53、上声55、去声42[2]。一方面,根据后期的研究,上述各方言点的声调调值还是有明显差异的,统一做出上述描写明显不妥;另一方面,赵元任先生首创的五度标调法描写的是声调的相对音高变化,每种方言作为一种独立的系统,声调调值必须是从1度到5度都要有的,但是上述方言声调调值中没有1度。
以1979年《方言》杂志创刊和1981年全国汉语方言学会成立这两个事件为标志,汉语方言研究进入深入发展期。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信阳地区本阶段的研究成果作简要分析和概述。
2.2.1信阳方言研究文献的统计与分析
我们参考张振兴先生主编的《中国分省区汉语方言文献目录》,并借助中国知网、维普期刊网、国家图书馆等平台对1979年以来信阳地区方言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了全面搜集和细致梳理,具体数据统计分析见表1,表2。
表1 信阳地区方言研究文献的统计与分析
备注说明:1.本统计起止时间为1979年-2017年8月。
2.“信阳市”下列成果包括信阳市区方言研究、信阳市辖属县区方言的综合比较研究。
3.“综论1”主要包括方言归属问题研究,语音、词汇、语法综合研究,方言特殊语言现象散论、新方志·方言章节等。少量涉及信阳方言研究的河南方言研究、方言比较研究的专著或论文不予统计。(例如,李荣、贺巍等对于河南官话方言的分区研究论文以及张启焕、陈天福、程仪等人根据早期方言普查资料出版的一些河南方言研究著作等)
4.“综论2”主要包括方言与社会民俗文化、普通话教学、英语学习、民歌音乐等关系的研究。
表2 信阳地区方言研究文献的统计与分析
备注说明:本表统计中的核心期刊依据的是2017年最新版中文核心期刊目录。
首先,语音研究方面,叶祖贵的博士学位论文《信阳地区方言语音研究》(2010)在信阳市两区八县中选取了15个调查点(信阳市老城区,狮河区谭家河镇,平桥区城阳城,罗山县楠杆镇,光山县北向店乡、白雀园镇,新县沙窝镇、卡房乡,潢川县白店乡,固始县郭陆滩镇,商城县城关镇、吴河乡,息县孙庙乡、小茴店镇,淮滨县张庄乡),对各点语音进行了全面描写和深入比较,避免了早期一些研究中对方言语音系统性重视不够的问题。后来,作者在探讨息县、淮滨方言的归属时又分别对这两个县区的25个乡镇的方言语音(息县选点13个,淮滨选点12个)进行了调查和描写[3]。此外,有关信阳地区方言语音研究的论文还有严兆厚《信阳方言与古音》(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0,2),许仰民《信阳方言的声韵调系统及其特点》(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4,4),安华林《固始话的阴阳平异读》(中州学刊1997,s1),杨永龙《河南商城(南司)方言音系》(方言2008,2),叶祖贵《河南固始方言表处置义的“V头”及“头”的合音来源》(中国语文2009,5)以及《信阳地区方言影、疑母的今读情形及历史演变》(语文建设2013,35)等。
其次,语法研究方面的成果相对较多,并且质量较高。主要包括虚词、构词法、特殊句式等的研究,例如,陈彧《新县方言的指示代词》(南开语言学刊2005,1)、闫德亮《罗山方言副词性标记探析》(中州学刊2007,6)、王东《河南罗山方言的“给给”》(语文研究2008,2)、付义琴、赵家栋《潢川方言中“得”的一种特殊用法》(中国语文2009,2)、王芳、刘丹青《河南光山方言来自“里”的多功能虚词“的”——共时描写与语义演变分析》(语言研究2011,2)、张金成,傅慧平《固始方言词汇的重叠构形初探》(学术探索2012,9)、汪化云、李倩《河南固始方言的“可”字句》(方言2013,4)及《河南固始方言中的“两倌”》(中国语文2015,2)等。
再次,词汇研究方面的成果较少,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除去少量零星涉及词汇研究的论文外,我们目前能够收集到的专门的词汇研究文献只有7篇(核心期刊论文1篇,硕士学位论文3篇,会议论文1篇,普刊论文2篇),其中,葛本成《信阳方言词语散论》(河南大学学报2000,4)分别对信阳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动物称名词”、“称代词”等进行了分析研究;陈彧《新县西部地区男性长辈亲属称谓词的方言地理学考察》(第38届国际汉藏语会议论文2005)则是运用地理语言学研究方法对新县西部地区男性长辈亲属称谓词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考察。
2.2.2信阳方言的归属问题
由于信阳地处中原官话、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的交界地带,方言具有“交融过渡性”特点,方言归属问题是本地方言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在河南省方言普查期间,当时的工作组把河南分成十个方言区[4],其中,信阳方言区除了今天信阳市下辖区域之外,还包含驻马店市的正阳县和南阳市的桐柏县,但是具体分区标准没有明确。
1982年,根据早期方言普查结果出版的《河南方音概况》一书把河南方言分为五个次方言区,信阳归属第五区,语音特征主要包括“不分尖团”、“[]、[≅]分混不一”、“大部分地区泥母、来母相混”、“晓匣两母合口洪音字大部分地区全部读[f]声母”等[5]。贺巍(1985)按照“古知庄章三组字的今声母”、“古仄声全浊声母字逢塞音、塞擦音今是否送气”、“‘根庚、今经’两组字是否同音”等三条标准把中原官话分成郑曹、蔡鲁、洛徐、信蚌、汾河等五个方言片。其中,信阳绝大部分地区归入中原官话信蚌片,主要特点是“古深臻两摄跟通(唇音)曾梗三摄今读开口、齐齿两呼的字韵母相同”,只有淮滨县被归入中原官话蔡鲁片,该片主要特点是古知庄章三组字的今声母都读[]、[]、[],跟古精组字同音[6]。由贺巍负责编辑的《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朗文出版有限公司)“官话之三”中淮滨县也是归入中原官话“蔡鲁片”[7]。2005年,贺巍又重新做出调整,把中原官话分成兖菏、徐淮、郑开、洛嵩、南鲁、漯项、商阜、信蚌等八个方言片,信阳下辖所有区县均被归入信蚌片[8]。2012年商务印书馆新版《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汉语方言卷”采用了该观点[9]。
叶祖贵(2010)认为“信阳地区是一个方言混合带,不能都划归为中原官话”。信阳北部与西部属于中原官话,包括浉河区、平桥区、罗山、潢川、息县、淮滨。新县南部及商城南部有入声(无塞音韵尾)、去分阴阳、“书虚”同音、“篆倦”同音,应归属于江淮官话。新县北部的入声字多归阴平,光山的古全浊入声字一半归阴平、一半归阳平,固始、商城城关的清、次浊古入声字归阴、阳平不定,这些都跟一般的中原官话不同。因此单依据古入声字的今读调类很难判断它们的方言归属。考虑到光山、新县北部“书虚”同音,“篆倦”同音,应属江淮官话。固始、商城城关的清、次浊入声字之所以归阴平、阳平不定,这主要是受郑州、开封等地的影响,从声、韵特点上观察,固始、商城城关的语音性质跟武汉话一样,故应归入西南官话[10]。2016年,叶祖贵通过对信阳淮滨、息县方言的深入调查后认为,淮滨、息县大部分地区“深臻摄和曾梗摄今读不混”、“泥母和来母区分清楚”,这些语音特点与周口、驻马店的方言更加接近,应该归入中原官话漯项片[11]。
2.2.3两本专著:《固始方言研究》《河南省罗山方言研究》
《固始方言研究》的作者是叶祖贵,该书200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书中选择以固始县东南区的城关镇、郭陆滩镇、南大桥乡作为代表点,对固始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胡安顺在该书序言中强调,“全书研究的重点是在语音和语法方面,语法方面尤为着力细致,这是本书的突出特点”。书中的语法部分对固始方言中的名词词缀、动词及形容词的形态格式、特色句式(双宾句、比较句、否定句、疑问句)、语气词系统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展现了处在中原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包围之中的固始方言的一些“过渡性”特点。
《河南省罗山方言研究》的作者是王东,本书2010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是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成果。作者总共调查了罗山县朱堂乡、铁铺乡、定远乡、子路乡、东铺乡等五个乡的方言点,不过书中所指罗山方言主要是以作者的母语方言罗山朱堂话为描写对象。全书分为概述、语音、词汇、语法四章,和叶祖贵的《固始方言研究》一书不同的是,该书对罗山方言词汇做了较细致的内外比较,并对部分古语词、特色词语进行了一番考释。
在我们统计的1979年至今的150篇信阳方言研究文献中,2010年以后的文献共有92篇,短短七年多的时间,发表的成果数量却占到成果总数的61.3%。这充分表明,信阳地区方言研究正逐渐受到方言学者们的重视,方言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2015年3月,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和北京语言大学共建共管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成立。同年5月,教育部、国家语委联合发布《关于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通知》,并出台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管理办法(试行)》。国家对于语言资源的高度重视有力地推动了各地方言研究的热潮,借此东风,信阳地区方言研究已然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尤其是当地籍的叶祖贵、王东等一批中青年方言学者已经迅速成长起来,科研后劲丰沛充足。目前,信阳方言研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在上文的表2中可以看出,信阳地区各县方言研究情况分布不均,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罗山、固始、光山三县,其余的新县、商城、潢川、淮滨、息县等地方言研究明显薄弱,亟待加强。例如,对息县地区的方言研究,目前只有1篇关于息县方言语音比较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以及叶祖贵为了研究当地方言归属问题而做的几个点的少量语音数据调查,有关词汇和语法的研究尚未展开。这种各县区方言研究程度的不平衡性和当地籍贯的方言研究学者数量明显存在正相关,由于方言研究者们往往倾向于最先从自己熟悉的母语方言研究做起,所以如果当地走出的方言学者多,那么当地方言研究成果往往也较多,反之亦然。不过相信这种状况将会随着研究者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视野的不断开阔、青年学者的不断成长而有所改观。
信阳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和周边的中原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都有密切接触,方言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段亚广(2008)罗列出的河南方言研究的重要课题就包括“淮河以南的信阳七县一区(笔者注:信阳市应该包括八县两区。固始县现为河南省直管县,淮滨县和息县县区横跨淮河,大部地区在淮河以北)的方言归属问题”,认为“现在把信阳话归入中原官话,但从语音实际来看有点问题,具体应如何归属,尚待研究”[12]。叶祖贵对淮滨、息县、新县、商城部分地区方言归属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意见,不过仍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特别是新县周边有入声的地区,尚需进行更全面细致的调查。
与方言语音和语法研究相比,信阳地区方言词汇研究明显较为薄弱,不仅成果数量较少,而且质量也不太高,是信阳方言研究的一块短板,需要给以充分的关注和重视。丁声树先生在《关于进一步开展汉语方言调查研究的一些意见》(1961)中特别强调方言词汇研究的重要意义,认为“方言研究如果只偏重在语音调查一个方面,那就是很不够的”,“必须对方言的词汇做深入的细致的调查研究,具体地分析具体的问题,才能为确定普通话的词汇规范提供可靠的参考材料,才能更好地为推广普通话服务”[13]。涂光禄在给叶祖贵《固始方言研究》一书所写的序言中也提到,由于固始文化历史的特殊性,当地的方言词汇研究应该受到重视。
信阳地区位于河南省南部,东与安徽省为邻,西、南与湖北省接壤,“左扼两淮,右控江汉”,处在中国南北交界地区,素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的美誉,在文化上兼有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的特点,词汇作为语言中最能蕴含和体现文化信息的要素,需要研究者们给予足够的重视。目前,也陆续出现了一些研究信阳方言民歌、信阳地名文化、信阳方言词汇与民俗的论文,不过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还有不少欠缺,这一领域还有很大的研究与挖掘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