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爱菊,邱怡慧,苏时鹏
(福建农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福州35000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解决林业发展动力机制的一项根本性措施,关系到稳定和完善集体林区农户的林业经营,也是提高林农收入、改变农村生产关系、提高森林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径[1]。因此,分析林业家庭经营选择及影响因素对于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林农家庭因素:林农作为决策单元,其个体特征、家庭因素是影响林业经营的基本因素。选取问卷访问者的年龄、家庭从事林业生产人口数三个变量。
林地因素:选取林农经营林地面积、肥沃(I类地)林地占总林地面积的比重、交通便利林地占林地总面积的比重这三个要素进行研究。
政策因素:选择林改后是否发生流转行为、林改后分林面积、林改后是否领到林权证作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市场与满意度因素:投资营林的风险大小、对当前的木材价格和林产品价格是否满意、对林改政策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市场因素的指标。
基于前文分析,选取Logistic回归模型,将林种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种是否变化设为因变量y(y=1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种发生变化;y=0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种没有发生变化),建立Logistic 回归方程[2]:
Logit(P)=α+∑βi Xi+u
其中P为因变量y=1发生的概率,xi表示第i个影响因素,βi表示第i个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a为回归方程常数项,u为干扰项。
本文依托于课题,调研团队从2014年至2016年对福建省南平延平区、顺昌县、三明梅列、永春、尤溪、建阳、武平、寿宁、漳平对森林资源依赖程度较高的九个县市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反映林改后林农家庭情况、确权情况、林地流转情况和具体林业生产行为等方面内容。样本选择采用分层定比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被调查者。
运用SPSS17.0根据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将所有变量引入模型进行计量分析,其结果如下表。
?
①在家庭特征变量中,结果表明户主年龄对于林种、树种变化影响均不显著。家庭中从事林业人口数对林种变化起负向影响。家庭中林业从业人口数越多,林种变化趋势越强。说明从业人口的增加增强林种选择的可能性,会影响投入决策。
②林地条件变量中,林地总面积、林改后是否领到林权证、林改后是否有流转对于林种树种变化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林地坡度未超过未超过30°的比重对于林种树种变化不具有显著作用。但具有正向的相关性,坡度较缓,适合种植的林种树种类型较多。
③政策制度变量中,林改后是否有流转对于林种树种变化最为显著,在1%水平上正向显著。据样本数据,林改后没有分到林地面积的有493户,占61.47%,超过半数林农没有分到林地,是否分林对林种树种的变化影响不大。
④市场条件变量中,投资营林的风险大小及对当前的木材价格和林产品价格是否满意对林种变化不具有显著作用。经营树种的风险越大,林农越容易改变目前经营的树种,获取收益[3]。相对来说,对林产品价格的满意度更多的会影响林农对于经济林投入的规模。
①影响林种和树种变化的因素具有差异性。
②家庭中从事林业的人口数对林种树种变化具有负向相关性。
③与其他变量相比,政策因素对于林种树种变化的影响更大,林地是否流转显著影响林种树种的变化,皆在1%的显著水平上正向相关。
第一,进一步完善林地确权工作。进一步实现林地所有权、林农承包权、林地经营权三权分置,盘活闲置林地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加快林权改革配套政策体系的建立,建立林业产权交易服务平台。
第二,规范林地流转。依法规范林地承包流转制度,进一步规范林地流转的程序及形式,建立统一规范、便捷高效、费用低廉的林地流转平台,方便群众流转,加强集体林地流转的金融服务工作。
第三,建立专业林业合作组织。建立专业林业合作组织,实现生产要素的集中,可以最大程度的维护林农的权益,促进林地经营林种树种的多样性。林业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应积极引导农户建立合作组织,为农户林业规模生产与集中流转提供服务。
[1]贺东航,田云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农增收成效及机理分析:基于17省300户农户的访谈调研 [J].东南学术,2010(5):14-19.
[2]斯科特梅纳德.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第二版)[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2.
[3]刘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户林木种植的影响研究——基于河南平原地区的数据[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4):9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