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冬琴
【摘要】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应用阿立哌唑與利培酮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对比情况。方法:选择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随机分组,就应用阿立哌唑治疗(阿立哌唑组,n=50)与利培酮治疗(利培酮组,n=50)效果及不良反应展开对比。结果:阿立哌唑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利培酮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PANSS量表中阳性症状评分、阴性症状评分、精神病理评分、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明显降低,与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认知功能量表PSP评分、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有一定程度升高,但与利培酮组对比,阿立哌唑组升高幅度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立哌唑组不良反应率为30%,利培酮组不良反应率为32%,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临床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在治疗效果、症状改善方面无明显差异,但阿立哌唑认知功能改善幅度优于利培酮,且无严重不良反应,有更佳的应用成效。
【关键词】 阿立哌唑; 利培酮; 精神分裂症; 疗效; 不良反应
doi:10.14033/j.cnki.cfmr.2018.6.07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06-0150-02
作为一种精神科领域常见疾病,精神分裂症对公众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其起病缓慢,临床以精神活动、思维、行为等方面的障碍为主要特征,除使患者生存质量明显降低外,还使家庭、社会背负着沉重负担[1-2]。药物为本病重要的治疗手段,其中阿立哌唑、利培酮均较为常用,在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和精神症状方面价值显著,本次研究选取相关病例,就应用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展开对比探讨,旨在指导临床用药,现回顾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
4月-2017年4月收治,随机分组,阿立哌唑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21~60岁,平均(41.8±7.6)岁,平均病程(5.7±1.6)年;利培酮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20~61岁,平均(41.9±7.9)岁,平均病程(5.9±1.8)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均与第3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相关内容符合;(2)阴性和阳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60分;(3)入组前未接受其他治疗;(4)对本次试验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排除机体其他系统合并严重疾患者;(2)排除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1.3 方法
阿立哌唑组:本组病例采用阿立哌唑片(生产厂家:浙江大冢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H20061304)进行口服治疗,以5 mg/d为初始剂量,第2周增至10 mg/d,
2周后,依据病例不同情况将剂量增至15 mg/d,最大应用剂量<30 mg/d。
利培酮组:本组病例采用利培酮片(生产厂家:齐鲁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H20041808)进行口服治疗,以2 mg/d为初始剂量,第2周增至6 mg/d,2周后,可依据病例不同情况将剂量增至8 mg/d,最大应用剂量<10 mg/d。
治疗周期均为8周。医生可依据患者情况,对用药剂量和使用周期适当调整,2个治疗周期后,对效果进行评定。
1.4 观察指标
(1)症状评分:应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2)对比临床总有效率。(3)认知功能:应用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及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4)对比两组不良反应情况。
1.5 疗效评定标准
结束疗程后,依据PANSS减分率评估临床效果。基本痊愈: PANSS减分率≥75%;显著进步:75%>PANSS减分率≥50%;进步:50%>减分率≥25%;无效:减分率经统计<25%。总有效=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
1.6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总有效率对比
阿立哌唑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利培酮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8%,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PANSS评分对比
两组治疗前PANSS量表中阳性症状评分、阴性症状评分、精神病理评分、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后均明显降低,与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治疗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认知功能对比
两组治疗前认知功能量表PSP评分、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有程度升高,但与利培酮组对比,阿立哌唑组升高幅度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阿立哌唑组口干2例,静坐不能2例,头痛4例,胃肠道反应5例,失眠2例,不良反应率为30%;利培酮组口干3例,静坐不能3例,头痛3例,胃肠道反应4例,失眠3例,不良反应率为32%,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病理表现复杂,除阴性、阳性症状外,且有广泛认知功能损害,表现为执行能力、注意、信息传递等多方面障碍,对工作、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3-4]。现阶段,尚未明确其发生机制,多认为与患者颞叶及前额叶中分布的乙酰胆碱、5-羟色胺(5-HT)、多巴胺(DA)等多种神经递质功能发生紊乱相关[5-6]。如何选择有效的治疗药物,在改善症状的同时,促进患者认知功能恢复是临床研究的重点[7-8]。
阿立哌唑和利培酮均为一线第2代抗精神病药物,阿立哌唑为DA系统稳定剂,对5-HT2A、DA2等多种受体亲和力均居较高水平,通过对5-HT和DA的拮抗作用,使患者认知功能和临床症状改善。利培酮药理作用主要通过5-HT2受体及DA2受体的结合,来对5-HT和DA拮抗,促认知功能和临床症状改善[9-10]。本次研究中,两种药物在临床效果、症状缓解方面不具统计学差异,而阿立哌唑有更佳的改善认知功能成效,二者不良反应方面无差异,且不良反应均较轻微,提示阿立哌唑在促进认知功能最大程度改善的同时,并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安全性和有效性均较理想[11-12]。
综上所述,针对临床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在治疗效果、症状改善方面无明显差异,但阿立哌唑认知功能改善幅度优于利培酮,且无严重不良反应,有更佳的应用成效。
参考文献
[1]殷莉,邓晓娟,古鸣兢,等.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未成年人首发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2012,27(3):344-345.
[2] Sparshatt A,Taylor D,Patel M X,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daily dose,plasma concentrations,dopamine receptor occupancy,and clinical response to quetiapine:A review[J].J Clin Psychiatry,2011,72(8):1108-1123.
[3]謝育南,邝云航,刘献标,等.利培酮与阿立哌唑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影响的对照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10,23(5):377-378.
[4] Abdel-Baki A,Ouellet-Plamondon C,Malla A.Pharmacotherapy challenges in patients with first-episode psychosis[J].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12,138(138 Suppl):S13-14.
[5] Qu J J,Xu Y,Chen H H,et al.Comparison of metabolic effects of ziprasidone uersus olanzapine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first episode schizophrenia[J].Psychopharmacology,2013,225(3):627-635.
[6]李淑芬,李索水,张彦平,等.儿童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研究进展[J].国家精神病学杂志,2011,38(1):36-39.
[7]颜金标,郑家仁,吴丹,等.抗精神病药物对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及认知功能影响观察[J].亚太传统医学,2014,5(2):112-113.
[8]卓子禄,王群英,熊英,等.阿立哌唑口腔崩解片改善利培酮、舒必利、奥氮平致女性体重、泌乳素增加的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5,13(1):5-6.
[9] Asmal L,Flegar S J,Wang J,et al.Quetiapine versus other atypical antipsychotics for schizophrenia[J].Th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tematic Reviews,2013(11):Cd006625.
[10]冯连启.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19(7):975-977.
[11]许庆文.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的临床效果对比[J].医药前沿,2013,13(23):62-63.
[12]张峰,王江.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临床疗效及患者生活质量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3,12(5):521-524.
(收稿日期:2017-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