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阿真
【摘要】 目的:探讨研究小儿发热护理中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方法:以抽签模式从2016年2月-2017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发热患儿中随机抽选出94例,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护理方案加以干预,观察组选择综合护理加以干预,比较两组患儿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87%,较对照组的80.85%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热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38%,较对照组的25.53%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属对小儿合理采取降温措施、病症的认知程度及正确的护理支持等掌握情况评分结果均较对照组对应值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小儿发热进行综合护理干预,不仅有效缩短患儿发热时间及住院时间,还有助于减少其不良反应发生,且患儿家属病症知识掌握水平及整体护理满意高,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上大力推广运用。
【关键词】 小儿发热; 综合护理; 应用
doi:10.14033/j.cnki.cfmr.2018.6.0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06-0113-02
發热是儿科临床常见疾病中的一种,其发病率近年来一直居高不下,是患儿身体对防御疾病侵害产生的生理反应,临床上针对发热患儿通常采取相应的解热抗炎性药物加以治疗,虽具有一定的确切疗效,但此类病症存在病情反复性的潜在特点,易导致患儿由于长时间的药物治疗提高其并发症发生率,严重影响了患儿的成长发育及延缓其健康恢复进度[1-2]。故针对此类现象临床上提出在小儿发热治疗基础上加以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不仅有利于降低患儿不良反应现状,还有利于缩减其发热持续时间,对提高患儿治疗效率起到良好的辅助效果[3-4]。本文现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4例发热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临床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94例发热患儿均为采取抽签模式从2016年2月-2017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儿童中抽取,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其中,观察组男22例,女25例;年龄1~7岁,平均(4.48±0.82)岁;发病原因:上呼吸道感染
12例,流行性感冒16例,急性支气管炎19例。对照组男26例,女21例;年龄9个月~6岁,平均(3.92±1.21)岁;发病原因:上呼吸道感染14例,流行性感冒20例,急性支气管炎13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选择常规护理模式进行干预,护理人员主要以保持住院环境的舒适整洁度,根据患儿发热程度遵循医嘱采取相应的降温措施,体温低于39 ℃采取擦浴法、冷敷法等物理降温法,体温高于38.5 ℃患儿需采取药物给予降温。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及早明确发病原因。患儿发热原因机制复杂且具有多样性,对于暂时无法明确发热原因患儿仅给予合理的降温措施加以处理,有利于方式患儿出现误诊现象,影响其身心健康恢复情况。(2)家长心理护理。我国大部分家庭现状孩子普遍是1或2个,对孩子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小儿机体发热的突然性会导致其家长出现惊慌、焦躁等不良情绪,易影响其思维的正确思考,患儿至医院后通常希望通过急诊来立即得到显著性疗效,故护理人员需针对患儿家属负面情绪加以相应的心理干预来稳定其情绪变化,有利于提高患儿及家属对医护人员治疗、护理工作的配合度,并将患儿病症原因及退热措施对其家属进行详细讲解,有利于提高家属降温措施采取的合理性。(3)体温监测。针对患儿发热程度在其治疗期间加以合理的体温监测,以4 h间隔频率对低热及中热患儿进行一次体温测量,高热患儿是以4 h间隔频率进行一次体温测量,超高热患儿则需每小时进行一次体温测量,并记录好患儿每次体温测量结果。护理人员遵循医嘱给予患儿退热剂进行降温处理,根据其体征变化情况提前做好相应护理措施,避免患儿出若现机体虚脱时,其保暖工作的落实不到位会影响其疗效的同时提高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除此之外,需着重注意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征、神志及面色变化监测力度,避免其心率、脉搏变化现象过于异常而提高患儿治疗风险性及难度系数。(4)若患儿出现意识丧失现象时,是其高热惊厥的主要临床表现,医护人员需及时固定上翻其眼球,若其机体肌肉群有阵挛性或强直性抽搐症状出现时,立即取其平卧地位,对患儿涌泉、人中、内关、合谷等穴位给予针刺缓解其抽搐、痉挛症状,若患儿未见显著性疗效时给予地西泮行静脉注射,并加以吸氧、降温及维持呼吸通畅等措施一同干预,确保患儿体征及时恢复正常。(5)健康宣教。将患儿发热机制及相关处理措施对其家长进行详细讲解,避免患儿发热时退热剂及抗生素的盲目使用导致其病症治疗难度系数的提高,不利于患儿健康恢复进度。
1.3 观察指标
医护人员以问卷调查形式根据患儿治疗期间所采取的护理方法及护理舒适度对其家属行满意度评分,分值在0~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儿及家属满意程度越高,满意度=(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观察记录患儿护理期间出现的惊厥现象,不良反应发生率=发生例数/总例数×100%。统计患儿住院时间及发热时间,同时采用医院自制量表对患儿家属所掌握的病症相关知识情况进行评分,评定项目包含有小儿发热认知程度、合理降温措施、护理支持等,分值越高表明患儿家属知识掌握程度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度为91.87%,较对照组的80.85%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7.16,P<0.05)
2.2 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及发热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及发热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儿家属病症相關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观察组家属对小儿发热认知程度、合理降温措施及护理支持等方面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儿共出现3例惊厥现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38%;对照组患儿共出现12例惊厥现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53%。两组患儿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6.42,P<0.05)。
3 讨论
发热作为小儿常见病中的一种,若其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患儿体温出现持续性的高热是导致其引发高热惊厥,昏迷等并发症现象的关键因素,不仅对患儿机体功能会造成影响,严重者还将引发不良结局现象出现,是目前临床上所重视的问题之一[5-6]。近年来,临床上指出针对此类病症患儿提出采取科学治疗基础上加以有效的护理措施加以干预,能着重保护其重要器官组织的同时降低患儿机体消耗程度,对提高患儿治疗效率及加快健康恢复进度能起到良好的辅助疗效[7-8]。
本次研究针对小儿发热者主张采用综合护理加以干预,其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模式,有大量研究结果显示,综合护理措施不仅有利于提高科室护理人员工作综合质量,还有助于提高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同时减少护患纠纷问题,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9-10]。其中,护理人员协助医生针对患儿发热程度采取合理的降温措施,有利于降低其误诊概率;心理护理以及健康宣教主要以针对患儿家属产生的过度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通过及时解答患儿病症疑惑以及合理降温措施的详细告知,以缓解家长焦虑情绪提高其对医护人员工作的配合度及;体温检测护理通过根据患儿发热程度采取合理频率的体温监测,有利于护理人员实时掌握其机体变化情况,有助于对患儿不良反应发生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对降低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达到加快患儿健康恢复进度的治疗目的[11-1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住院情况、家属满意度、病症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对照组对应值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综合护理模式加以干预小儿发热护理,患儿发热时间、住院时间短,且其不良反应现象少,有助于提高患儿家属病症知识掌握水平的同时促进其护理满意度的提高,值得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琼.小儿发热抽搐80例的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7):277.
[2]海亚萍,孙桂云,姚凤.“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小儿发热中的应用[J].甘肃科技纵横,2017,46(3):88-89,92.
[3]曾佑利.家属互补式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在促进小儿发热康复中的作用探究[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9(21):193-194.
[4]杜凤霞.循证护理对小儿发热不同时期的干预效果分析[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37(3):217-219.
[5]赵春华,丁慧丽.优质护理在小儿发热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0):228-229.
[6]安玉梅.发热儿童社区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5):298-299.
[7]李晓娟.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发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4):236-238.
[8]崔丹丹.小儿发热在不同时期的偱证护理[J].中国医学工程,2013,21(8):126.
[9]陆蕊君.个性化护理在小儿重症肺炎高热惊厥患儿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7,30(13):164-165.
[10]曹春菊.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发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7,23(22):155-156.
[11]张燕华.门诊护理干预在预防小儿热性惊厥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7,36(9):147-149.
[12]郭谨.护理干预在急诊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24):234-235.
(收稿日期:2017-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