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艳凤
【摘 要】高职院校是我国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其数学教学也应该以应用为教学目的,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与能力。只有这样,学生们走出校门之后才能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本文从高职学校的教育思想、课堂教学以及课外活动三个方面对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与能力进行了探讨与分析,以期为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帮助。
【关键词】高职数学;数学意识;应用能力;培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社会中对与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职院校属于我国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数学又是高职学生学习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与能力成了广大高职数学教学工作者们所重点关注的问题。良好的应用数学意识与能力有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去,这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与长远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高职数学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与能力为根本,让数学成为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利工具为教学目标,最终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积极转变教学思想,并深入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意义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其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与整个外部世界有着密切相连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数学与科学技术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数学知识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金融、保险、电商等等多个领域,并发挥着非常显著的作用。然而,数学在我国高职学校中往往单纯地被当做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机器,很多高职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也只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灌输,从来不关心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这本身就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教学方式,违背了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因此,高职数学教学工作者们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理念,深刻认识到数学在我们现实生活与工作中起到的作用与价值,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进而朝着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与能力的方向而不断努力。
二、利用数学课堂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与能力
首先,不断拓展教学内容并加入生活中的实例。数学本身是一门不断发展且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适当拓展一些数学领域的新变化与新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进而让学生在系统性的学习数学知识方面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规划。另外,教师将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让学生明白数学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起到的实际作用,进而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其次,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知识的应用性。高职数学教师应该破除传统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上。教師应该采取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将一些思想、方法、理念传递给学生,逐步引导学生要学会“学以致用”,进而不断提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该采取分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新型教学方式,以突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加强对现代技术的运用,不断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与能力。数学发展至今已经与技术有了紧密的联系,高职学生们要想将数学应用在自己今后的工作中,就必须增强自己在技术领域的认识与应用能力,这样才能让数学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很多工作领域都会涉及到对数学知识的运用,其操作过程也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加强学生对现在技术的运用可以将学生所学知识与工作需求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而实现对问题的解决,对于上述情况需要从学校层面对学生开设现代技术试验课堂来实现。
三、通过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采取“课本+黑板板书”的教学方式,其形式单调且枯燥,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高职数学教师应该拓展教学形式,积极组织与数学相关的课外活动。例如:定期给学生布置探究性实践作业,带领学生一起去听数学知识讲座,成立数学课外活动小组等等。这种将数学教学从教室转移到室外的方式就是为了拓展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让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增强与提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是高职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这对于培养学生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应用型人才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文中很多观点都是编者的个人见解,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还需要广大相关教学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去努力。
引用文献:
[1]罗安文.互助式教学应用于高职数学教学中的效果探讨[J].求知导刊,2016(10):138-138.
[2]陈启智.高中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以《函数应用》教学设计为例[J].考试周刊,2016(69):50-50.
[3]史凌娟.应用意识在高职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培养探讨[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2):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