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职院校是培养我国未来技能型人才的摇篮,一直以来,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重点侧重于实践操作,长期以来课程设置都以就业为导向,传统文化教育一直处于边缘位置。为此,本文对新时代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中的传承进行了研究。文章旨在通过分析在高职院校中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来说明在高职中进行相关工作的重要性,并指出了具体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传统文化;传承
一、在高职院校中进行优秀文化传承教育的意义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近来来我国推进“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计划,更需要大量高级技能型人才。一直以来,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都侧重于“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过分强调就业导向和学生的职业技能,忽视了对高职生人文素养特别是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得许多学生的文化素养较低,缺乏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因此,大专毕业生的文化素养对其能否更好的胜任新时代背景下行业的要求具有关键意义。
(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高尚品格
我国数千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这对在当下受世俗化和功利化文化影响严重的高职学生可以起到重要的帮助作用。从各种报告了解到,目前许多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受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影响严重,失去了更为单纯的人生理想,许多学生没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而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关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内容,这对弘扬时代精神,培养大学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优秀的中国传统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帮助。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人文精神和品德养成的内容对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高尚品格有着重要的帮助。
(二)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工匠精神宝贵资源
高职教育一直推崇“工匠精神”,鼓励学生深入钻研自己所学的技能,在技艺上做到精益求精和一丝不苟。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是目前高职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工匠精神”的内容,如庖丁解牛和鲁班学艺等历史故事完美地诠释了中国人的工匠精神,我国众多的传统技艺和艺术精品,如丝绸、景泰蓝、唐三彩和青花瓷等的创造都缺不了古人的“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的高职教育中,加入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教育,对于培养学生认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匠人情怀”和“工匠精神”,从而见贤思齐,逐步培养其学生自己的对所学技术精益求精的态度,逐渐形成属于学生自己的工匠精神。
(三)优秀传统文化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秘诀
在笔者多年对高职学生的研究中发现,随着95和00后高职学生步入校园,他们具有新的性格特点,其中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与人相处,不善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其重要特点之一。而在讲究团队合作的今天,高智生应该学会与人沟通与合作。而我国的传统文化倡导和谐礼让的人际关系,强调集体主义的道德观点,推崇“仁者爱人”的价值观。我國传统文化中这种包容性的观点对于职高生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具有十分有益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
(一)丰富课程体系,打造精品课程
一直以来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都极大的偏向于应用型课程,在教育过程中更多的强调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而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和性格的培养。为了更好的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在高职学院课程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到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要坚持和高职学校的软硬件现实条件和高职学生的性格特点,要多从高职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出发,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和逻辑方法,帮助学生应对在求职就业、自身发展和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要努力打造丰富的课程体系,使学生有较多的选择空间,如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古代名著导读》《中国诗词鉴赏》《中国古代哲学》《书法艺术》《篆刻艺术》《中国传统音乐》等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同时要着重打造传统文化中的精品课程。
(二)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平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高职学校应当努力在校园生活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活动。可以鼓励学生组织参加成语大赛、书法大赛、传统礼仪大赛和传统文化节日等活动,可以开展有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讲座和活动,使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可以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存在,体验传统文化之美,增加其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从而促进其亲近和接纳优秀传统文化。此外,我国数千年的悠久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著作,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诵读和学习经典,在学习名篇的过程中领悟人生真谛,陶冶性格情操。
(三)组织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社会实践
要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只将活动范围局限于课堂或者学校内。要拓宽展示途径和场所,增加学生接触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可以通过学生社团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国学主体教育活动,可以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和名胜古迹,最大限度的发挥社会文化资源,使学生在各类相关的社会实践中切身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结论
我国的传统文化悠久流传,历久弥新,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对于高职院校和高职学生而言,要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将传统文化课程变成教室内昏昏入睡的说教。要在满足学生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
作者简介:张凤(1985-),大学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
参考文献:
[1]高建宁.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基本逻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5):96-98+102.
[2]郑军.高职德育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2):98-101.
[3]石玉秋.论构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J].职业教育研究,2014(03):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