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曹植诗赋中取象思维方式的运用

2018-06-23 08:31赵慧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2期
关键词:辞赋曹植意象

摘 要:《易经》是中国古代先民的智慧结晶,《易经》中的取象思维方式作为一种直接比附推论的逻辑思维方法,对中国古代哲学、文学艺术尤其是诗歌中的比兴和隐喻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曹植的诗歌和辞赋以丰富的意象想象抒怀在建安文人中独树一帜,本文将通过对曹植诗赋中丰富的意象中取象思维方式运用的简单分析,来进一步感知曹植诗赋蕴含的情怀。

关键词:曹植;诗歌;辞赋;意象;比附推论;取象思维

作者简介:赵慧,女,延边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02

一、取象思维方式与诗

取象思维方式是易学文化精神在现代思维方式中极具价值的部分。这种思维方式是从古至今普遍地被中华民族自觉或不自觉运用着的又颇有神秘意蕴的一种思维方法。

谈及取象思维方法本质中的比附推论,我们认为其滥觞于《周易》。尽管《周易》中的比附推论中于春海教授在其《<易经>与取象思维》一书中对取象思维的界定是:“在思维过程中离不开物象,以想象为媒介,直接比附推论出一个抽象事理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式的核心是以具体事物为载体,靠想象去推知抽象的事理,其本质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一种直接推论的逻辑方法。”[1]而同时美学家朱光潜认为“诗是心感于物的结果。有见于物为意象,有感于心为情趣。非此意动不能生此情趣,有此意象就必生此情趣。”[2]由此看来,诗的情景交融的境界中的这种“交融”并不是偶然的,它必须经过思想或心灵的综合。而在这种“思想和心灵的综合”实际上与“以想象为媒介直接比附推论”的方式有很大的相通之处,可以说运用的正是一种取象思维方式。

在曹植的文学成就中,其诗赋创作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存在于其诗赋作品中的一个特征,就是运用了许多蕴含浓厚隐喻色彩的意象和典故。从取象思维的方式入手来分析这些意象,能使我们认识到这种思维方式对于体悟曹植诗赋中丰富的思想情怀所产生的奇特作用。

二、曹植诗赋取象分类

曹植的诗赋擅用意象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这也是古代文人常用的诗赋创作方法,曹植兼笼前人之美,结合自身的思想阅历,形成了柔情雅致又兼有侠肝气骨的诗歌风格,开拓了诗歌的意境,形成了独特的个人意象群。

现将曹植的部分诗赋中取象和比附情况分类整理如下:

(一)少年

1.《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拜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取“白马少年”之象,塑造了一个有武艺精湛且兼有为国献身豪情的“游侠儿”,比附推论出自己立志沙场杀敌、渴望为国立功的的壮志雄心。这并非曹植完全的自我写照,而是他借“白马游侠”之象完成自己理想人格的塑造。

2.《名都篇》:

“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

宝剑值千金,被服丽且鲜。”

“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

“馀巧未及展,仰手接飞鸢。”“观者咸称善,众工归我妍。”

取“京洛少年”之象,既是诗人早期贵族享乐生活的写照,鲜丽华服、千金宝剑,整日斗鸡狩猎,给人以“公子不及世事,但美遨游”的印象,同时诗中对“观者咸称善”的奉承丑态的讽刺和乐极背后的哀情,是通过取少年之象比附推论出的消遣岁月、一片雄心无处抒发的自效之意所表达出来的。

(二)美人

1.《美女篇》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

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坩。”

“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

众人何嗷嗷,安知彼所观?

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美女采桑,“素手”“皓腕”,妆饰华美,但为何“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呢?因“慕高义”、“求贤良”而闺中待嫁。曹植取“美女”之象比附自我,抒发自己遭受压抑、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郁闷感情,取象隐喻色彩浓厚。

(三)怨妇

1.《七哀》: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回合何时谐?”

诗人明写思妇哀怨,暗寓深婉微妙之寄托。取“思妇”之象自比,进而推论抒发自己遭受压抑迫害之怨恨及怀才不遇之苦闷。

(四)仙人

1.《仙人篇》:

“仙人攬六著,对博太山隅。湘娥附琴瑟,秦女吹笙芋。

玉尊盈桂酒,河伯献神鱼。”

“万里不足步,轻举陵太虚。”

取“仙人”之象,加以对仙人生活的详细描绘——可赏琴瑟笙芋,可用玉樽饮醇香的桂酒,还可品尝肥美的神鱼,以比附自己对无拘无束“万力不足步”的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进而抒发对自身遭受压抑的不满。

(五)飞鸟

1.《野田黄雀行》: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青天,来下谢少年。”

曹植此篇盖因其友丁仪被囚,可自己无力营救而作,遂取“黄雀”比友、取“少年”比己,比附推论出自己无力救友的痛苦情景,“利剑不在手,结友何须多”,表露出自己无力且无奈。好友陷于危境,曹植多么希望用“利剑”解救,就像解救野间黄雀一样,心中得到宽慰,然而这只是理想罢了。

2.《白鹤赋》

“嗟皓丽之素鸟兮,

含奇气之淑祥。”

“伤本规之违忤,

怅离群而独处。

恒窜伏以穷栖,

独哀鸣而戟羽。

翼大纲之难结,

得奋翅而远游。”

取白鹤之象,意在比附自己品德纯正。然而“伤本规之违迕,怅离群而独处。恒窜伏以穷柄,独哀鸣而戢羽。”在曹丕继位之后,曹植深受压抑而被幽禁独处,“冀大网之解结,得奋翅而远游。”隐晦地表达自己多么希望能够摆脱束缚与控制,得到自由的希冀。

(六)白日惊风

“悲风呜我侧,羲和逝不留”(《赠王粲》);

“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赠徐干》);

“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盛时不再来,百年忽我遒”(《箜篌引》);

“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自日忽西匿”(《赠白马王彪》);

曹植多取“悲风”“惊风”“秋风”的意象起兴,并常与“白日”等意象构成意象群来比附韶光易逝,人生易老,继而表达内心的焦虑。这种“白日惊风”意象中所包含的时不我待的感伤与建功立业的迫切愿望,在当时并非曹植一人所独有,而是代表了整个建安时期文人渴望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

三、曹植诗赋中的取象思维方式的运用

(一)取象诉失意

曹植政治斗争失利以后,曹丕的打击和他自己的避祸心理使他在环境和心灵上产生了巨大的孤独和失群之感,而这种流离失群之感取鸟类意象阐发再恰当不过了。在曹丕禁止藩国兄弟通问后,曹植思念曹彪而作《杂诗》便是如此: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

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用飞鸟“哀吟”比附,取飞鸟离群孤单渴望寻找到同伴之象,至此“鸟鸣索友”的希冀就显现了。江湖世事险恶艰深,再有离思压上心头,是多么渴望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相伴、理解啊!而“鸟鸣求友”作为中国古典诗词里一个传统主题,曹植诗中取“鸟鸣求友”意象来比附,隐晦地诉说自己在政途中遭到抛弃后的孤单落寞和失意之悲。

(二)取象惜友情

孤独感是每个人都有的,曹植作为一个敏感的诗人更是如此。曹植早年意气风发,但也免不了时时受孤独感的侵袭,于是“惜友思友”成为其诗赋中通过取象思维方式所抒发的一种重要情感。如《送应氏诗》:

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愿得展嬿婉,我友之朔方。

亲昵并集送,置酒此河阳。

中馈岂独薄?宾饮不尽觞。

爱至望苦深,岂不愧中肠?

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

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

和朋友一起高飞的愿望在古诗里出现得较早,《古诗十九首》有“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李陵《录别诗二十一首》有“ 愿为双黄鹄 ,送子俱远飞”。曹植的“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与《古诗十九首》里的“双鹄”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曹植没有用“双鹄” 这一物象,而用了“比翼鸟”。比翼鸟“不比不飞”的情感上的一体比“双鹄”的两个个体更为厚重。不用“双鹄”用“比翼”比附,取“与朋友情感精神契合一体”之意,在惜别之际抒发曹植对于朋友的深情厚谊。

(三)取象惋亲情

除了民间所熟知的《七步诗》,曹植的诗赋中还存在不少叹惋他与曹丕手足亲情的作品,如《言志诗》:

庆云未时兴,云龙潜作鱼。

神鸾失其俦,还从燕雀居。

从“燕雀居”的状况可看出这比附作者后期的境遇,在检阅了曹植之前的古诗后,可以发现这种“失伴之鸟”是曹植诗歌中的独创,这恐怕主要得从曹植与文帝曹丕的特殊关系来分析——在曹植看来,曹丕與他本是兄弟,应当和他君臣协力,共振国威。但是曹丕弃手足情于不顾,舍弃了他,但在诗中他迫于政治不敢直接表露,便取“双鹤相失,神鸾失俦”来比附自己的不满和幽怨。

在《豫章行·之二》中有“鸳鸯自朋亲,不若比翼连。他人虽同盟,骨肉天性然。”《曹植集校注》注曰:“句谓鸳鸯虽雌雄同居,朝夕不离,然不似比翼鸟,不比不飞。”[3]鸳鸯以比朋友,比翼鸟则象征兄弟。取比翼鸟之象比附兄弟手足之情也是前人诗中所没有的。曹植试图唤起曹丕对他的骨肉之情,但是曹丕担忧的就是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和曹植的从政热情影响到自己的地位,丝毫不理会曹植的示好抑或隐晦地恳求,曹植最终还是在孤岛上含恨而终。

曹植诗赋中的意象虽有隐秘的比附,但情感气势上充满澎湃的爆发。曹植诗歌的“慷慨多气”不仅是内质深厚和外在绮丽的结合,更是在所取之象、所比之情中展现了含蓄与外露相交织的功力。他用取象思维的方式隐晦却又迫切的抒发自身真挚的情感,同时也鼓励了后世身处逆境、报复难展的文人骚客,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和精神财富。

注释:

[1]于春海.《<易经>与取象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4月第一版,第52页。

[2]朱光潜.《厚积落叶听雨声》.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年9月第一版,第168页。

[3](三国魏)曹植著,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中华书局.2016年10月。

参考文献:

[1]于春海.《<易经>与取象思维》[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2]朱光潜.《厚积落叶听雨声》[M].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

[3]王巍,李文禄.建安诗文鉴赏辞典[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封如楼.曹值妇女题材诗歌评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4).

[5]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587—588.

[6]傅正义.论曹植对中国诗歌的三大贡献[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1).

猜你喜欢
辞赋曹植意象
辞赋神鹰银铠图序
写给曹植
论曹植对于形式美的追求
《中国辞赋理论通史》
神仙观念在汉代辞赋家书写中的价值体现
论曹植与《古诗十九首》无关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突破学术窠臼 逼近历史真实——刘培《两宋辞赋史》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