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文章的 突出、重复内容

2018-06-23 06:58程继伍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现代文豌豆参考答案

程继伍

阅读写人叙事类的文章,我们可以发现,有时候作者会故意在作品中突出某个内容,或者在不同的地方让相似的内容反复出现。这种突出、重复必然有其用意,也就成了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内容。比如2016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现代文阅读考查了何家槐的小说《母亲》(见本刊第46—47页),文后的五道考题中有两道与突出、重复出现的内容有关。

■ 如果突出的细节与人物直接相关,那就是用来表现人物特征的。

《母亲》一文后的第12题要求同学们简析“催,催,催,催;催,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小说的背景是火车刚进入人们的视野,大家以能够看上一眼火车为时尚、坐上一回火车为荣耀的时代。对于“母亲”这样一个常年生活在山村的家庭妇女,朴实、坚忍、勤勉持家是她们的传统特征,但在她们内心深处,也有一种渴望新事物、向往新生活的欲望。“母亲”很想看一看火车,甚至还有坐火车去拜省城隍的念头,但她又“成年忙碌,尤其是在收豆的时候”,现实的羁绊让她放不下手中的活,离不开她坚守的家,最终连看一眼火车都只能成为一种幻想。

“催,催,催,催;催,催,……”指的是什么?观察前后文,在此之前写的是母亲在十一月的时候“只穿着一身单衣,戴一顶凉帽,一天到晚的捶着豌豆”,之后又有“她一天打豆,很少休息,连头也难得一抬”。再看这句话,共由6个“催”字组成,唯有在第4个“催”的后面用了分号,其他“催”字的间隔都用逗号。这个细节告诉我们,它是有节奏变化的。

所以,我们可以大胆推断,这里的“催”是母亲打豌豆时发出的声音,这是一处摹写声音的细节,并不是真有个人在催着母亲做事。这种连续不断又有节奏变化的声音,渲染了一种急迫、忙碌的气氛。声音来自母亲打豌豆的动作,这反映了她的心境。面对繁杂的一般由男人完成的农活,母亲辛勤劳作,为了家庭,甘于忙碌、劳累,挑起重担。母亲内心的急切,同样在急促的“催,催,催,催;催,催,……”的打豆声中得到充分体现。

参考答案: ①透露了母亲内心的急迫。②表现了母亲劳作的忙碌。③反映了母亲对家庭的责任感。

■ 故意让相似的内容出现在作品的不同地方,除了强化突出人物形象特征,在结构安排方面也有特殊的作用。

《母亲》一文后的第13题就是例子:“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要答好这道题,我们得分析一下母亲和行人的三次对话分别出现在文中什么地方、有哪些异同。

第一次对话就在开头部分,话不多,母亲想看火车,问行人,行人的回答很简单:“要去就去,又沒有谁阻止你。”第二次在中间部分,母亲问看过火车的人,她带着孩子似的好奇对火车作出想象推断,而行人却不能忍受,让母亲自己去看。行人回答仍是那么简单,不过多了一点不耐烦的语气:“是的,你要去就去,谁也不会阻止你!”第三次在结尾部分,母亲对火车“飘飘然”痴迷,充满“辽远的,不可思议的幻想”,她问了从省城乘火车回来的人,对话的焦点是火车到底有多神奇,能不能“坐着火车去拜省城隍”。行人的回答依旧简单,因为怕母亲啰唆,还带上了应付解脱的色彩:“自然可以的,阿南婶,谁也不会阻止你!”

母亲和行人的三次对话,自然地穿起了全文的情节。母亲问得不厌其烦,行人回答得不胜其烦,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三次对话内容有些不同,但行人的回答没有什么变化——“谁也不会阻止你” 。

虽然“谁也不会阻止你”,但母亲却始终没有看到火车,也没有乘坐火车。母亲的心理极为复杂矛盾,表面上,阻止她的是繁重的农活和家务,实际上是她自己——受到传统和现实的羁绊,母亲缺乏将希望变为行动的自觉和勇气。其实,母亲的要求并不过分,最终却难以实现愿望,很让人同情和惋惜。分析至此,对母亲和行人的三次对话的作用的理解已经基本到位,接下去就是组织文字形成答案了。

参考答案:①同样写看火车,内容有变化,在结构上起贯穿全文的作用。②反映了母亲向往又犹疑的复杂心理。③询问的不厌其烦与回答的不胜其烦形成对照,丰富了母亲的形象。

综上所述,写人叙事类作品突出、重复某一内容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塑造人物或结构安排两大方面。当然,也有一些突出、重复只是为了“放大”某个局部内容,这一般是对某个数量、色彩、性状等的“放大”,这些词语会有比较明显的夸张色彩,其作用与表达主旨不无关联,同学们在遇到时可以往这方面细细探究一番。

猜你喜欢
现代文豌豆参考答案
专项训练 现代文阅读
让概括思维成为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利器”
豌豆笑传
豌豆笑传之拔罐
参考答案
高考现代文阅读应关注的几点
参考答案
现代文阅读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