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华
摘 要:本文以一节篮球对抗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即水平有差距、规则意识不够、动作严重变形、活动不积极等4点为主要研究基点,对如何及时地改变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篮球教学;对抗;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04-0033-02
一、案例过程描述
1.兴趣之调动
上课开始时,笔者预先为本节课做好铺垫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了篮球的运球、传接球、投篮三项技术,那么今天我们能不能运用所学技术开展对抗比赛呢?”平时喜欢打篮球的一些男生听说本节课的内容是对抗赛,异常兴奋地说:“好!好!终于有机会打比赛了。”笔者注意到男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个个摩拳擦掌,但不少女生脸上却隐约呈现出漠然的神情。
2.分组之盲目
准备活动结束后,笔者简要介绍了篮球比赛的规则,按照性别,对男女生进行了分组,男女生各分4组进行对抗赛。笔者在学生比赛过程中发现存在一些问题:男生基本都能开展比赛,但有一些学生的动作完全变形,比如:为了躲避防守,出现两次运球、走步、投篮时随意向空中一抛等;女生方面,练习较好的一组中只有几名学生拿着球进行投篮,另一组干脆围着球聊天等。经过了解得知:只有少数女生能比较熟练地运球,大部分女生运球动作不熟练,不是走步就是多次运球,甚至有的学生接不住球……
3.分组之重组
看到学生“惨不忍睹”的对抗赛现场,笔者思考片刻,果断鸣哨集合,与学生们一起分析刚刚“对抗”中存在的4点问题:水平有差距、规则意识不够、动作严重变形、活动不积极等。笔者说:“造成以上4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老师没有足够地了解学情,盲目分组造成的,是老师的责任。下面我们重新分组,不同的组要求不同。”于是笔者针对本班情况重新进行了分组。第一组:男强组,水平较高,有较好的技术和规则意识。第二组:男中女强组,男中是相对上一组水平来说稍弱的组,水平和女强的差不多,对规则要求较松,比如可以运两次球或者对走步放宽限制等,男生进球得1分,女生进球得2分。第三组:女中组,与第二组规则的要求相比更宽松,篮球碰到篮板得1分,进球的2分。第四组:男弱女弱组,练习基本技术,利用条件作业法进行自我对抗,如:快速运球比赛,从篮球场地底线运球至另一端底线,运球次数不超过10次,从而迫使动作加速,既练习了技术,又增强了体能的对抗。然后进行投篮比赛,每人投篮10次,在投篮时对投篮学生进行有意的干扰,促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对抗。
4.各得其所,各取所需
经观察,前三组的比赛进行得很顺利,第四组学生不太理解笔者的意图,因此笔者便参与其中,和他们一起进行比赛。先来运球比赛,再来投篮比赛。在投篮比赛时,笔者在三分线外,男弱在三秒区限制线外一米,女弱则在三秒区限制线上。每人投5个球,少投进1个球要自愿做5个蹲起,学生们练习得更起劲了,课堂氛围空前活跃。
这节课不知不觉结束了,学生满脸的汗水和红扑扑的脸颊,好似在开心地向笔者宣告——这堂课的教学效果高效达成了。
二、案例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水平四初二年级篮球教学比赛。尽管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运球、传接球、投篮和综合练习,但是由于学生對篮球的了解、兴趣、运动水平不同,篮球水平参差不齐。笔者一开始想当然地对学生进行了盲目分组,造成了前文出现的4种情况。
众所周知,篮球是对抗性很强的项目,通过对抗练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但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有效地进行对抗。对抗比赛应是建立在学生较熟练掌握多个技术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把一项技术分成3节课来教授,应该是:新授课、复习课、巩固课。但从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来看,则体现在三个阶段: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提高动作阶段、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以单手肩上投篮为例,有的学生在第一节课就达到了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甚至有些学生在教师没教授之前就已经有相当高水平了,而大部分学生只是处于粗略掌握阶段。即使新授、复习、巩固三节课教授完,但由于缺乏课后的练习,仍会有部分学生处在改进提高动作阶段,甚至是粗略掌握动作阶段。那么面对这些情况,如何去组织对抗比赛呢?“一刀切”肯定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就像笔者在本次课开始时,盲目地按照学生性别进行随机分组,导致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而在及时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所在后,通过同质分组,针对不同水平组,对每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后再进行对抗赛,最终达到良好的预期教学目标。
三、案例反思
1.因势利导,渗透对抗因素
球类项目的特点就是对抗性强,对抗能激发学生对篮球的兴趣,同时培养团结协作的品质。笔者在教授篮球课时,经常发现一些学生拿到篮球就忍不住要运几次、离篮筐近了就想投篮等,这说明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对篮球课的兴趣,故老师要因势利导,从单元计划就入手,打破常规,利用学生的兴趣,渗透对抗因素。在对抗中学生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促使学生有提高自己篮球水平的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对抗教学强度与时机把握
根据学生掌握技术不同阶段来安排体育课对抗的强度。对抗强度有:自我对抗、消极对抗、积极对抗。把握学生学情,根据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依据每个阶段的特点,抓住时机,有效展开对抗教学。比如:以行进间变向换手运球为例,在粗略掌握动作阶段多采取自我对抗,在两条罚球线和中场线位置分别放置标志桶,运球至标志桶前一米左右时换手,连续做完3次练习,可以限制完成练习的时间,以达到自我对抗的目的;学生在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时,仍需注意提高动作的质量,如在行进间变向换手运球教学时,以练习技术动作为主,采取一人运球一人消极防守的练习形式。此时如果过度强调对抗,会导致学生失误较多,或者错误动作频出,以至于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在巩固提高动作阶段,则需提高对抗条件,采取一人运球一人积极防守的练习形式,为其积极参与篮球对抗比赛打下基础等。
3.多种多样的对抗教学组织形式
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所以篮球水平自然参差不齐。在进行对抗教学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对抗教学组织形式。比如:在本节课中,笔者根据学生能力,进行同质分组,不同的组别要求不同,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篮球对抗带来的快乐。此外也可以进行异质分组,让水平高的学生带水平较低的学生,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等。
4.对抗教学的注意事项
所谓的对抗教学最终还是为学生掌握基本技术、基本技能服务的,因此在进行对抗教学时,笔者认为还应注意以下3点事项。
(1)有助于技术动作的学习。在设计对抗条件时,不能影响学生练习正确的动作,尤其是新授课时,不能为了对抗教学而使学生的技术动作变形,否则会适得其反。
(2)安全放第一位。篮球是对抗性极强的运动项目,在对抗教学时要强调安全,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坚决杜绝恶意犯规之类的行为发生。
(3)区别对待。作为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从多方面着手,不能简单地“一刀切”,要区别对待,力求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乐于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