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晨
(重庆市涪陵区中医院,重庆 408000)
静脉穿刺属于临床基本操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静脉穿刺的成功直接影响患者的正常治疗[1]。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静脉穿刺成功率,现对我院静脉穿刺失败病例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静脉穿刺的原因,探讨防止静脉穿刺失败的措施,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5月我院静脉穿刺失败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探究防范措施,另随机选取需静脉穿刺的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采取防范措施护理,分析临床应用效果。其中,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3~67岁,平均(56.3±2.3)岁。包括1次失败17例,连续2次失败8例,多次失败5例;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63岁,平均(55.9±2.5)岁。静脉穿刺原因有输/采血、注射药物、补液、测中心静脉压以及行静脉内高营养。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对照组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探究防范措施并应用于观察组,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心态要稳定,在穿刺时不要有急躁情绪,不要急于求成。要心平气和、稳中取胜的进行穿刺。对不同年龄患者应进行不同的心理护理,在进行穿刺时,可以与患者进行交谈,关心患者的病情和生活,分散患者注意力。同时根据患者年龄、病情选择合适的血管、输液工具。对于年纪较小的患者,需充满热情用亲切和蔼的态度与患者及家属交谈,在穿刺时可以说些鼓励的话,增加患者的荣誉感。对于中老年患者应耐心解答患者的问题,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和紧张情绪。一般选择远端血管,选择活动肢体或拍击等方式,使血管充盈,根据不同血管的显露情况,选择不同的穿刺针和穿刺方法。年龄较小的患者可采用4号半~5号半的针头,中老年人可选用5号半~6号半的针头[2]。
对比两组患者静脉穿刺失败率。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的静脉穿刺失败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静脉穿刺失败情况对比(n,%)
老年慢性病治疗患者,血管弹性差脆性大,且长期输液导致静脉破坏,进而影响静脉穿刺成功。急危重症患者血管末梢循环较差,对静脉穿刺也带来了一定困难。年龄较小的患者对静脉穿刺具有恐惧、紧张心理,在穿刺过程中会哭闹、不配合现象,同时家长紧张心理也对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进而造成穿刺困难。女性患者血管较为细小,过于肥胖的患者血管不明显,均为静脉穿刺造成了困难。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大,在穿刺过程中容易存在急于求成心理,在静脉穿刺进针过急,导致血管破裂。实习或刚刚工作不久的护理人员,存在紧张心理,缺乏自信,容易导致穿刺失败。护理人员没有注重血管保护,在使用血管时有些盲目和随意,导致在穿刺时针尖未完全进入血管腔或针尖刺破血管壁[3]。
患者在进行穿刺时,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心理,进而造成血管收缩,为静脉穿刺带来影响。在穿刺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可以提高痛阈值,进而提高提高穿刺成功率。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孩子一旦生病患者会格外紧张,因此护理人员应与家长及时沟通,耐心的做好解释工作,取得家长的信任与配合。对中老年患者耐性解答相关问题,有助于提升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进而消除陌生感以及紧张情绪,有助于患者配合静脉穿刺工作。选用合适的针头可以减少对血管的机械损伤,进而减轻患者的痛苦。本次进行研究的两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静脉穿刺失败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研究分析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护理,有助于降低穿刺失败。
[1] 王美香,刘绍平.小儿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8):295-296.
[2] 梁秋景,李 森.小儿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7):366-367.
[3] 赵清江,韩东娜,陈小银.小儿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J].母婴世界,2015,10(6):370-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