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丽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湖北 武汉 430000)
在此,我院经实践分析,探讨分析了螺旋CT增强扫描中高压注射器的应用及临床护理。现总结如下。
选取2016年9月~2017年10月收治的螺旋CT增强扫描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23~68岁,平均(46.2±6.21)岁;研究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21~65岁,平均(45.3±7.05)岁。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螺旋CT增强扫描
(1)仪器与设备:64排飞利浦CT增强扫描仪;Mallinckrodt高压注射器与专用输液装置;100 mL碘普罗胺注射液;WEGO静脉留置针;BD-5 mL注射器;500 mL生理盐水;氧气装置、吸引器及抢救药品。
(2)扫描:关于注射造影的参数,70~100 mL为注射总量,3.0 mL/s~5.0 mL/s为注射速率。选择血管时,尽量与瘢痕、破损及红肿血管避开。开机后,安装一次性注射器针筒,吸入对比剂100 mL左右,借助螺纹连接管,将注射器与配套针头连接起来,并要求导管系统排空,头朝向,放置注射器,随后,根据扫描部位,配合医生诊断要求,设置检查参数。另外,连接管与针头连接起,完成静脉穿刺后,按下准备键,经操作台,发出注药指令,直到完成扫描。
1.2.2 护理
对照组按照专科常规模式,进行护理干预。而研究组给予优质护理,具体如下:(1)心理干预:护士主动与患者沟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CT增强扫描的意义、方法及注意事项等,缓解其负面情绪,保持良好身心状态,积极配合检查。(2)血管选择:高压注射器,压力高,注射速率快。因此,穿刺血管选择时,应尽量选择位于手背、肘正中、前臂的静脉,弹性好、粗、直,且血流充足,血管分叉处、静脉窦处与关节处静脉尽量不选择。(3)对比剂渗漏护理:扫描中,若对比剂渗漏,注药需立即停止,更换注射部位,结束后,抬高制动处理。渗漏轻时,应用50%硫酸镁,冷湿敷,预防静脉炎。渗漏严重时,硫酸镁+冰块,交替湿敷,间隔2 h,敷1次,1次持续30 min,冰敷时,将3~4层纱布垫在渗漏部位,以防冻伤皮肤。(4)预防空气栓塞:注射前,查看连接管是否紧密,检查空气有无排净,朝下放置注射头,以防微小气泡进入至血管。操作中,必须按照标准规程,予以操作。(5)穿刺后处理:穿刺后,叮嘱患者穿刺部位不要弯曲,以防局部压力过高,造成造影剂外渗。检查结束后,观察室内观察10 min,指导患者多喝水,有助于排出药物,减少副作用。
统计并计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包括胃肠反应、麻疹、心律失常。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研究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经数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n(%)]
螺旋CT增强扫描,注入对比剂至血管增强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的密度差,摄影检查中,不会显示器官组织显影,提高诊断效率[1]。扫描中,应用高压注射器,较短时间内,聚集对比剂,图像对比剂更好,对定量、定性分析诊断疾病,具有重要意义[2]。经多年实践,大量学者认为,螺旋CT增强扫描,应用高压注射器,并配合科学的护理干预,可保障扫描效果,减少不良反应。优质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观念,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在强调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全面贯彻并落实护理责任制,进一步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提升整体护理质量[3]。优质护理模式下,无论是思想上,还是医疗行为上,均处处为患者着想,充分考虑患者的利益,从患者的实际需求出发,在缩减护理成本的前提下,简化、优化护理流程,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4]。螺旋CT增强扫描中,应用高压注射器,给予优质护理,从心理护理出发,科学选择血管,强调对比剂渗漏护理,注重空气栓塞管理,加强穿刺后干预,从多个方面,进行护理干预,减少不良反应。本研究,对照组,常规护理,而研究组,优质护理。结果,研究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螺旋CT增强扫描中,应用高压注射器时,给予优质护理,可减少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1] 邓八妹,梁焕莲,温李花,吴倩红.高压注射器在螺旋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6):33-34.
[2] 唐 萍.CT增强扫描中高压造影剂注射器的使用及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7):3549-3551.
[3] 沈 文,张灵敏,刘金有.高压注射器在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中的护理应用[J].哈尔滨医药,2014,34(04):270-271.
[4] 迟华群.螺旋CT强化扫描中高压注射器的应用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1):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