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立云,吴优娟,姚媛媛,蔡永雪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 合肥 230011)
母乳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亚油酸、免疫抗体等及易消化微量元素等成分,是促进婴幼儿正常发育与生长的最理想的天然食物[1]。同时,母乳喂养是最佳喂养方式,其优越性已得到全世界范围的共识[2-3]。我国提出产后0~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达到《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要求的50%以上的目标[4]。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高龄产妇逐渐增多,致剖宫产率不断上升,而剖宫产产妇受到手术刺激、疼痛、麻醉药、活动、饮食等原因刺激,致产妇早泌乳受到影响[5-6]。穴位按摩联合拔罐能有效促进剖宫产产妇的早期泌乳,从而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本次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行剖宫产术的产妇82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穴位按摩联合拔罐,并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本组选取单胎妊娠、乳房发育正常、无并发症均可实行母乳喂养的剖宫产妇82例,年龄23~43岁,孕周37~42周,新生儿Apgar评分出生时1 min及5 min均在7~10分内,体重2500~4000 g。将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两组产妇年龄、产次、孕周、麻醉、手术方式、文化程度、新生儿状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对照组行剖宫产后常规护理:剖宫产后手术室内护士协助给予新生儿与产妇早期局部皮肤接触,术后1 h内给予早吸吮30 min,病房护士给予哺乳相关指导如如何正确哺乳、按需哺乳等,即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哺乳指导。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穴位按摩联合拔罐:在术后6 h内开始给予第一次穴位按摩联合拔罐疗法。①穴位按摩。全面评估产妇无禁忌症后嘱取平卧位,放松全身肌肉,充分暴露乳房,涂少许凡士林少许,操作者位于产妇右侧,选择乳根、少泽、合谷穴位,在乳房上沿乳腺管走向予掌推法或指推法进行按摩,1次/d,20 min/次。②拔罐。全面评估产妇无禁忌症后协助产妇取仰卧位,暴露乳房,火罐尺寸的选择以能扣住乳晕为标准,在肩井、膻中穴位给予拔罐疗法,1次/d,20 min/次。
①泌乳始动时间:挤压乳晕有清亮乳汁渗出为泌乳。泌乳始动时间是指分娩后使用正确的挤奶手法从乳房中挤出乳汁的最初时间。②乳汁分泌量: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分为“多、中、少、无”。多:哺乳结束后,挤压母亲的乳房,有乳汁排出;中:哺乳结束后,挤压母亲的乳房,无乳汁排出;少:哺乳结束后,婴儿依旧哭闹不止,不能入睡;无:挤压乳晕没有乳汁排出。③纯母乳喂养(Exclusive Breast feeding):除母乳外不喂其他任何食物或饮料,甚至不喂水;但是,允许婴儿服用滴剂和糖浆(维生素、矿物质和药物)。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泌乳始动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泌乳始动时间比较(±s,h)
表1 两组产妇泌乳始动时间比较(±s,h)
组别 n 泌乳始动时间 t P观察组 41 3.88±1.40 -10.240 0.000对照组 41 8.54±2.55
观察组产后48 h、72 h泌乳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术后24 h、48 h、72 h泌乳量比较(n)
两组产妇在护理中均未发生乳头皲裂、乳腺炎,观察组纯母乳喂养例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本研究根据中医的乳房穴位按摩及拔罐理论,对乳房上沿乳腺管走向予掌推法或指推法按摩方法联合肩井、膻中穴位拔罐疗法达到催乳功效。早期按摩乳房,达到松解乳房基膜胸大肌间的黏着作用,改善血液循环,使乳腺管畅通,在促进乳汁分泌的同时有效预防乳汁淤积、乳腺炎的发生。表1、表2、表3显示,观察组泌乳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提前,48 h、72 h泌乳量明显优于对照组,纯母乳喂养率较对照组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表3 两组产妇乳头皲裂、乳腺炎及纯母乳喂养情况比较(n)
[1] 李 明.针对性护理干预对剖宫产产妇术后泌乳情况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2):35-36.
[2] 乐 杰.妇产科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3,78.
[3] 张砚媚.剖宫产产妇泌乳量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67-68.
[4]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9.
[5] 李 丽.产后乳汁淤积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河北中医,2013,35(2):301-302.
[6] 廖 冰,李文红.早期乳房按摩对产妇母乳喂养状况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2,27(3):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