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中”的词汇化及成因分析

2018-06-23 02:20许陆君刘红妮
关键词:语素量词语录

许陆君,刘红妮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34)

词汇化是语言演变非常重要的方面。了解词汇的成词过程对语言的微观研究和正确使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个中”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名词,它是如何完成词汇化的?什么原因导致了“个中”的词汇化?关于这一系列问题,目前尚未有人深入研究,笔者主要针对这一系列问题作出详细的研究和说明。

一、“个”的词性考释

从“个”字文字的考释角度来看,“箇”和“個”都是“个”的繁体形式。但是,在古代汉语中,“个”的使用频率要高于“箇”和“個”。在北大CCL语料库中统计可得,从西周到唐五代,“个”出现了838次,“個”出现了17次,而“箇”只出现了7次。北宋时,随着量词使用大大的增加,“箇”、“個”和“个”适用频率不相上下。在北大CCL语料库中分析可得,“个”出现3334次,“箇”出现3330次,“個”出现42次。但是,从南宋一直到今天,凭借书写的简洁优势,“个”在这三个字中的使用频率都是遥遥领先的。但是“箇”和“個”也并没有完全的消失。在一些正规的书面文献或者是方言文献中都还是存在的。例如:

(1)个中冤狱凭谁雪?血染鹑衣哭老天。(《清·海公小红袍传第三十三回》)

(2)这么晚了,还没有饭吃。箇晏哒,还冒饭吃得。(湖南衡阳方言)

本文在对“个中”词汇化相关分析的问题上,不对这三个字加以区分,全部写作“个”。

许慎的《说文解字》[1]中将“个”解释为:“箇”或作“个”,通作“個”,竹枚。郭璞注为“枚数”。最初的“个”只是表示单枚的竹子数。后来意义泛化,表示单独的人和物。例如:

(3)故天下诸侯罢马以为币,缕綦以为奉,鹿皮四个。(《春秋·国语·齐语》)

(4)二惠竞爽犹可,又弱一个焉。(《春秋·左传·昭公三年》)

(5)第九,还得分析这个字。《广韵》《集韵》皆有。(《华阳国志·卷一》)

这时的量词“个”主要和数词以及代词连用。例如以上例子中的“四个”、“一个”、“这个”。

助词“个”开始出现于唐朝。例如:

(6)乃令一僧到问云。和尚见马师。得个什麽。便住此山。(《唐·佛祖语录·马祖语录》)

(7)庆云,古人恁麽道,黎又向这里觅个甚麽。(《唐·佛语录·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

(8)师云,有一人将去了也。黄檗云,近前来,共汝商量个事。师便近前。(《唐·佛语录·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

从结构上来看,助词“个”和动词连用,如例子中的“得个”、“觅个”、“商量个”。

吕叔湘先生和他的学生江蓝生在《近代汉语指示词》[2]中写到“指代词就是一般所说的代词,代词的特点就是它们不和任何的人、物、施为、性状发生固定的联系,可以在不同的场合指点不同的人、物、施为和性状。”除了量词,“个”也有代词的语法功能,可以翻译成“这个”、“那个”。做代词的“个”主要出现在唐朝,例如:

(9)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诗·秋浦歌》)

以上例句的意思是说“都是因为忧愁和烦恼,所以才会生长出长达三千丈的白头发”。这里的“个”就不是量词,而是做代词,表示“如此,这般”的意思。

《古代汉语字典(第二版)》[3]中收录了“个侬”、“个人”两个词语。对这两个词语的解释都为“这个人或那个人”。例如:

(10)霜毛瘦骨犹千骑,少见行人似个侬。(《浣溪沙·十里西畴熟稻香》)

(11)因念旧人山城,个人如画,已作中州想。(《念奴娇·至金陵》)

在《现代汉语词典》[4]中,“个侬”已经被删除掉,“个人”仍然存在,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对“个人”有两个解释,一个是指与“集体”相反的“个人”;一个是指在正式场合发表意见时的“自称”。很明显,“个人”中“个”在表示“这个人、那个人”的意义上的意义范围缩小了,从“这”和“那”两个意项变成了“自称”的一种意义。

除了量词、助词和代词,“个”还有一个现在已经消失的意思。即为古代的贵族们所住的正室连边的偏舍。例如:

(12)天子居青阳左个。(《礼记·月令》)

(13)金绳玉匣,日观登封;左箇西偏,明堂布政。(《酅国公墓志铭》)

(14)时维青阳初,天子在左个。(《次韵和石末公用元望韵遣兴见寄》)

在现代汉语中,代词、名词的“个”使用频率非常的低,助词、量词“个”使用频率高。本文研究的“个中”中的“个”即为代词和数词。

二、“个中”的词汇化过程

“个中”最早出现在唐代。意为“此中”、“这个/那个中”。如:

(15)三车在门外,载你免飘蓬。若得个中意,纵横处处通。(《寒山诗三百三首》)

(16)世有聪明士,勤苦探幽文。不识个中意,逐境乱纷纷。(《全唐诗》卷八百零六)

(17)道无心合人,人无心合道。欲识个中意,一老一不老。(《唐·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

(18)心是无事心,面是娘生面。削除人我本,实合个中意。(《五代·祖堂集·行书懒残和尚歌》)

唐朝的“个中”只是出现在诗歌中,这时的“个中”还没有成词,只是一个固定的简化搭配。类似于“家书抵万金”中的“万金”,虽然在很多诗歌中都可以看得到,但是并没有完成词汇化,只是万两黄金的简化形式。只是诗人们为了字数和韵律的和谐而将非句法成分简化的结果。唐五代,“个中”使用的频率和次数不多。在北大语料库上统计可得,唐代“个中”一共只出现了4次,而且4次都固定搭配“个中意”。

“个”、“中”之所以能在唐五代的时候开始连用,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在这个时候原本做量词的“个”的词性泛化了。“个”开始做代词,有了表示“这个”、“那个”的意思。唐五代时期的“个中”使用频率低,不能充当句子的主干成分,只能在固定的搭配中使用,因此,这时的“个中”尚未成词。

“个中”在五代的时候开始成词,刚开始成词的时候,意思为“真心”。例如: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纵使劫石动摇,万劫远逝,多少次沧海成桑田,真心却永恒不变。这里的“个中”是“真心”的意思,这一意思在佛教相关的文献中比较常见。

除了“真心”,后来也出现了“其中”的意思。例如:

(20)清云:“个中无肯路。”师云:“始称病僧意。”《偈颂一百三十六首》

“个中”在表示“真心”和“其中”意思时,都是名词。

到宋代的时候,“个中”的词汇化进一步发展。名词的语法功能更加明显。例如:

(21)那一个只是过,那一个只是不及。到得圣人大道,只是个中。(《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四)

(22)清虚之理竟无身。一念归根万法平。物我顿忘全体露。个中殊不计功程。(《南宋·佛语录·古尊宿语录》)

河北阎潇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阎潇表示,河北的家政人员在京津市场优势很多:一是普通话好,交流方便;二是地缘相近增加了信任感,雇主比较放心;三是河北人朴实勤快,干活利落。“姐妹们一定要大胆参加培训,对自己有信心,河北家政服务人员在京津很受欢迎。”阎潇在培训班上说。

宋代的文献中,“个中”非常普遍的做主语、宾语等一些主干的成分。

虽然宋代的“个中”已经成词,但是在其相关的文献中更多的都是以“数词/代词+个+中”的结构出现。例如:

(23)夫人叫姆姆∶“你去问华安,那一个中你的意,就配与你。”(《喻世明言》卷二十六)

这种结构中的“个中”就不是词汇,而是两个构词语素。虽然不是同一线性结构上的语法结构,但是由于两者的粘合度非常高,而且这种结构的使用频率非常高,所以,也为“个中”词汇化的最终完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明清时期,“个中”完成词汇化。在明清时期的相关文献中,意为“其中”的“个中”出现的频率和次数都大大增加。例如:

(24)一带萦回一色新,碧琉璃滑净无尘。个中清彻无穷趣,孺子应歌用濯人。(《明·三宝太监西洋记》)

除了“其中”的意思,“个中”还有另外一用法。例如:

(25)据下官看起来,不像是个中之人。心里疑惑。(《明·二刻拍案惊奇》卷七)

这里的“个中之人”是一个词语,意思为“曾亲历其间或深明其中情理的人”。“个中”的这一意思是从“其中”意义上隐喻推理出来的。因此,这也属于“个中”词汇化的范畴。

根据“个中”在历代文献中使用的频率和次数,可以使其成词的过程更加的清晰。下表是根据北大语料库上的资料分析得出的“个中”在历代文献中出现的次数:

?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唐五代属于萌芽时期;宋元属于过渡时期,“个中”进一步词汇化成词;明清时期,“个中”的词汇化完成。

三、“个中”的成词理据分析

董秀芳认为:双音词有三个主要的历史来源,一是从短语降格而来;二是从由语法性成分参与形成的句法结构中延伸而来;三是从本来不在同一个句法层次上的跨层结构中投胎出来。[5]“个中”由“数词/代词+个+中+间”的结构演化而来,属于跨层结构的词汇化。本来是“×个”和“中间”。在“个中”成词之前,“个”和“中”作为两个单独的成分在线性顺序上相邻。虽然“个”和“中”不在同一个句法层上,并没有直接发生语义上的联系,但是在长期的固定结构使用中,这两个成分的粘合度越来越高,所以,与之分别相关的前后成分就脱落掉,中间的成分就凝聚成词。

语用推理是跨层结构词汇化的语义演变的主要机制。“个中”的跨层结构词汇化也是语用推理和语义结构重新分析的结果。例如:

(26)这个中本无他,只是平日应事接物之间,每事理会教尽。(《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四))

在“个中”成词前,语义分析应该为:{这个[中(本无他)]},只是平日应事接物之间,每事理会教尽。但是在其成词后,语义就该分析为:{这[其中(本无他)]},只是平日应事接物之间,每事理会教尽。成词前的“这个”与“中”一起作主语,成词后的“这”做主语,“个中”做状语。因此,跨层结构语义成分的重新分析也是其从相邻但不相关的两个构词语素成词的重要机制。

另外,在表示“其中”意义上的“个中”之所以能迅速成词还有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原本表示“其中”之义的“个里”使用频率的降低。关于这一点需要从“个中”和“个里”的关系谈起。

在《古代汉语词典》第二版中,“个里”是作为词语被收录进去的。解释为“此中”,在一些文献中,“个里”也是成词出现,例如:

(27)香车宝马共喧阗。强识小妇七香车。聊看侍中千宝骑。个里多情侠少年。(《唐诗·同比部杨员外十五夜游有怀静者季》)

(28)可中别有清凉,个里更无热恼。是谁活计,到者方知。(《南宋·五灯会元》卷十四)

(29)灵明何事辨三台?行满自归元海。不论成仙成佛,须从个里安排。(《西游记》第九十三回)

唐至明,“个里”和“个中”处于共存状态,都表示“其中”的意思。但是在清之后,由于“语义磨损”以及人们使用习惯的影响,在使用的过程中,将“个”、“里”当成是两个单个的构词语素。“个里”就开始由词汇演化成需要借助其它形式才能表达意思的短语。开始搭配数量词或者是代词“这”、“那”使用。例如:

(30)包汝辑《南中纪闻》:通道县共有六个里,其中两个里是汉人。(《古今情海》卷二十三)

(31)寡人有《灵宝方》、《长生法》两种,打算就藏在这个里面。(《上古秘史》第八十一部分)

在现代汉语中,作为词语的“个里”消失,表示“其中”的“个里”的意思几乎完全由“个中”替代。使用频率的降低也是导致“个里”一词从现代汉语词典中删除的重要原因。

另外,“语言不仅是命题意义的表现形式,而且是说话人的情感和态度的体现,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时候也随之表明了自己对于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等等,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个中”和“个里”都是表示“其中”的意思,但是由于“个中”和“其中”中有一个共同的语素,从语素使用节约的原则上来看,人们会偏向于使用有共同语素的。一方面节约语素,另一方面也方便记忆。因此,“个中”代替“个里”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大众使用心理的影响,符合语言使用的节约性原则。

四、结语

“词汇化”指的是短语、句法结构、跨层等非词单位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的凝固或者是变得紧凑而形成一个单词的过程。从非句法关系的跨层结构到凝固的词汇,“个中”的词汇化经过了很长的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中”的词汇和语法功能已经完全固定不变。词汇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会随着人们的认知和语言使用习惯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个中”的词汇化进程也许还会有进一步的发展,让我们静观其变!

[1]许 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吕叔湘,江蓝生.近代汉语指代词[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

[3]王 力.古汉语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0.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5]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语素量词语录
集合、充要条件、量词
十二生肖议量词
《最低入门等级音节、汉字、词汇表》语素和语素义分析
多义语素识别及教学探讨
——针对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构想
量词大集合
语录
语录
量词歌
再谈语素
“语素”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