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PVC产业面临的挑战及发展策略

2018-06-22 11:34颜华邓科
聚氯乙烯 2018年1期
关键词:烧碱氯碱产品

颜华,邓科

(1.宜宾天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 宜宾 644000;2.宜宾学院,四川 宜宾 644004;3.宜宾樟海林业开发有限公司,四川 宜宾 644004)

中国PVC行业多年来的非理性发展使得一系列结构性矛盾逐渐显露出来,产能过剩和低端产品的同质化竞争是国内PVC行业最为突出的问题;加上当前经济大环境呈冷运行态势及房地产下行导致PVC市场价格大幅度下滑,而其生产成本在国家高价能源政策和日益严苛的安全、环保法规下不断走高,使国内PVC企业的整体收益严重受挫,呈现出行业性的亏损状态。长远来看,PVC行业作为传统的实体经济产业,面对的也许是一个实实在在而且在短时期内看不到尽头的寒冬;告别了野蛮扩张,中国的PVC产业究竟该何去何从呢?

笔者从多方面分析了我国PVC产业当前面临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发展建议,供国内同行参考。

1 中国PVC产业面临的挑战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全球通货膨胀率持续下滑,国际贸易呈现负增长,国际金融市场出现持续性的动荡,大宗商品价格长时间低迷并释放出短时间内难以恢复的信号,在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不断升级的态势下,世界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

当前,受有效需求不足以及全球经济贸易持续低迷、金融市场频繁震荡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速低于预期,全球经济短时间内还难以摆脱困境,下行风险增加。同时,发达国家有效需求不足,复苏步伐趋缓,欧元区经济明显衰退,日本经济自2012年以来长时间连续负增长,各国经济走势分化加剧;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也全面回落,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也显得步履维艰,转型升级面临诸多利空因素。

随着货币政策紧缩力度加大和全球经济增速趋缓,世界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可能继续走低,国际贸易增长难料,全球经济下滑导致外部需求不旺,可能发生国家间竞争性贸易保护和货币竞相贬值,而局部战争更是给世界经济带来了不利影响。

就PVC而言,随着中国PVC去产能化的步伐日趋缓慢,兼之目前国内PVC市场价量乏力,开拓国际市场、向外寻求出路对国内PVC生产企业来说将成为一项重要的战术。在世界PVC贸易中,中东依仗着廉价的油气资源,其PVC产品在国际市场极具竞争力;而美国在页岩气能源变革之下,氯碱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甚至超过了中东地区;比较之下,中国特色的电石法PVC无竞争优势,而且随着人民币对外升值以及乙烯基产品进口关税的降低,中东和北美地区的氯碱产品进一步凸显出其国际市场竞争力。

2 中国经济面临深刻转变

我国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如资源利用率低、技术含量不高、产品档次落后、盈利能力弱等众多问题;收入差距的扩大、资源消耗的快速增长也给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原有的经济模式倾向于利用廉价劳动力、贸易顺差等优势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也进入了发展的瓶颈,过去的许多优势因素成为了今天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简单的装置放大和复制、单一的技术模仿、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并应当认真解决的现实问题。

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势特点为:波动较大、风险上升、效益下滑,宏观调控也面临极为复杂的局面;内需和外需增速均有所放慢、生产活跃度降低、产能利用率不足、经济运行延续回落态势、产能过剩突出、经济效益滑坡……,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进行结构优化和战略升级。为此,国家通过各种行政和经济手段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加大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多种途径来提升国家经济发展的质量,尽管目前还未看到这些举措给中国经济带来持续性的复苏和实质性的改变。

3 行业性问题凸显

3.1 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的困境

3.1.1 行业性产能过剩,去产能化的步伐缓慢

2005—2013年,我国PVC产能逐年增加,2014年产能增速第1次出现负增长;但在随后的2015年产能变化并没有延续负增长态势,而是出现了反弹,达到了2 490万t/a的历史最高值;在国家去产能化的大趋势下,2016年国内PVC产能回落至2 414万t/a。表1为我国PVC近十年来的产能、产量、平均开工率及表观消费量情况统计。

表1 国内PVC产能、产量、平均开工率及表观消费量Table 1 PVC production capacity, output, average operation rate and apparent consumption in China

据统计,2014—2016年长期停车及淘汰的PVC产能近300万t/a。多年来累积增加的产能已经使PVC行业开工率持续走低。从2005年开始,除了2006、2015和2016年平均开工率达到70%以上外,其余年份的平均开工率全部低于70%,2008—2012年连续5年平均开工率低于60%,可见我国PVC产能过剩程度较为严重,而且主要是通用型PVC树脂产能过剩较多。产能过剩导致的低开工负荷也是近年来PVC行业出现亏损的一个主要原因;虽然从2014年以来行业开始了去产能化的步伐,但减少的产能仍不足以抵消该行业的过剩产能值,行业性的产能过剩状态在短期内还将继续保持。

全国PVC产能在2015年达到最高峰2 490万t/a,相比于2005年的不足1 000万吨增长率超过150%;随着国家取消高耗能产业的诸多优惠政策并对安全环保施以日益严苛的政策法规,且自2010年以来对房地产行业宏观政策的调控力度加大,兼之全球经济低迷,PVC产品效益下滑,使得中国PVC产能增长逐步放缓,退出产能日益增多。自2014年出现了同比负增长,改变了以往只增不减的发展态势,退出产能超过了新增产能;然而,这一现象并没有在2015年继续上演,而是出现了去产能化后的反弹。

按理说,PVC产品市场供过于求的时候就应该减少甚至停止生产,以减少供应,保持产品相当的利润水平,但问题是没有哪一家企业希望去产能的目标是自己,都希望是别的企业,都在等别的工厂垮掉退出,每个企业都想打败竞争对手熬过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甚至可能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包括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并向银行借贷更多来继续维持生产。于是,PVC生产规模被做到极致,远远超出市场需要的规模,只有那些难以为继的小企业才会逐渐退出这个生死角逐的舞台,但这样的被动退出者并不多,而且这个过程让整个产业备受煎熬。

3.1.2 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同质化严重,通用PVC树脂产品过剩,专用PVC树脂产品短缺

我国PVC产能严重过剩,但却存在结构性的短缺。一直以来,我国PVC行业在发展进程中不断地扩大规模,产能多年前就跃居世界第一,但产品基本都是附加值较低的通用型PVC,与国外发达国家的PVC产业动辄上百个牌号且专业化程度很高的系列产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一方面,对一些有特殊要求的特种PVC却难以形成有效的生产能力,国内特种PVC树脂的生产能力、产品质量、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使得一些有特殊需求的塑料加工企业无法在国内市场上采购到满足其要求的特种PVC树脂原料,不得不从国外高价进口,导致国内PVC行业的产品结构存在通用性PVC过剩而特种PVC短缺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一些PVC生产企业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加大了自行研发力度,逐步转向研发专用型特种PVC树脂,如:河北盛华化工有限公司与河北工业大学合作开发成功高抗冲乳液法聚丙烯酸酯接枝氯乙烯共聚树脂,河北金牛化工集团成功实现了消光树脂的生产,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建成1万t/a水相法CPVC树脂生产装置……。这些新产品的开发将有利于中国氯碱行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但比之于上千万吨的通用型PVC树脂过剩产能仍显得杯水车薪,中国PVC行业通用PVC树脂的低端同质化竞争在短时期内还难有实质性的改变。

3.1.3 PVC行业集中度低,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

至2016年底,我国在产PVC生产企业80家,PVC企业平均产能30万t/a左右,行业集中度仍偏低。在国外,早在20世纪90年代全球PVC前10强企业的平均产能就超过150万t/a,日本信越公司的PVC产能超过300万t/a,台塑公司也高达280万t/a,Solvin、LG化学、乔治亚、EVC、Oxy Vinyls等公司的PVC产能均超过100万t/a,可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PVC产业集中度是非常高的,其国际市场竞争力也非常强。

另外,我国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条块分割、地区保护,使得中小型PVC企业偏多,地区分布不均;而有些地方多投资渠道发展以及地方政府多方招商引资发展,致使一个区域内有数个PVC企业,但总产能也只有百万吨级规模。从整个产业的发展来看,我国PVC行业厂家过多、割裂发展、分散经营、无序竞争、产业集中度低、国际市场竞争力减弱,这样的局面将会严重阻碍我国PVC行业的健康发展。虽然近年来PVC行业的生产重心向西部转移,出现了百万吨级规模的生产企业,平均产能有所提高,但仍存在众多规模较小的生产企业。

2016年全国PVC产能构成情况见表2。

表2 2016年全国PVC产能构成情况Table 2 China’s capacity structure in 2016

近十年来,国内具有丰富煤炭资源的内蒙古、陕西、宁夏、青海和新疆地区的地方政府出于经济增长、地方税收以及解决就业等因素的考虑,将煤电、电石、烧碱和PVC产业链作为招商引资重点,并以较低的价格出让土地和配备煤炭资源等政策吸引投资者,使得PVC和烧碱的生产中心更加向西部地区转移。而我国PVC和烧碱的消费区域主要在江浙和东南沿海地区,大量PVC树脂和烧碱不得不长距离运输,使得西部地区的能源优势大打折扣。从目前PVC产能分布来看,中西部地区的PVC产能和产量仍占有绝对大的比例,生产重心远离消费重心的局面没有根本性改变。因此,虽然随着前些年中西部地区PVC工业的快速崛起,PVC工业传统的东西部分布格局发生改变,但是“西货东进”“北货南下”的长途跋涉所需的大量运力和高昂的运费成本已经成为制约中西部地区PVC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从发展趋势看,布局不合理问题如得不到有力调整,会对我国PVC工业总体竞争力的提高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PVC树脂产量和PVC制品产量地域分布对比见表3。

表3 PVC树脂产量和PVC制品产量地域分布对比Table 3 Comparison between PVC output and PVC products output in different regions %

3.2 产业链优化升级的困境

3.2.1 氯碱平衡问题困扰着整个行业

氯碱平衡问题一直是伴随着我国氯碱工业发展的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众所周知,电解盐水时会产生等摩尔比的氯气和氢气,同时每产生1 t氯气还会产生1.14 t烧碱,但市场上对氯气和烧碱的需求量却并不是按照其电解方程式的比例来定的,氯气的消耗量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烧碱的产量,氯碱平衡情况决定着烧碱企业的开工率。

过去,作为重要耗氯衍生产品的PVC是氯碱企业的核心产品,在过去十余年伴随着房地产行业的飞速发展,其成为了氯碱企业的利润源泉。而在我国PVC“西进”的过程中,“电石/PVC+烧碱”扩张模式也是偏重于附加值较高的PVC产品,但烧碱产品如何消耗得到的重视偏少,烧碱产能的被动扩大也导致了过去多年来PVC市场需求旺盛的情况下烧碱行情一直不温不火,氯碱企业系统性的氯碱平衡通过“以氯养碱”来维持了烧碱的亏损局面。但2008年后,宏观经济一直处于比较低迷的状态,PVC的市场行情低迷,消费量的增速逐渐降低,且PVC市场价格长期在低价位盘整,国内大部分PVC生产企业出现亏损;但对于大多数国内的氯碱企业而言,由于缺乏除了PVC以外的其他氯衍生产品,PVC生产负荷降低也使得氯碱装置的开工率降低,烧碱的产量相应减少,而烧碱和PVC的市场需求量并不同步,因而,在烧碱的供应量减少但消费量未明显降低的情况下,烧碱的市场价格保持在高位。不过让人有些沮丧的是,虽然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烧碱的价格一直较高,氯碱企业却必须用烧碱的盈利去补贴液氯或PVC的亏损,这种“以碱养氯”的生产模式与“以氯养碱”的生产模式一样,氯碱企业在烧碱或PVC中一个产品获得的利润终被另一个产品的亏损所抵消,让整个行业仍受制于“氯碱平衡”的问题。

因此,除非氯碱企业自身具有强大的氯碱平衡能力,否则只有在有效去产能的前提下,保持合理的烧碱和PVC市场供应量,才能保证氯碱企业的利润不被吞噬。可见,氯碱平衡问题制约着氯碱企业烧碱和PVC的运营调节,氯碱企业要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要解决好氯和碱的衍生产品结构问题。

3.2.2 乙炔/乙烯及氯乙烯来源多元化对电石法PVC企业产生较大冲击

虽然目前我国的PVC生产工艺路线仍以电石法为主,但在近年来的PVC扩能中,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拥有了国内第1套天然气法PVC工艺路线的生产装置,而通过进口氯乙烯单体、乙烯、二氯乙烷等原料生产PVC的装置也在沿海方便进出口的地区出现,煤制烯烃路线PVC也在国内开始试点,各种发展模式采取的技术路线都是符合该区域特点的最优化道路。

在PVC的各种生产路线中,乙炔法(天然气工艺路线本质上属于乙炔法)和乙烯法(乙烯、二氯乙烷、煤制烯烃PVC本质上属于乙烯法)是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生产的技术路线,还有许多科研院所和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寻求更环保、成本更低及更符合其资源特点的PVC生产工艺路线,部分研究成果显示出了极大的应用潜力。

从资源来源角度而言,北美的页岩气规模化开采并应用于氯碱领域与我国的电石法PVC相比极具竞争优势,美国各种化工原料成本不断下降也得益于其页岩气及伴生乙烷产量的快速增加,美国氯碱产业在此背景下同样表现出了资源优势,甚至超过中东地区。在美国能源市场,页岩气正以1美元12 m3的价格冲击着世界原有的能源经济格局,掀起了新的能源革命。美国的一些火电站改烧页岩气,电价降到了中国的50%以下,甚至一些货车连折算为人民币3元/L的柴油都不用了,改为以页岩气作为动力。连锁反应升级使得制造工厂生产成本降低、物流费用降低、企业利润增加,全球经济极有可能在页岩气能源革命变革下以美国牵头开始复苏。

据估算,以北美页岩气为基础的轻质烷烃生产乙烯进而制备PVC,其生产成本比石油路线PVC和电石路线PVC生产成本降低约一半,这些低成本的PVC产品或原料(二氯乙烷、氯乙烯单体)将进一步冲击我国PVC行业的出口市场以及部分国内市场,使我国电石法PVC的成本优势荡然无存。若照此态势发展,美国页岩气的开采和产量增加并向下游延伸到成熟的石化产业链,可以进一步巩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这也必将在国际竞争中对中国PVC产品形成巨大的挑战。所以,必须高度重视美国的页岩气产业对我国电石法PVC乃至全球能源经济格局的影响。

3.2.3 转型升级之殇

尽管生产技术水平不高、产品科技含量较低,但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原材料成本等因素依然支撑着我国成为PVC的最大生产和消费国。过去十余年来,国内PVC产业在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中不断扩能,“水加面、面加水”的发展模式将PVC低端产品发展到极致,也就意味着低端PVC产业已经失去了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低端PVC产业发展到极致又无力发展高端产品是目前国内PVC行业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尴尬局面,而高技术来源和高端技能型人才短缺是我国PVC产业转型面临的最大困难。

(1)高技术来源问题。

一直以来,国内PVC企业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的投入都比较少,因为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周期长、费用高;而国内PVC企业总体研发创新实力都不是很强,所以一般都不愿在研发上多投入;兼之过去多年房地产主导的国家经济模式对PVC新产品的需求并不高,使得PVC企业创新开发新产品的动力不强。反观在国际上,许多化工企业为了实现对相应领域内产品的垄断,在科研上投入巨大的资金以获得技术上的优势,并对核心技术设置壁垒,限制这些先进生产技术的流出,尤其是美国,多年来对我国一直实行技术封锁,当然这其中存在多方面的原因。

过去我国一直在极力扩张低端制造业,对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需求的紧迫性并不高,是否解除这种技术封锁对国内多数企业而言显得并不重要,但当我国想要转型升级,想向高端制造业发展的时候,这种技术封锁无疑就是横在产业转型道路前面的一座大山,我们面临着既无法从外部引进高新技术,又无力在短时间内自己独立开发掌握技术的双重困境。

(2)高端技能型人才短缺。

低端制造业技术含量低,其对生产人员的要求也不高,一名农民经过短时间的培训就可以轻松地成为低端制造业的产业工人;然而,要让这些低端制造业的产业工人变成兼具高超实践操作能力和深厚理论知识水平的高级工程师,成为高端技能型人才就很难了。一名大学本科生经过10年左右的工作实践并在此过程中持续地学习,方能初步具备在工作实践中运用关键技术来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高端技能型人才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推动技术改造、实现技术创新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要培养一名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基本专业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在短时期内无法造就。在大力发展低端制造业的时候,只需要熟练的操作工人即可,高端技能型人才显得并不重要;而想要进行创新和创造的时候,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短缺就成为了企业想要向高端制造业转型的又一短板。

当前,经济下行、成本优势不再、市场需求萎缩等一系列利空因素让我国PVC行业处于一个需要重新思考自我定位、自我颠覆的转型大变局中,PVC企业寻求转型升级之路开始悄然升温,以往“扩能增产”的老路子也逐步被企业抛弃,取而代之以技术创新引领企业抵御行业“寒冬”。然而,在PVC行业转型升级的荆棘之路中,鲜有成功者坚实的脚印,更多的是落伍者渐渐迷失的背影。

3.3 生产成本和环保成本持续上升

3.3.1 能源和资源价格呈上涨趋势,进一步挤压氯碱产品的利润空间

电石法PVC是典型的资源型产业,能源和资源对PVC行业至关重要。生产1 t电石需要超过3 000 kW·h的电和近700 kg焦炭,而生产1 t PVC又大约需要消耗1.4 t电石,且在生产过程中还需要蒸汽、动力电及公用工程和其他辅助原料,加上从原盐电解制氯,电石法PVC全流程电单耗超过7 000 kW·h,可见PVC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很高。相应地,PVC的生产成本对电价的变化也比较敏感,如在2008年和2011年全国电价分别上涨了0.025和0.03元/(kW·h),两次电价上调使得生产1 t烧碱仅仅在电耗方面就增加了百余元的成本,电石生产成本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加,连锁传导至PVC,使其产品成本至少增加了200元/t。此外,在烧碱和PVC的生产过程中,两者的水单耗分别为4~5和8~9 t,随着水资源的短缺和价格的上扬,烧碱和PVC的成本同样会增加;原盐作为烧碱生产的主要原料,其成本占到了烧碱生产成本的20%左右,其比例仅次于电耗,水、电、汽以及人工成本的持续上涨也推高了原盐的成本,而进口原盐的成本随着海运成本的上升也呈现走高的趋势。

目前,除了产品市场和宏观经济低迷的影响,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给PVC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巨大压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能源和资源价格的变动。“十三五”期间,高价能源政策仍可能是国家采取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之一。而除此之外,国家推行的电价政策、成品油和天然气价格以及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等改革的深入实施,将进一步提升能源、矿产资源和初级原料的价格。企业增加的各种成本在难以向下游传递时,将大幅度缩减PVC行业的利润空间,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巨大的压力。

3.3.2 物流成本和人力成本有增无减

近十年来,我国西部地区凭借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建设了大量的电石法PVC生产装置,尤其是新疆和内蒙古,2016年两地的PVC产能分别达到409万t/a和447万t/a,合计产能占全国总产能的1/3。而国内PVC的消费地区又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配套产业和基础设施与西部地区相比优越得多。所以,虽然西部地区的电石法PVC具有比较好的资源优势,但远离目标市场,使得运输量大、运输距离远,物流成本高。以100万t/a电石法PVC配套80万t/a烧碱装置为例,加上电石、煤炭、水泥等匹配装置,其原料运进和产品运出等货运总量超过800万t/a,特别是对于汽车运输而言,在油价高位运行的情况下,高昂的物流成本也将导致企业的经营成本日渐升高。

另外,人力资源成本在电石法PVC的生产成本中也占有不小的比例。虽然目前国内电石法PVC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在不断提升,装置的大型化也在持续推进,但比之于一体化的乙烯法PVC生产装置,电石法PVC的用工量明显偏高,如国内一些企业在电石破碎工序至今还在使用人力进行机械作业,使其人力成本一直居高不下。而近年来我国生活用品价格在高房价和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下一路走高,并表现出了不断上涨的态势,推动着社会大众基本生活成本持续攀升;加上数十年来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近年来国内青壮年劳动力供给增速放缓,甚至释放出了下降的信号,即便国家放开了二胎政策,也难解劳动力供给不足的近渴。因此在基本生活成本刚性上升和供给相对不足的双重利空因素下,社会劳动力价格大幅上升。此外,作为用工量较大的电石法PVC生产企业,除了面临直接人力成本提升的压力外,还存在劳动力价格隐性攀升的问题。通常来说,用工量较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含量都不高,工人素质和企业支付的酬薪也比较低,在这类工资收入水平较低的群体中,普遍存在着队伍不稳、人员变相怠工的问题;在这些工人看来,一个月也拿不了多少钱,类似的工作也不是太难找,换个地方也差不到哪去,反正都在最基本的生存线徘徊,这种心态普遍存在于低收入群体中,而且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80后、90后员工的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从而使得生产企业的人力成本要比表面看起来高得多。

因此,在物流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持续高企的情况下,如何合理控制成本的上升是国内电石法PVC生产企业必须正视的又一个挑战。

3.3.3 环保要求更加严格,环保成本持续性增加

PVC工业属于高能耗、高污染、高风险产业,其中我国占据主导地位的电石法PVC工业属《关于汞的水俣公约》重点治理的涉汞行业。每年,我国PVC行业排放大量含有汞、氯乙烯、氯化氢、氯气、二恶英等有毒有害的污染物,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含汞废酸、废汞触媒等,每年耗汞量占国内汞消耗量的85%,产生废汞触媒1.7万t左右。从生产环节来看,PVC各生产环节产出的副产品较多,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较多,对环境造成很大压力。随着中国汞资源的日益枯竭以及《关于汞的水俣公约》对我国生效,电石法PVC汞污染防治问题的重要性更加显现,PVC企业的环保压力进一步增加。

2016年9月2日,国家环境保护部会同质检总局发布了最新的《烧碱、聚氯乙烯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5581—2016),环保要求进一步提高。与旧的排放标准相比,新标准增加了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污染物项目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氯气、氯化氢、汞及其化合物、氯乙烯、二氯乙烷、非甲烷总烃、二恶英类等10项;原标准规定的水污染物项目主要包括酸碱度(pH值)、化学需氧量(CODCr)、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悬浮物、硫化物、活性氯、氯乙烯、总汞、石棉。新标准在上述污染物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了石油类、氨氮、总氮、总磷、总钡、总镍等共计14项污染物;同时,进一步收紧了BOD5、悬浮物、活性氯、氯乙烯、总汞及基准排水量等水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增加了水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新标准中废水CODCr、BOD5、悬浮物、石油类、氨氮、总氮和总磷等常规污染物排放限值与国际标准相比,处于中间或相对比较严格的水平。

据测算,执行新标准后,CODCr、BOD5、总汞和氯乙烯年排放量将分别削减77%、67%、67%和87%,颗粒物、氯乙烯、非甲烷总烃年排放量将分别削减51%、72%、58%。为达到该标准要求,现有烧碱和PVC企业污水处理设施总投资约为22亿元,每年运行费用约为4亿元,约占生产成本的0.8%;烧碱和PVC全行业废气处理设施总投资约为24亿元,约占固定投资的4.3%,每年运行费用约为2亿元,约占生产成本的0.4%。可见,企业为了应对国家的各项环保政策法规,不得不增加设备投资和运行成本以达到排放标准,环保成本被迫增加。

3.4 来自宏观调控的挑战

3.4.1 市场需求增速放缓,房地产行业影响着PVC市场

对于PVC行业来说,2016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以及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跌的大背景下,PVC市场显得力不从心。而烧碱之所以能够独善其身,主要是受环保法实施及天津港爆炸等事件影响,作为危化品,受到环保政策影响较大,企业开工率大幅下降,供应量明显不足,而需求保持稳定,所以烧碱价格得以逆势上涨。

型材和管材行业的PVC消费量占我国PVC总消费量的56%,是PVC制品最大的消费领域,其与房地产行业紧密关联,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PVC消费量的变化。2010年以来,房地产行业多次受国家政策严厉调控,因而增速放缓,对PVC管材、型材的需求下降,导致PVC市场需求乏力、市场价格下滑。从目前市场数据看,房屋新开工面积和商品房销售面积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某些区域的房价可能会出现短暂波动,但从宏观趋势分析来看,可以认为中国房地产行业已经无可争议地步入了下行通道,这样的结果极有可能导致塑料建材的需求增长趋于稳定,甚至出现萎缩,使得市场对PVC的需求难以出现爆发式的增长。

因此,对中国未来的PVC市场还不能过于乐观,就当前的情况来看,除了政府建设廉租房和保障房计划能为严冬中的PVC产业提供一丝暖风外,未来3~5年PVC在商品化房地产行业中极有可能继续沉沦。

3.4.2 外贸政策的变化严重影响氯碱产品的出口利润

国家对部分能源产品采取了降低甚至取消出口退税优惠和进口关税的外贸政策,对包括PVC在内的中国工业产品国际市场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中央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求后,出口退税政策开始对能源、原材料和高污染商品的出口进行“杠杆”调节。中国出口退税政策从过去鼓励出口创汇、调节国内商品余缺进入干预产业发展、促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阶段。2004年以来,中国已数次调整出口退税政策,2007年起实施出口退税新政,取消了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10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改为出口免税政策。化工行业是受2007年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影响面最广、影响程度最深的产业,氯碱行业的两大主要产品烧碱和PVC分别规定了出口退税率取消和降至5%(在遭遇2008年金融危机后,为刺激需求消费量的增加,改变行业僵局,2009年4月起PVC树脂及部分制品退税率从5%回调至13%),降低出口退税就意味着我国氯碱产品在国外市场的赢利能力和竞争力下降,将进一步加剧国内产品市场竞争烈度和难度。这些出口退税政策的出台传递着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强烈信号:①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商品的出口;②尽量减少国际贸易摩擦,转变国内氯碱产业的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品附加值。在2011年6月,国家财政部等五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调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和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的通知》,对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采用取消、降低和提高三种形式进行调整。此次政策调整进一步调低了多类商品退税率,出口企业原有的利润受到进一步挤压。

另一方面,我国加入WTO前,PVC进口关税为13.9%;2001年12月我国加入WTO后开始履行多边贸易协定,自2002年PVC进口关税开始递减。根据2008年税则实施方案,对PVC的进口关税调低为6.5%,乙烯免征进口关税,二氯乙烷和氯乙烯进口关税调整为1%;2012年1月,我国对东盟五国(泰国、马来西亚、缅甸、文莱和新加坡)的PVC进口关税由原有的5%降为0。随着对化学品征收关税的下调,中国可能进口更多的乙烯和PVC中间体,这将进一步冲击国内PVC市场。而国外市场的反倾销以及非关税壁垒(比如欧盟就一直因中国的电石法PVC汞污染问题而限制进口)又使得出口企业在利润被进一步被挤压的情况下四处碰壁。

我国降低或取消相关商品的进口关税后,国外(尤其是具有丰富油气资源的中东地区和处于页岩气能源革命下的北美地区)具有竞争优势的乙烯基产品进入了中国市场,给我国本土的PVC生产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国际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严重影响全球市场需求,大宗氯碱化学品经历低需求、低利润时期;加之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发达国家非关税壁垒限制不断增强,包括技术壁垒、环保壁垒、反倾销措施等在内的种种限制日益增多,将使我国氯碱产品在本就举步维艰的国际市场遭受障碍或被低价打压。

3.4.3 人民币升值进一步削弱PVC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面临进口产品的冲击

除了出口退税和进口关税税率的变化,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也将对我国出口企业产生较大影响。目前,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由原来的8.3升到目前的6.67,升值超过20%,在2014年最低时到了6.14,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国内产品的国际价格竞争力被削弱,而国外同类产品在我国的价格竞争力却同等比例增强。比如在国内生产成本为6 000元/t的PVC产品,在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为8.3的时候,其产品的出口价格保持在723美元/t可保持不亏,但当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为6.14的时候,其产品的出口价格必须不低于977美元/t才能保持不亏;可见,人民币升值后,保持相同的人民币价格的情况下用美元表示的出口产品价格被提高,而要使出口产品的外币价格不变,则势必挤压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使其在国际市场的价格竞争力被削弱。除此之外,人民币升值还将提升国外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如对于1 000美元/t的PVC产品,在进口到中国后,人民币升值幅度越大,折算为人民币的价格越低,如在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为8.3的时候,国外PVC产品进口到中国折算为8 300元/t,而当在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为6.14的时候,其进口到中国的PVC价格仅为6 140元/t,在收益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其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却得以显著提升。

人民币升值对于原料资源和能源在国内购买、而产品市场国际化的PVC企业而言是十分不利的,其直接后果就是进口乙烯、氯乙烯成本不断下降,而西部的资源和成本优势不断丧失,这一形势对我国PVC工业而言非常严峻。如果人民币走势真如吉姆·罗杰斯预测“在10年内升值3~4倍”,意味着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仅为1.5~2元,这样以人民币计PVC的国际市场价格仅2 000元/t,那么我国整个PVC产业在国际市场的命运将不堪设想。

4 中国PVC产业的发展策略探讨

4.1 制定体现科学发展观和产业不断升级要求的政策法规

我国PVC工业起点低、规模小且分散,不利于产业的升级换代,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要改变这一现状,国家必须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加大调控的力度,对PVC和氯碱生产企业的投资规模、技术水平、环保和安全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提高准入门槛,以应对产业不断升级的要求:①通过加大对安全、环保条件的从严要求,限制PVC行业盲目增加布点;②要求新建项目必须依托原有的大型、重点氯碱企业进行,新建或扩建产能必须要有相应规模的装置退出,即实行产能指标置换;③上述条件下的新建和技改扩建实际建设规模提高,烧碱不得低于100万t/a、PVC不低于100万t/a,并且不允许分期建设;④要求发展氯碱或PVC产业必须考虑配套氯碱平衡的系统化装置,解决国内市场PVC和烧碱的需求不一致的矛盾。

在限制性政策方面,凡是不能全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项目一律不准建设。绝不能再允许以技术难题、资金困难或企业当期经济效益差等为借口,进行环保投入不足、资源综合利用投入不足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不能允许发展服从于“发展地方经济”的粗放型、纯资源性“烧碱+PVC”的产业结构模式。

4.2 调整产业布局,引导合理的区域分布

目前,我国的PVC产业布局总体仍然是在西部开发资源,再依靠长距离运输,将资源转化到东部。这种产业布局现状不符合构筑节约型社会、构建能源和资源节约型企业的要求。为降低产业运行成本,国家对产业布局的调整应该最大限度地实施资源转化与资源开发的就近配置和紧密结合。因此,应对利用西部资源的电石法PVC在东部地区的发展进行限制:①华北、华东、华南等地区不允许再新建PVC和电石项目;②基于能源战略安全的严峻形势,还有必要考虑对直接、间接依托国外资源的乙烯、二氯乙烷和氯乙烯等石油原料路线的PVC生产实行总量控制,将其控制在不危及我国PVC产业基本安全的范围内,最大程度降低其可能带来的不正常干扰和影响。③结合东部、中部和西部区域资源状况、环境承载能力、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统筹考虑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促进PVC及相关产业集约建设,形成主导产业明确、关联产业集聚、资源设施共享、污染治理集中、废物循环利用的工业集中发展区,发挥工业园区的强大带动和辐射作用,实现区域工业关联发展、成链发展、集聚发展、集约发展、合作发展,以实现PVC行业的科学发展和合理布局。

4.3 兼并重组提升产业集中度,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升级

纵观世界PVC行业,发达国家的PVC产业无一不是由少数几个大集团控制。因此,加快推动中国大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是中国PVC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PVC企业迅速发展和扩张,才能在世界竞争中真正拥有与全球性跨国公司相抗衡的竞争实力。中国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粗放式经营,造成大量重复建设,形成“小而全”的局面,致使许多企业规模不合理,难以取得规模效益,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也浪费了大量社会资源。因此,强强联合与强弱联合并举的模式是中国PVC企业重组的重要举措,国家要鼓励兼并,依托大企业对产业进行整合,不断提高行业的集中度。

国家应特别鼓励具有优势的大型PVC企业通过合并、股权收购、资源整合、参股控股、资产置换、联合开发、战略合作、债务重组等多种形式对其他PVC企业兼并重组,实施强强联合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兼并改造一些经营困难和装置规模偏小的落后企业。这有利于提高PVC产业集中度,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实现产能合理布局;也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引导PVC行业由多点无序竞争转变为科学布点有序竞争;更有利于技术创新与效益提升,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PVC企业。

因此,企业兼并重组是推动PVC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通过推进PVC企业兼并重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淘汰落后产能,为中国PVC产业转型升级腾出发展空间,有利于提高产业集中度,发展规模经济,促进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

4.4 以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促进产品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科技进步是PVC工业持续发展的基础,自主创新应摆在PVC企业的重要位置。“十三五”期间,我国PVC产业应继续积极推动原料和技术路线向节能、清洁、低成本的方向发展,尽可能采用新技术实现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对旧装置进行改造,加强膜极距离子膜电解槽、国产化离子膜、低汞触媒在全行业的推广;推动烧碱氧阴极技术、催化氧化制氯工艺等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国产化,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装备;同时还应加大科研投入,加快开发无汞触媒和其他无汞PVC生产工艺,瞄准世界先进产业技术前沿开展科研攻关,不断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努力抢占行业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同时还要不断开发高附加值耗碱、耗氢、耗氯产品,大力开发精细化、专用化和系列化的PVC产品,进一步拓宽产品的应用领域,提高行业的综合竞争力。在企业自主创新的同时,还要利用国际技术市场,积极引进国外高新技术和高端人才,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科技研发和管理经验,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我国PVC行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

另外,PVC生产企业应该向加工和应用领域延伸,注重PVC新品种和专用料生产技术的研发,加强对加工助剂、加工技术、加工装备适配性的研究;加强与下游加工企业的合作,建立系列化、专业化的PVC专用料牌号,促进我国PVC树脂由通用型向专用型跨越;提升PVC塑料制品质量,巩固PVC在型材、管材等传统领域的应用,进一步开拓新兴消费领域,实现由大宗化工产业向先进材料产业的根本性转变;彻底解决行业发展所面临的对低利润、大波动、弱竞争、周期性强的大宗基础化工原料商品的依赖问题,提高核心竞争力。

4.5 加强生态环保建设,促进行业绿色发展

在能源、资源日益紧张和节能减排要求更加严格的状况下,PVC产业更应该通过技术创新摆脱“两高”的帽子。一方面按照绿色化工的要求和原子经济性的原则,充分体现绿色化工原子经济理论在循环经济模式上的应用,有效提高原子利用率和能源利用率;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的大量开发和清洁生产工艺、环保技术的使用,寻求低成本的乙炔来源,加快落后技术和传统技术的更新速度,彻底摆脱“两高”帽子,走绿色化清洁生产道路,实现行业盈利模式的转变。

PVC生产企业应以《关于汞的水俣公约》履约和《烧碱、聚氯乙烯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5581—2016)实施为契机,围绕加强高效低汞触媒应用和汞污染防治技术改造,规范含汞废物管理,加快推进无汞触媒研发,促进电石法PVC行业转型升级,到2020年实现公约管控要求目标。重点加强对废水和废气的污染防治,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降低单位产品污染物排放强度,大力推进废物资源化利用,提高废水和废气减排的经济环境效益;注意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循环使用率。

同时,PVC生产企业还须注重对传统工艺的改造,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以碳排放、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约束指标为手段,实现对产能的动态调控。要开发清洁生产工艺,调整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注重原料来源、成本和生态环保的综合竞争力,实现PVC行业绿色发展。

4.6 依托资源优势或技术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特色产业是以特色产品、特色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为基础,以现代工业技术为依托,围绕特色产品、特色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形成的,与其他传统产业不同,其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不可替代性、可持续发展性和竞争性,经济效益较高,发展前景广阔,是能生产开发满足社会需要的特色产品的产业体系。从本质上来说,特色产业就是遵循差异化的战略,生产出别人不能生产或是付出很高代价才能生产的产品,从而形成一种垄断力量,以获取超额的利润。PVC企业应该客观地分析自身的优劣势和外围环境,结合区域内的资源和市场情况,形成别具一格的,以PVC和氯碱平台为依托、以特色产品为目标的产业。

发展特色产业的关键环节是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具有持久的特色竞争优势,能提供与众不同的特色产品,形成具有企业独特性的东西,如品牌形象、技术特点、特殊原料、特殊产品、产业模式及其他方面的独特性,使之赢得持久的竞争优势,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经济效益。各氯碱企业应根据既有的资源优势或技术优势,采取适宜各自发展的特色竞争战略,实施重点突破。

5 结语

(1)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北美页岩气革命、中东廉价油气资源以及中国现代新型煤化工的突破驱动了PVC原料路线多元化,世界原油价格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国内PVC企业必须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解决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资源、环保约束问题。

(2)PVC企业,尤其是西部的PVC企业,绝不能凭借手中的丰富资源一味扩大PVC装置规模,应在如何延长产业链、消化现有产能、增加产品附加值方面多下功夫,寻求产业发展的新突破。PVC企业的发展务必要摒弃过去装置建设规模第一、发展模式重复克隆的理念,由规模化扩张式发展模式向垂直一体化、下游产品多元化和系列化的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树立建设具有结构性竞争力装置、形成有特色差异化产业、自主创新研发技术、多产业多区域联合共赢发展、产品市场重在内需、坚持走精细化道路等观念。

(3)行业总量趋于合理,产业模式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行业技术水平、创新能力、能耗、环保及综合竞争能力水平有较大提高是我国PVC行业的近期发展目标。通过发展专用产品和新型材料,逐步实现产业链一体化,与石油化工、现代煤化工、其他新兴产业有机结合;围绕“氯碱平衡”这个核心,大力开发下游精细化产品,发展关联的深加工产业,实现上下游一体化和产品精细化、多元化,实现我国PVC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烧碱氯碱产品
天然气制氢在氯碱产业中的作用
氯碱装置节能降耗措施的探讨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2014年《中国氯碱》总目次
燃氢炉在氯碱企业中的应用
离子膜法烧碱生产中的节能减排措施
离子膜烧碱水平衡系统简化计算方法研究
泰国制糖业烧碱需求增加
新产品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