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苏平 何文星 植雪蕾 莫晓文
(广东省英德市人民医院中医科 英德 513000)
盆腔炎性疾病是指女性上生殖道感染引起的一组疾病,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和盆腔腹膜炎[1]。中医古籍并无盆腔炎性疾病病名记载,但根据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妇人腹痛、癥瘕、带下病、不孕”等病证范畴。《中医妇科学》认为盆腔炎性疾病病因病机特点为“经行产后,胞门未闭,风寒湿热之邪或虫毒乘虚内侵,与冲任气血相搏结,蕴积于胞宫,反复进退,耗伤气血,虚实错杂,缠绵难愈[2]。”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主要为抗感染、消炎、镇痛、手术等。大多患者不愿接受手术治疗,而其他治疗方法疗效不尽如人意。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中医辨证治疗本病有着独特的优势。我市地处粤北山区,气候多潮湿,临床上发现属气滞湿阻血瘀型盆腔炎患者最为多见。现将40例2015年1月~2017年6月在我科门诊诊治属气滞湿阻血瘀型盆腔炎患者的临床诊疗情况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在我科门诊诊治的40例气滞湿阻血瘀型慢性盆腔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19~55岁,平均(37.60±9.43)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72个月,平均(30.35±18.84)个月。均有性生活史。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3]。
1.3 纳入标准 (1)根据诊断标准,诊断为慢性盆腔炎;(2)辨证属气滞湿阻血瘀型;(3)年龄18~55岁女性患者;(4)知情同意,自愿受试,并积极配合治疗;(5)无其他器质性病变;(6)无其他严重脏器功能损害。
1.4 排除标准 (1)诊断不符合慢性盆腔炎者;(2)辨证不属于气滞湿阻血瘀型者;(3)痛经、异位妊娠、妊娠期,不能完成基本疗程者;(4)依从性差,不能积极配合治疗者;(5)合并其他严重脏器功能损害者;(6)同时接受其他治疗者。
1.5 剔除标准 (1)未能坚持治疗者;(2)治疗过程中出现异常反应而不能继续治疗者;(3)中断治疗,没有按期检查者。
1.6 治疗方法 40例患者均采用四逆散合自拟新三仁汤口服治疗,组方:柴胡10 g、枳实10 g、赤芍10 g、甘草 10 g、桃仁 10 g、薏苡仁 30 g、瓜蒌仁 20 g、冬瓜仁30 g、王不留行15 g、鸡内金15 g、神曲10 g、皂角刺 15 g、延胡索 15 g、当归 20 g、白芍 20 g。腹痛甚有包块者加甲珠5 g;有寒象者加小茴香、荔枝核、吴茱萸各10 g;夹热者加黄柏、滑石各10 g。加1 000 ml水煎至200 ml,分两次服用,日1剂。疗程0.5~1个月。
1.7 观察指标 在患者初诊及结束治疗1周内进行症状体征及病情轻重的评分。症状体征评分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盆腔炎症状评分标准制定:子宫活动受限、压痛,5分;输卵管呈条索状压痛,5分;子宫一侧或两侧片状增厚,压痛,5分;下肢、腰部酸痛、下坠,3分;带下增多,1分;低热疲乏,1分;经期腹痛1分;病程每增加1年加0.5分。分级标准:重度,积分>15分;中度,积分10~15分;轻度,积分5~9分[3]。痊愈:自觉症状消失,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B超检查结果正常;显效:自觉症状、体征积分降低≥80%;有效:自觉症状、体征积分降低40%~79%;无效:自觉症状及体征积分降低<40%。
1.8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配对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治疗后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分,x±s)
2.2 治疗前后疾病程度比较 治疗后疾病程度较治疗前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疾病程度比较[例(%)]
2.3 治疗有效率 40例患者经四逆散合自拟新三仁汤口服治疗后,痊愈6例(15%),显效6例(15%),有效20例(50%),无效8例(20%),总有效率为80%。
盆腔炎性疾病以盆腔内生殖器组织破坏、广泛黏连、增生及瘢痕形成为主要病理改变,若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可导致慢性盆腔痛、异位妊娠、输卵管性不孕等病症[4]。近年来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盆腔炎性疾病的治疗显得越来越重要。盆腔炎性疾病通过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中医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在治疗盆腔炎性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且有着独特的优势[5~7]。
本研究收治的患者地处粤北山区。结合临床实践,此类患者往往“湿邪”偏盛。湿性缠绵,阻遏气机,湿滞气郁,日久生瘀,最典型的病机特点为湿浊、气郁、血瘀。结合笔者多年临床经验,自拟四逆散合新三仁汤治疗气滞湿阻血瘀型盆腔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四逆散由柴胡、白芍、枳实、甘草组成,具有疏肝解郁、治腹中痛之功;《伤寒论》第318条曰:“少阴病,四逆……或腹中痛……四逆散主之。”自拟新三仁汤由薏苡仁、冬瓜仁、瓜蒌仁、王不留行、延胡索、桃仁、皂角刺、当归组成,祛湿化瘀和血,善治湿浊血瘀交互阻滞之疾患。薏苡仁、冬瓜仁、瓜蒌仁淡利湿浊,王不留行、延胡索、桃仁、当归、皂角刺化瘀和血,两方合用共奏行气解郁、化湿祛瘀之功,使郁解、湿祛、瘀散而达“腹痛”止、“癥瘕”消之功。腹痛甚有包块者加甲珠5 g,有寒象者加小茴香、荔枝核、吴茱萸各10 g,夹热者加黄柏、滑石各10 g,临床加减灵活运用,疗效显著。
本研究通过运用四逆散合自拟新三仁汤加减治疗气滞湿阻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40例,痊愈6例(15%),显效 6例(15%),有效 20例(50%),无效 8例(20%),总有效率80%。结果显示四逆散合自拟新三仁汤加减治疗盆腔炎性疾病临床疗效满意,能减轻气滞湿阻血瘀型盆腔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病情分级。该治疗方法“简、便、廉、效”,值得临床推广。笔者拟下一步设计随机对照试验对四逆散合自拟新三仁汤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疗效作进一步研究,为临床治疗盆腔炎性疾病提供更多的参考。
[1]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感染性疾病协作组.2014盆腔炎症性疾病诊治规范(修订版)[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4,49(6):401-403
[2]刘敏如.中医妇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2-13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51
[4]王志影.中药治疗盆腔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有效性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信息,2015,32(3):118-120
[5]何敬月.补肾调周结合清利化瘀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观察[J].陕西中医,2016,37(8):1046-1048
[6]张建忠,杨柳,张世红.化瘀利湿方为主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7,38(8):1072-1073
[7]刘亚妮,符雅惠,严妮子.自拟清热化瘀汤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7):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