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动作筛查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2018-06-22 12:28
运动 2018年6期
关键词:功能性太极拳筛查

赵 宁

(齐齐哈尔医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动作模式缺陷往往会形成代偿动作模式,日常活动中,代偿模式的长期持续,会不断地强化不标准的动作模式,引起不良的运动生物力学机能特征,使人体在做动作时造成偏差。功能性动作筛查是检测人们基础动作的运动能力,包括身体协调能力、平衡性、灵活性等,通过动作评价可获知学生基本动作、动作模式中的运动神经控制、基础运动能力3方面的信息。为了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更好的发展,笔者将功能动作筛查应用于齐齐哈尔医学院医学专业2016级学生太极拳教学中,筛查学生参与太极拳运动的相关能力,加强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通过功能性动作筛查对学生的动作进行筛查矫正,改变学生不良的运动习惯,提高动作质量,从而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齐齐哈尔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功能性动作筛查结果与功能性训练在体育教学效果的应用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通过查阅功能性动作筛查、运动训练、功能性训练等相关书籍,通过中国知网对相关文献、报纸、期刊进行检索,收集了大量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为研究提供了比较充足的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1.2.2 测量法 将所有受试者的FMS水平在实验前后各测试一次,实验前时间安排在2016级学生体育达标测试之后,根据功能性动作筛查的方法和评分标准进行筛查。实验后的测量为教学周的最后一周。功能动作筛查有7种测量模式:举横杆过头深蹲、单腿跨越栏架、直线弓箭步测试、肩部灵活性测试、直腿主动上抬测试、躯干稳定性测试、躯干旋转稳定性测试。在7组动作中,除了举横杆过头深蹲和躯干稳定俯卧撑2种动作,其他5组动作均需要进行身体单侧测试。功能动作筛查总分为21分,每项动作根据动作完成质量划分为3分、2分、1分和0分4个评分标准。

1.2.3 实验法 (1)实验对象。研究选取齐齐哈尔医学院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45人为实验组,选取2016级影像专业48人为对照组,基本情况见表1。为了充分保证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同质性,在实验前对测试对象进行测试与数据分析,通过分析数据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FMS水平没有显著的差异性,可以进行实验。(2)实验前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实验安排在2017年 4月— 2017年 7 月进行,共计12周,每周1次90min的体育课。为了保证实验的效果,在实验前对测试者进行FMS功能动作筛查,可充分了解测试者的基础状态,为顺利进行实验提供可参考的数据支撑。表2数据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数据结果显示P>0.05,说明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对不同性别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性别中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在本实验干预过程中,在制定训练计划时不需要考虑不同性别造成的实验结果的偏差。(3)实验教学方案。体育课程具体时间分配为准备部分(30min),基本部分(太极拳教学50min),结束部分(10min)。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区别为准备活动,其余教学内容不变。在本实验干预中,对太极拳教学之前的准备部分进行实验安排,对照组不改变原来上课的形式,按常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保证运动量与强度。实验组的准备活动内容为功能性训练及功能性动作矫正练习。实验前后分别对实验对象进行FMS筛查,教学实验结束后对太极拳技术动作进行综合评分。

1.2.4 数理统计法 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实验的数据进行常规的数据处理。对实验前、实验后的数据分别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再对实验前和实验后的实验组YU 对照组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FMS筛查结果对比分析

本实验严格按照训练计划进行,实验组进行10周的功能性训练,对照组进行10周的常规性训练。在第12周学生的最后一次课时,安排了实验后的功能性动作筛查,2组在功能性动作筛查的各项指标中都有所提高,为了检验实验效果,将其筛查结果进行分析,表3所示的是实验组与对照组功能性动作筛查结果的正态分布检验结果。根据表3依次显示为深蹲2.6、单腿跨越栏架2.18、直线弓箭步2.18、肩部灵活性2.6、直腿主动上抬2.09、躯干稳定性2.04、躯干旋转稳定1.91,总分15.73,即实验组与对照组7项测试的平均得分。从显著性水平的数据显示可以看出,7项的数据结果P值均小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的0.05,所以零假设被拒绝,即认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7项测试数据不服从正态分布。

从表4可以看出,在秩均值的分析比较中,实验组的平均秩均大于对照组,在单腿跨越栏架、直线弓箭步、直腿上抬、躯干稳定性、躯干旋转稳定性5项测试项目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平均秩的差距较大。实验证明经过10周的功能性训练,实验组的学生在功能性动作筛查的成绩中有明显的提高,而常规训练的对照组的功能性动作筛查的结果在实验前后变化不大,没有显著性的提高。

从表5可以看出,深蹲与肩关节灵活性的测试,2组的P值均大于0.05,说明2组实验后在深蹲、肩部灵活性测试中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其余5项测试内容概率P值均小于0.05,说明2组在单腿跨越栏架、直线弓箭步、肩部灵活性、直腿主动上抬、躯干稳定性、躯干旋转稳定性的测试中存在显著性的差异。根据数据结果可以看出,实验后,功能性训练对测试对象的深蹲与肩部的灵活性的实验干预结果不显著,造成这一结果是因为在实验前的动作筛查数据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深蹲测试与肩部灵活性的测试中均值在2.5±0.5的水平中,2组学生的均值均处于良好水平,导致2组的均值结果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实验干预后实验组学生其余5项均高于对照组,说明通过训练后实验组的学生的平衡能力、下肢协调能力、下肢肌肉的内收与外摆的运动能力、大腿后侧动作链的柔韧能力、比目鱼肌与腘绳肌的肌肉能力、上肢力量、躯干的核心力量、不稳定状态下对肌肉的控制能力、本体感受能力均得到了提升。实验结果表明,在公共体育课堂的准备部分中,融入功能性动作训练对学生身体能力的提高具有显著的影响。

表1 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基本信息

表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FMS测试成绩比较 (M±SD)

表3 实验组与对照组功能性动作筛查结果正态分布检验结果

表4 实验组与对照组不同项目的秩的总和与平均秩的数值

表5 实验组与对照组功能性动作筛查的曼-惠特尼U检验结果

表6 实验组与对照组800m/1000m运动成绩对比分析

表7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太极拳技术对比分析

2.2 实验前后实验组、对照组耐力素质水平800m(女)/1000m(男)对比分析

为了进一步验证实验效果,将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后的耐力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根据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项目规定,女生耐力素质为800m测试,男生为1000m,本研究将2组学生的800m/1000m运动成绩进行对比分析。据表6显示,实验后在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体能测试成绩中,存在显著的差异性。通过10周的功能性训练,实验组的学生不仅FMS的筛查结果得到了提高,在耐力素质方面也得到了提高。体能成绩提高的主要原因是FMS动作筛查时学生表现的薄弱环节得到了提高,而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下肢力量与核心力量较差,通过10周的功能性训练,教师注重发展学生下肢力量的同时又结合身体动力链的整体性,促使学生上肢与下肢协调全面发展,使实验组学生的核心力量得到了明显的增强。在发展学生力量的同时,拓展学生的下肢关节的柔韧素质、灵敏素质及在非稳定的状态下保持平衡的能力。在训练中,不仅以单关节、单面和单轴去锻炼,结合功能性训练原则,在训练过程中实现了以人体的多轴向身体多关节去牵引,从而带动多平面去做功,实现了功能动作的动力链模式。全方位地去刺激与激活人体多块肌肉参与做功,提高本体感受能力,从而在耐力素质过程中打破旧时的机械运动模式,使学生控制肢体的能力增强的同时耐力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相反对照组的学生在准备部分所采用的是常规的准备活动,集体绕田径场跑步20min,拉伸与准备活动10min。这样的训练模式达不到学生的体质需求,除了心肺功能得到一定的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无法得到全面的发展,致使对照组学生在实验后的体能成绩与实验组的差距非常明显。

2.3 实验组与对照组太极拳技术水平的对比分析

为进一步检验2组教学效果,将12周的太极拳教学课程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太极拳技术掌握的对比分析,如表7所示。太极拳的分值评判为50~45为优秀;44~40为良好;39~35为中级;34~30为及格;不及格则为9分。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太极拳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学生掌握太极拳技术更扎实,表现力明显好于对照组。二十四式杨氏太极拳整套完成需要4~5min,太极拳的运动特点讲究身体重心既要稳健扎实,膝盖要松活自然,身体旋转既要轻灵,移动又要平稳。所以要求学生要拥有足够的下肢力量,以及良好的核心力量以保证整个表演的身体姿态。太极拳动作平缓,绵远流长,没有足够的下肢力量是无法完整地去表现太极拳的流畅动作;下肢力量不足,会使动作质量得不到保证,导致动作变形,造成“照葫芦画瓢”的模仿式学习模式。并且,核心力量薄弱保证不了动作的中正安舒。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的学生太极拳的表现力明显好于对照组,说明有良好的身体力量作为基础是提高太极拳表现力的关键因素。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3.1.1 通过12周的实验,功能性训练的实验组与常规训练的对照组在FMS动作筛查结果的检验结果表现为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3.1.2 在耐力素质水平上,实验组学生通过功能性训练后,耐力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3.1.3 在太极拳的技术测评上,实验组学生的均值水平达到了良好水平,太极拳表现力明显优于对照组。

3.2 建 议

3.2.1 增加教学实验周 本实验是根据12周的教学周进行的,实验后学生的耐力素质水平,功能新筛查成绩得到明显的提高,可以增加实验的周数,以学期为单位,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加明显,更有利于学生习惯的养成。

3.2.2 保证学生动作质量 所进行研究的实验对象属于非体育类学生,在进行功能性训练之前,应提前告知学生功能性训练的特点与要求,保证学生做动作时的动作质量,使学生能够认真的对待测试,使得到的测试结果更加精确。

[1]杨切,李晓辉.功能性动作测试(FMS)研究现状综述[J].当代体育科技,2013 (21):13-14.

[2]喻林,李青.关于功能性动作筛查(FMS)的概述[J].当代体育科技,2014,4(23):22-23.

猜你喜欢
功能性太极拳筛查
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筛查与干预
高危型HPV筛查与TCT联合检查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二维超声与四维超声筛查方法在筛查不同孕周产前超声筛查胎儿畸形情况的应用价值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亚洲丰系列功能性肥料
你所不知的宫颈癌筛查小秘密
42式太极拳
电视新闻的三大功能性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