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生的核心素养取决于学科教学。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内化形成的具有物理学科特点的素养。这种素养是满足其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基本特征和关键能力的组成部分。这种能力是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因此,初中物理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 ;教学策略;物理
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分数看做是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标准,教学模式也以传统的传递一一接受式为主,课程标准修订提出,需要教师改变以往传授法为主的教学模式,开发各种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方式,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总结,提炼出了一点提升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主要模式为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式的教学策略,现整理如下,与各位同仁共享。
一、实施关注学生主体的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老师为中心,这种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虽然省去了很多学生探索的时间,但是也使学生失去了很多探索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养成了不爱主动学习而依赖老师的坏毛病;制约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缺乏发散和创新;还使学生失去了很多表现、锻炼自己的机会,不仅不利于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还降低了学习的效率,因为自主学习最后获得的知识比率比倾听老师讲要多得多。因此,要改变过去的教学方法,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只有学生才能更积极地构建知识,以便更好地获取更多的知识和如何获取知识。
实施关注学生主体的教学,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充当引导的作用,关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生己有知识能力基础,关注教学规律,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参与到学习成果的交流展示中来,参与到学习的讨论中来,参与到学习的探究活动中来。所以,应提倡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
二、实施生活化的教学
中学所有学科中物理学科是学生普遍反映比较困难的,而且学习兴趣也是比较欠缺的,物理知识比较抽象,缺乏与生活的联系,这是很重要的原因。如何加强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将有助于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提升,同时,由于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有利于学生把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视频、图片等手段建立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课本编排上可以增加与生活联系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多挖掘物理与生活相关的内容和实验等。
实施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尽可能地将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与物理相关的事物,并在设计问题时创造与生活相关的情境。尽量借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设计实验。学生要积极主动的在生活中发现与物理有关的现象,主动地将知识与科技、生活相联系、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当中去,去获取一些社会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三、实施学生自主的探究学习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到,人的最高级需要是自我实现。从我国核心素养框架中也可以看出,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途径,学生通過自主探究学习,使学习真正地发生,使学生形成物理观念,发展物理科学思维,促进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形成,乐于探索生活现象背后的科学规律。这种科学的学习方式将会使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形成全面发展的人。
“核心素养”相对于“三维目标”最明显的是增加了实验探究元素。所以教师更要指导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会学到很多相关知识,会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科学素质。[1]
四、实施分要素分课型培养的方式
物理学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物理观念、物理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物理观念可能在新课学习中遇到最多,而物理思维在规律定理学习以及习题解决时用到最多,而实验探究在实验课和课堂实验中碰到最多,而科学态度与责任可能在科学家身上、实验探究过程以及课本科学世界部分可能遇到最多,所以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和内容对这四个要素有侧重点地进行培养,这样会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更充分、更明确地培养。
物理学科素养的四个要素可实行逐个培养,可以根据讲课的内容所涉及的学科素养进行相应培养,这样就避免了在一节课中因为要顾及全部要素而使每一个要素都没有得以着重培养,而且物理观念、物理思维等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得以培养的,他们都是需要日积月累并最终形成一个总体的概念,分课型分要素培养,最终形成这四方面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曹兴辉.对中学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思考叨.物理教学探讨,2012, 12(30):24-25
[2]张天耀.用自主探究培养和提升高中生的物理核心素养[JJ.物理教学探讨2017, 08, 5: 11-18
【作者简介:陈明强,男,遵义市第十九中学,1984年10月,贵州遵义人,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中学物理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