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音高材料组织分析

2018-06-21 16:26耿洪敏
艺术评鉴 2018年7期
关键词:勃拉姆斯

耿洪敏

摘要:本文以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为分析对象,聚焦于作品的音高材料组织,对四个乐章进行细部分析及作品整体的归纳总结,以期为《第二交响曲》研究作一补充,为有意研究勃拉姆斯交响曲的学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勃拉姆斯 《第二交响曲》 音高组织材料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7-0006-02

一、第一乐章

主部主题共23小节,从材料组织看属于平行乐段,主要旋律声部由管乐演奏,弦乐组与主要旋律声部构成对位,情绪庄重、肃穆。其中,三个贯穿全曲的材料(见谱例1)分别为a三音组的助音,b三度及三度以上的跳进,以及c三音组的级进进行。材料a、b的第一次呈示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完成,之后交由圆号声部演奏材料a、b,随后出现的c材料则由木管乐器演奏,而变化重复的第二乐句的材料组织与第一句一致,并且音色配置也完全一样。因此,从陈述方式和音色组织逻辑看,主部主题是一个重复性质的二分性结构。

之后的连接部出现了一个分别由第一小提琴、长笛及双簧管演奏的密接和应的乐句,情绪温暖、饱满,其材料来自主部主题,并且材料安排次序与主部主题一致,由此看出作曲家材料组织逻辑的缜密。

在连接部的后半部分,插入了一个双簧管、大管演奏的活泼跳跃的、点状的织体形态,其中,双簧管声部的材料显然来自a、b。这个织体的出现,有效的间离了主部主题凝重、肃穆的乐思,另一方面也为乐曲之后的发展埋下了伏笔。类似的情况也可在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主部主题之后的连接部找到。

连接部之后是由大提琴演奏的副部主题,调性为#f小调。它一改主部主题庄重、肃穆的情绪,而展现出一种青年般的活力,对生命的赞美或是对真理的渴求。其材料显然来自主部主题,结构类似于Bar结构,呈现出一种三分性的结构特征。

结束部分依然贯穿了主部主题的三个材料,不同的是作曲家把a、b、c三个材料相对独立的、集中的使用,而不是像之前把三个材料混合在一个主题或音型里使用。之后的展开部大量使用了这种手法,因此,可以说结束部分先现了展开部材料组织的逻辑。最后,呈示部以副部主题的片段结束。

展开部一开始在F大调回顾了主部主题的片段,之后就是a、b、c三个材料的独立的、集中的使用。但在展开部的后半部分(262-301小节)出现了呈示部连接部分的一个乐句,它与三个主部主题材料交替出现,形成了古典主义时期常见的五部回旋曲式结构。

再现部一开始主部主题由呈示部的圆号演奏变为双簧管演奏,因此,在性格上变得温暖,情绪更加舒缓,随后的连接部分以及副部主题在材料组织、音色配置上没有太大变化。但在此之后,作曲家为再现部加入了一个长大的尾声,其原因在于这个乐章展开部的规模很小,呈示部与再现部的间隔时间较短,因此,为避免音乐过于单调、缺乏变化,以加入尾声的办法来抵消这种可能性。此外,尾声的前、后部分的材料主要为b,而中间材料主要为a,因此形成了一个小型的bab的带再现的三分性结构。

纵观这个乐章,其主题贯穿主要表现在:1.以主部主题a、b、c三个材料为核心,构成整个乐章材料组织的基础;2.核心材料的组织手法有两种,即一种把a、b、c三个材料糅合在一个主题或音型里,另一种是把三个材料溶解、独立的、集中的使用(如展开部和再现部的尾声),因此在宏观上由两种相异的材料组织手法而形成的二分性结构;3.如前所述,展开部后半部分以及再现部的尾声在材料组织手法上还构成了微观上的回旋性和三分性结构。

二、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为三部曲式,其中,呈示部第一主题为B大调(见谱例2),旋律声部由大提琴演奏,情绪肃穆、略带伤感。材料使用了b、c,并且从材料分布上,第一主题前、后部分是b、c材料混合使用,而中间基本只使用了c材料。因此,从材料组织逻辑看,第一主题是一个带再现的三分性结构。

呈示部的第二主题为模仿式复调写法,主题分别在圆号、双簧管及长笛声部奏出,调性体现出主属关系的对置,依次为E大调→B大调→E大调。材料组织上除了使用b、c材料以外,还隐伏着材料a。之后的展开部音乐性格多变,但材料主要使用了a、c,由小提琴声部演奏,从中可以看出展开部的材料主要以a、c为主。再现部中,中间部分做了较大规模的展开,加入了展开部的一些片段,而再现部分则做了缩减,整体呈现出三分性结构。

三、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为三部曲式。其中,呈示部第一主题建立在G大调上,先由双簧管声部演奏(见谱例3)。

通过谱例3可以看出,第一主题也是由材料a、b、c构成。其中,前半部分主要使用了材料b,音乐性格活泼、跳跃,而后半部分则主要使用了材料a,音乐情绪相对舒缓,富于歌唱性。因此,从材料组织逻辑看,这个主题为二分性结构。第二主题为第一主题的变奏,由材料a、b、c构成。

之后,第三主题转入C大调,由木管组、弦乐器组和圆号声部演奏。这个主题为平行乐段,音乐情绪激昂、热烈,富于吉普赛音乐性格,使用了材料a、b。随后,是第二主题、第一主题的再现。因此,整个呈示部呈现aabaa的拱形结构。

展开部主要建立在C大调上,是在呈示部第三主题材料基础上的展衍,主要使用了材料a、c。但在材料组织手法上为先前第一乐章的把材料相对独立的、集中的使用,而不是把三个材料混合在一个主题或音型里,这使展开部与呈示部及之后的再现部在材料组织上显现出对立、统一的关系。

最后,再现部较之呈示部做了大规模缩减,只再现了第一主题,并且进行了变奏。第一主题分别由双簧管、长笛及第一小提琴声部演奏,其中,前后部分主要由材料b构成,中间部分则主要为材料c,因此,再现的第一主题由呈示部的二分性结构演变为三分性结构。并且,由于前4小节和后3小节为双簧管声部演奏,形成了音色再现,因此也呈现出三分性的结构。

四、第四樂章

第四乐章为奏鸣曲式,其中,主部主题为D大调,由弦乐器组首先奏出(见谱例4)。

可以看出,主部主题使用了a、b、c三个材料,但前后部分主要使用了材料b,中间部分主要为材料c。因此,呈现出带再现的三分性结构。

之后的连接部大量使用了八分音符连续进行的音型,情绪激昂、热烈。作曲家有机地把材料a、b、c组合在一起,生成各种八分音符连续进行的音型。

副部主题为A大调,由第一小提琴声部演奏,运用的切分节奏使旋律富于弹性、动力。副部主题前半部分使用了a、b、c三个材料,而后半部分只使用了材料b,因此,呈现为二分性的结构。而篇幅较为长大的结束部分,使用了呈示部连接部分、主部主题的音乐片段。因此,材料组织逻辑也与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相统一。

之后,展开部一开始为主部主题的变奏,调性为#f小调,随后出现了连续的三连音音型。最后,再现部在再现了主部主题(局部再现)和副部主题之后,加入了一个辉煌的尾声。其中,前后部分主要为副部主题的变奏、衍展,而中部主要为呈示部连接部分的材料。因此,呈现为三分性的结构。

由此,通过对各个乐章主要曲式结构的细部分析,可以看出,整部作品是在第一乐章主部主题a、b、c三个材料的基础上,运用衍展、变奏的手法使主题得到了整体贯穿。

参考文献:

[1]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张璟.勃拉姆斯交响曲中的“主题贯串”及第一交响曲两个前奏的“资源库意义”[J].黄钟,2002,(01).

猜你喜欢
勃拉姆斯
著名的勃拉姆斯摇篮曲 教学设计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与他的朋友们
著名作曲家勃拉姆斯的故事(一)
漫谈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
浅析勃拉姆斯狂想曲op79no2演奏技巧
勃拉姆斯的特殊人物关系分析
论“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结合
第五号匈牙利舞曲
亲爱的克拉拉
诗与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