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约翰尼斯·勃拉姆斯——德国音乐家,被称为“浪漫的古典主义者”,他创作的作品巧妙地将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融合在一起。“狂想曲”是勃拉姆斯少有的作品题材,对此作品作出研究的论著也很少。此篇论文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分析作者勃拉姆斯的生平经历及性格特点对其音乐创作的影响,进而探讨其作品《狂想曲》Op.79 No.2的演奏技巧。
[关键词]勃拉姆斯;钢琴狂想曲;演奏技巧
一、勃拉姆斯生平介绍及创作背景
約翰尼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是欧洲音乐文化史上“三B”之一。1833年5月7日生于德国北部城市汉堡,勃拉姆斯的父亲是汉堡歌剧院的低音提琴手,其家庭生活是很困窘的,但他用其坚定的决心培育着勃拉姆斯在音乐上的智能,使他从小就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7岁时,奥托·科塞尔(O. Cossel)是勃拉姆斯的钢琴启蒙老师,后来在德国钢琴家、管风琴家、音乐教育家、作曲家爱德华·马克森(E. Marxsen,1806-1887)的门下学习钢琴和作曲理论。1853年,勃拉姆斯的事业有所进展,与匈牙利吉普赛小提琴家爱德华·赖门伊(E. Remenyi,1830-1898)合作巡回演出,这一年他与小提琴大师约瑟夫·约阿希姆(J. Joachim,1831-1907)的友谊开始,并与李斯特和舒曼相识,后来舒曼在《新音乐杂志》上以一篇名为《新的道路》的文章中预言了勃拉姆斯是“有重要意义的后起之秀”。
勃拉姆斯是一位热爱民族文化,追求古典精神的作曲家,他的音乐创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整整一代作曲家都受到其音乐风格之魅力和权威性的深刻影响。在浪漫主义盛行的19世纪后半叶,勃拉姆斯却沿着古典巨匠的足印前进,反潮流而行,成为德国古典作曲家中的“最后一人”。
1896年5月出现了肝癌症状,而在此以前,勃拉姆斯的身体是极为健康的,这一病症使勃拉姆斯在经受长期的痛苦之后于1897年4月3日在他的维也纳寓所逝世。
狂想曲Op.79.No.1是勃拉姆斯创作于1879年的两首狂想曲之一。乐曲采用严谨的古典式三段体的结构,曲式结构较为自由。所谓“狂想曲”,通常是指一种以歌谣乐句和自由形式谱成的短曲。狂想曲的名称源出于希腊文,原来的意思是用轩昂的语调朗诵的一段史诗。十九世纪以来,狂想曲作为一种音乐体裁,是指一种感情奔放的幻想曲,常常取材于民族音乐、民间音乐或流行音乐的音调。大多数“狂想曲”是以缓慢的民歌曲调为基础进行变奏,又与宣叙调式的段落和快速的民间舞曲段落相对比,音乐富于民间特色。
勃拉姆斯对《狂想曲》名称的不确定主要原因是该作品与常规的狂想曲的曲式结构有很大的不同。“狂想曲”是19世纪的“性格小品”,属于典型的浪漫主义钢琴小品体裁。特点是叙事性和即兴性较强,没有固定的曲式结构。而勃拉姆斯的“狂想曲”不同于常规狂想曲体裁的曲式特点,它是将浪漫主义的形式与古典的内容相结合,运用了勃拉姆斯在钢琴作品中常用的ABA奏鸣曲式结构,不论是形式或内容,都具有古典主义式的完美与均衡。
《钢琴狂想曲》(Op.79.No.1)包括两首作品,分别是0p.79.No.1和0p.79.No.2,是勃拉姆斯创作成熟期的代表性作品。OP.79充分调动了钢琴丰富的音响层次和音域宽广的特点,完美展现了勃拉姆斯浪漫式的情怀。
二、演奏处理
1.力度与触键
这首曲子的力度对比从ppp-ff,在弹奏时一定要弹奏出力度对比的层次感,全曲的声音控制要突出旋律高声部的明亮,低音声部的深沉,伴奏声部的柔和。主部主题音乐开始时,见图2,两手交叉弹奏要使高声部旋律连贯,力度音色统一。全曲多是这样的三连音,所以三连音弹奏技巧在这里十分重要,弹奏时力度要均匀,清晰,声音向下沉淀,情绪连绵。左手八度坚挺沉稳。A段的力度基本都是f(强)。
第9-13小节(图3)是以强奏的和弦及强烈的节奏感为特点,三、六、八度的大量运用及这些音程的八度跳进,节奏紧凑,音响效果丰满,弹奏这一部分时左右手都不能软,左手全是八度音的进行,我们弹奏时左手要固定八度的位置,双手坚实但不僵硬,用f(强)的力度以反弹的方式弹出。
2.踏板的运用
这首狂想曲踏板使用方式最多的也是这种切分踏板,它同时使旋律连贯并且清晰。一开始就是主部主题,低声部的八度旋律坚实厚重,中声部的三连音伴奏旋律增加音乐的律动感。这里需把右踏板在手指弹奏前探下去,制音器的提前打幵,给主旋律提供丰富的泛音,突出了主旋律,用半踏板随着左手八度音进行切换,这里是半踏板与切分踏板的合用,这样保证旋律声部连贯,音响饱满深厚的同时和声不会混池。1-8小节都是使用这样的踏板。
后面此类音型都应参照这样的踏板使用。
14-19小节(图25)音乐柔和扦情,与9-13小节的连接部形成对比,这里踏板的使用完全根据左手和声的变换进行换踏板,使和声连接清晰。
我们在弹奏长气息乐句中,为有效达到力度层次的渐强或减弱,我们在弹奏时都会使用右踏板或左踏板。
参考文献:
[1]杨润:《就勃拉姆斯第二首狂想曲浅谈勃拉姆斯风格的把握》[J],《魅力中国》,2009(5):110-111.
[2]黄烨:《浅析勃拉姆斯钢琴作品狂想曲op79之2》[J],《音乐大观》,2013(10):121.
作者简介:杜继超(1992-),男,聊城大学音乐学院15级研究生,专业为学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