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教学设计
——以“人体血液循环”教学设计为例

2018-06-21 07:49王怀选刘开凤李红芳林雅琴
生物学通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模式图血液循环板书

王怀选 刘开凤 李红芳 林雅琴

(1 浙江省三门第二高级中学 浙江三门 317100 2 台州市实验中学 浙江台州 318000)

“血液循环”是义务教育课程《科学》课中,人体循环系统知识的一节课,各种版本教材的编排都想有所突破,但大同小异(本文以浙江省用教材为例)。 在此之前,教材已安排了血液、心脏、血管的内容,继续学习血液循环既是这些知识的延伸也是深化和总结。 本节课概念较多、内容复杂,不仅是本章知识的核心,也是初中生物学知识的难点和重点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等知识,学生有继续学习的欲望和兴趣。这是学习的内动力。教学中应适时抓住学生这一心理需要,承上启下、因势利导。

此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但并不成熟。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尚不足,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掌握这些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困难很大。 因此,教师的指导要具体到位:可根据不同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对症下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掌握血液循环的概念及过程,了解血液成分的变化及其人体血液循环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通过观察和认识血液循环过程,锻炼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的重点、难点包括:血液循环的过程及功能。 包含心脏、血管、血液的关系;体(大)循环和肺(小)循环的联系与区别;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交换,动脉血和静脉血的转换等方面内容。

教学设计是每个教育者苦苦思考和不断探索的内容。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并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人体血液循环”一节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依据以上分析,设计了循序渐进、有效迁移3 个阶段的教学过程。

1 精心设计3 个教学阶段

1.1 观察思考问题阶段 本阶段可通过3 个途径,让学生观察人体血液循环的过程,思考其变化本质。

1)观看模式图。简单易行,这是许多教师普遍采用的方法,本文以看模式图为例。

2)观看多媒体动画演示。 视频资源需要搜集整理,动画的制作费时费力。

3)观看标本。需要有一定的条件,目前中学教学中还难以做到。

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可展示教材中提供的血液循环模式图。此图概括性强,但较为复杂且不完善,不利于初学者学习,多数学生不能很快看懂和完全理解。 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学会看图、 看懂图:先认识不同血管及其在人体的分布,心脏的房室结构,明确心脏和血管的关系;再思考血液流动方向、 流经线路,分析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同时补充体细胞和肺泡2 种结构,因此有必要对该图做进一步的完善。学生只有看懂图,才能实现由模式图的静态到血液流动过程的动态、 由各部分的器官组织到全部循环系统、 由循环现象到循环本质的认知转化和知识迁移。

1.2 分析解决问题阶段 在学生读懂图的基础上,教师将不易接受的模式图知识进一步转化成学生更易接受的板书形式,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变形改造并解答。

1)教师完成,学生被动接受。这适合基础薄弱的学生。

2)学生完成,教师作出评价。这适合基础较好的学生。

3)师生互动完成。这适合大多数学生,也符合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最常被采用。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课堂氛围,灵活操作。 归纳整理整个血液循环过程(用多媒体做动画演示效果更好)。笔者精心设计了如下清晰的板书效果图(本文图1中动脉、静脉血分别用实、空箭头,教学时用红、蓝色彩箭头)。

1.3 顿悟收获知识阶段 与模式图相比,板书图中整个血液循环的来龙去脉一目了然,学生观察后茅塞顿开,产生豁然开朗的顿悟,水到渠成地得出知识结论或找到问题答案。

1)明白完整的血液循环过程。完成一个循环:心脏是动力,血管是通道,血液是内容,给全身细胞运送物质是目的。静脉中是血液向心脏里流,动脉中是从心脏往外流。

2)理解体(大)循环和肺(小)循环的概念和关系。 肺循环因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在肺泡和血液间发生交换,使静脉血转化成动脉血;体循环因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在血液和体细胞间发生交换,使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图示中动脉血和静脉血转化过程较易理解; 也可以看到动脉不一定流动脉血,静脉不一定流静脉血。

3)认识到血液循环的意义。 补充了肺泡和体细胞内容,用红、蓝色彩(文中用实、空)箭头分别标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流经路段。可以看出:血液周而复始地循环将氧气从肺、 将营养从消化道运至全身细胞;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运到肺、将其他废物运到排泄系统排出,永不停歇,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2 由本节教学设计产生的感悟

本节教学设计最大的亮点是连贯、完善、清晰的血液循环过程板书图。它使难点问题迎刃而解。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有几点感悟。

1)教学设计的真谛是要化难为易。 将教材中复杂、晦涩、难懂的知识转化成简单、明了、易懂的教学形式;用尽量轻松的教学过程,传授繁冗的知识是教学设计的追求。 讲述法、 探究法、 实验法、表格法、图解法等各显神通,而以创新、事半功倍为最佳。大道至简,复杂的真理用简单的形式进行阐发,以利于获得新知是衡量教学设计优劣的硬标准。

2)教学设计的关键是会抓住关键点。 这节课的设计就抓住了“循环”这个关键点。 由此,设计整个板书图,图文色彩比照清晰,每个知识点,特别是难点、重点依稀了然,教学效果顺畅、自然。循环意味着连贯性和完整性,若将大、 小循环分开,或将心脏劈为两半进行板书,这种化整为零恰恰没有抓住关键点这个主要方面,从而降低教学的有效性。

3)教学设计的佳境是能催化产生顿悟。 通常这节课的设计因将大、小循环分开表述,人为割裂了循环的完整性;学生不易理解左、右心室和心房的作用,以及肺循环和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即使勉强接受,也难以产生顿悟。顿悟是教学设计要达到的教学效果的高级境界,能让学生产生心身上的愉悦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再学习的热情。

4)教学设计的意义是有更广泛的应用性。 常见到很多对这节课的设计,其中也不乏特色和创意,但总感觉不尽如人意;可能只是孤芳自赏,对他人并不适合。缺乏普遍的操作性,就限制了教学设计的实际推广及应用价值。 本文这样设计很实用,并不需要特别的条件,简单自然、易懂易学,只需顺手拈来就可以为己所用。

猜你喜欢
模式图血液循环板书
“双勾模式图”的推广与应用
组织学模式图绘画视频的制作及其应用
直立性眩晕怎么办?
硬笔书法教学板书实录(二)
胃口不好可能因为鞋挤脚
利用建模学习 落实概念教学
模式图及模式图训练在口腔修复学教学中的应用
好的板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板书艺术
语文课堂中的神来之笔——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