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坚 朱道平 卢智 李奕秋 沈冠豪 沈绍星 陈文波
高血压脑出血作为临床中一种危重症, 具有病症发展快、病情严重、预后效果较差等特点[1-3], 即使经治疗后也极易发生诸多后遗症, 死亡率高达65%[4,5], 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目前, 临床中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症时多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 对患者脑损伤较小, 治疗效果较好[6]。本研究针对CT引导下应用软通道锥颅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分析和探讨,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5例作为研究组, 另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7月来本院诊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0例作为参照组, 所有患者出血量均>18 ml, 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认证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组中男15例, 女10例;年龄最小45岁,最大76岁, 平均年龄(62.74±5.92)岁;皮质下出血患者2例,丘脑出血患者4例, 丘脑脑室出血患者3例, 壳核出血患者16例。参照组中男11例, 女9例;年龄最小44岁, 最大年龄77岁, 平均年龄(61.82±5.94)岁;皮质下出血患者1例、丘脑出血患者3例、丘脑脑室出血患者2例、壳核出血患者1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进一步对比分析。
1.2 方法 参照组实施常规治疗, 根据患者血肿量选取手术方法, 若患者小脑幕上血肿量<30 ml则采取保守治疗,血肿量≥30 ml则采取开颅手术;若患者小脑幕下血肿量<10 ml则采取保守治疗, 血肿量≥10 ml则采取开颅手术,同时给予患者适当的甘露醇、止血药、脱水剂类药物治疗,确保患者体内的水和电解质处于平衡的状态, 同时, 相关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临床指标, 避免病症的恶化, 并做好并发症的防范工作。
研究组在CT引导下应用软通道锥颅技术治疗, 该种手术方式下手术适应证可以明显放宽, 血肿量在20~30 ml的均可以采取CT引导下锥颅手术方法治疗, 以减少血肿长时间压迫造成的后遗症。手术前对患者行CT扫描和定位, 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行局部麻醉, 麻醉药物起效后对患者实施软通道锥颅技术手术, 将患者血肿中最大平面中部以外、中部以后约1/3的位置处进行穿刺和插管, 需要注意的是, 在整个穿刺过程中应避免触及到脑功能区域, 影响患者的预后效果。待穿刺成功之后使用插管对血肿部位进行抽吸,抽吸至半数时进行血压的扩展, 多在160/90~120/80 mm Hg(1 mm Hg=0.133 kPa)。如果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血肿已经破裂并进入脑室时, 可在实施抽吸的过程中进行引流, 双管齐下, 提高治疗效果。CT引导下应用软通道锥颅技术结束后8 h可对患者进行尿激酶和生理盐水的注入, 一般情况下, 尿激酶的注入剂量为20000 U, 以及5 ml生理盐水对脑部血肿进行有效溶解, 在闭管2 h后再次引流, 重复3次/d, 治疗时间为4~5 d。与此同时, 患者在术后第1天、第5天均应进行CT扫描, 待血肿清晰后可实施拔管、止血、降低颅内压等常规治疗, 并给予患者一定的抗溃疡、抗感染类药物。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使用ADL评分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分级[7], 分为1级、2级和3级, 1级:患者为轻度功能障碍;2级:患者为中度功能障碍, 日常活动需他人辅助;3级:患者为重度功能障碍, 患者日常生活无法自理。比较两组患者的GCS评分[8], 并记录两组患者再出血发生情况及血肿清除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ADL评分分级情况对比 治疗后, 研究组患者1级14例, 2级9例, 3级2例;参照组患者1级5例,2级8例, 3级7例;两组患者的ADL评分分级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ADL评分分级情况对比[n(%)]
2.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指标对比 研究组患者发生再出血1例(4.00%), GCS评分为(13.85±4.69)分, 血肿清除量为(45.85±13.96)ml;参照组患者发生再出血5例(25.00%), GCS评分为(11.06±4.28)分, 血肿清除量为(36.23±12.57)ml;研究组再出血发生率、GCS评分及血肿清除量均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高血压脑出血就是患者在高血压病症的基础上, 发生脑内出血, 该病症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等特点,是目前临床中最为关注的重点问题。致使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在于血肿在颅内占位较大, 且出血对脑组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因此, 在病理变化的影响下, 患者就会死亡。针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且临床救治重点多集中在清除血肿、减少颅内压迫等方面。以往临床中仅对患者实施常规治疗, 这是由于临床中认为传统外科手术治疗会进一步加大对脑组织的损害, 即使维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但致残率高达95%[9-12],预后效果较差, 但是, 常规治疗下对于病症严重患者的治疗效果也不够理想, 仅针对出血量较少、病症较轻的患者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CT扫描和定向技术的出现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带来新方向, CT引导下软通道锥颅技术能够更加准确的确认穿刺点,避免手术治疗对脑部功能区的影响, 与此同时, 精准确认插管靶点并将引流管插入到血肿中进行抽吸, 并且, CT扫描能够在术后及时观察血肿大小情况, 便于确定拔管时间和后续治疗, 血肿清除量较多, 患者不易发生再出血, 治疗效果及预后效果均较为理想, 因此, 该种手术治疗逐渐被广泛的应用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试验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 研究组患者1级14例, 2级9例, 3级2例;参照组患者1级5例, 2级8例, 3级7例;两组患者的ADL评分分级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实施CT引导下应用软通道锥颅技术治疗后,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轻度功能障碍患者增多, 重度功能障碍患者减少, 其日常生活能力得以显著改善。另外, 研究组再出血发生率、GCS评分及血肿清除量均优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 相比于常规治疗来说, CT以引导下软通道锥颅技术不仅减少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再出血的发生, 还提高患者意识水平, 更好的清除脑内血肿, 避免患者受到脑损伤, 预后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 CT引导下应用软通道锥颅技术能够更好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帮助患者尽早恢复健康, 最大限度上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改善预后, 效果显著, 具有极佳的临床应用价值, 此项技术适用于广大基层医院开展。
[1] 刘勇.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与CT引导穿刺引流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比较.中国现代医生, 2015, 53(20):20-22.
[2] 裴明和, 孙捷.锥颅引流术与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对比.中国现代医生, 2015, 53(16):30-32.
[3] 白亮, 刘宝华.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中国现代医生, 2015, 53(18):37-40.
[4] 汤永洋.CT引导下脑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疗效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5(24):79-80.
[5] 杨光.小骨窗微创开颅术与颞叶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对比.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5(5):85-86.
[6] 李宝东, 李中岩, 李宝庆, 等.CT引导下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清除术.中国伤残医学, 2017, 25(18):49-51.
[7] 李松林, 贾云柱.不同术式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分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 4(28):87.
[8] 蒋金泉, 何金定, 郭建杰, 等.CT引导下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丘脑出血的疗效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 19(23):29-30.
[9] 徐家福.CT引导下脑内血肿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12):568-569.
[10] 张燃.CT引导下脑内血肿穿刺术治疗49例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研究.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10):166-167.
[11] 肖伟利, 元少鹏, 胡建军.CT立体定位引导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15):50-51.
[12] 万志强.20例CT引导下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体会.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27):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