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明 周建辉 白阿明 罗海波 余钟建
肝癌是发病于肝细胞或是肝内胆管细胞的癌症, 又被称为原发性肝癌, 是常见的恶性肿瘤[1,2], 在我国, 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的第三位, 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早期检出肝癌对于延长患者生存期有积极意义[3]。目前肝癌的早期诊断中, 影像学方法占据重要地位[4], 16排螺旋CT具有扫描速度快,分期增强扫描显像清晰等优点, 尤其是分期增强扫描大大提高了肝癌的检出率[5,6]。回顾性分析本院91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探究16排螺旋CT的诊断价值,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7年12月于本院收治的91例肝癌患者, 均经手术、病理组织学确诊, 共有217个病灶。其中男69例, 女22例, 年龄43~78岁, 平均年龄(61.1±7.8)岁;巨块型26例, 病灶56个;弥漫型25例, 病灶68个;结节型40例, 病灶93个;肿瘤病灶直径:<10 mm的有45个, 10~20 mm的有59个, 20~30 mm的有68个,>30 mm的有45个。
1.2 方法
1.2.1 螺旋CT平扫 在检查前禁食4 h, 使用东芝公司的16排螺旋CT机进行平扫, 扫描部位为上腹部, 层厚为10 mm, 管电压 120 kV, 管电流 200 mAs。
1.2.2 螺旋CT分期增强扫描 经肘静脉以2.5~3.0 ml/s的速率注射100 ml碘佛醇对比剂, 然后在造影剂注射后的22 s开始进行增强扫描, 分别为:22 s动脉早期、29 s动脉中期、37 s动脉晚期、75 s门脉期、150 s平衡期。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比较螺旋CT平扫与分期增强扫描对不同类型肝癌的诊断符合率、不同直径病灶的检出率。②分析分期增强扫描中不同期相的病灶检出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螺旋CT平扫与分期增强扫描对不同类型肝癌的诊断符合率比较 CT平扫对巨块型肝癌诊断符合率与CT分期增强扫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分期增强扫描对弥漫型和结节型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CT平扫,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螺旋CT平扫与分期增强扫描对不同直径病灶检出率比较 CT平扫与CT分期增强扫描对20~30 mm、>30 mm的病灶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分期增强扫描对<10 mm、10~20 mm的病灶检出率显著高于CT平扫,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螺旋CT平扫与分期增强扫描在不同类型肝癌的诊断符合率比较[n(%)]
表2 螺旋CT平扫与分期增强扫描对不同直径病灶检出率比较[个(%)]
2.3 分期增强扫描中不同期相的病灶检出率分析 动脉早期的病灶检出率最低, 门静脉期最高, 随着增强扫描的推进,病灶检出率逐渐提高。见表3。动脉早期多发结节不明显,动脉晚期多发结节明显, 门静脉期多发结节更明显。见图1~3。
表3 分期增强扫描中217个病灶不同期相的病灶检出率分析(个, %)
图1 动脉早期肝内结节状不明显
图2 动脉晚期肝内多发结节明显
图3 门静脉期肝内多发结节更多更明显
肝癌是消化系统的常见恶性肿瘤, 具有起病隐匿的特点,在发病早期无典型明显的临床症状, 容易为患者所忽视, 在确诊时多数已为中晚期, 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存质量。已有文献报道[7,8], 由于人体肝脏的供血十分丰富, 肿瘤进展快,导致预后不佳, 早期的诊断研究早期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目前临床上确诊主要依赖病理活检, 这是一类有创检查, 无法在早期筛查中得到广泛应用, 当前早期筛查中的首选方法依然是影像学检查方法。
CT作为一种安全、可靠、先进的影像学方法, 具备薄层、高速、多期扫描等优点, 成像速度快、分辨率高等特点,可一次性完成肝区的螺旋扫描, 在1次屏气即可完成全肝区的扫描, 图像连续, 减少呼吸运动造成腹腔扩张、收缩等带来的诊断误差[9]。在注射造影剂后进行分期增强扫描, 直观反映出肿瘤的血供特点等[10]。本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螺旋CT平扫, CT分期增强扫描在弥漫型肿瘤以及结节型肿瘤的诊断符合率较高, 且CT分期增强扫描在体积较小(不足20 mm)病灶的检出率高于CT平扫, CT分期增强扫描的应用有利于检出平扫期难以发现的一些病灶, 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肝癌的大部分血供由肝动脉提供, 肝实质主要由门静脉供血, 16排螺旋CT扫描的速度快, 通过分期增强扫描, 在肝动脉期以及门静脉期进行分期的全肝螺旋扫描, 在增强扫描的不同时期扫描, 充分利用肝脏的双重供血特点来反映病灶的CT特征, 提高病灶的检出率, 也明显提高定性诊断准确率[11-13]。在鉴别诊断方面:肝癌一般与血管瘤、肝脓肿、肝转移瘤鉴别诊断, 经过16排螺旋CT的平扫和分期增强扫描, 血管瘤一般表现为肿块边缘的逐渐强化, 表现出结节状、棉团状等, 从边缘向中心渐进强化, 其强化时间偏长, 在门脉期扫描时依然为高密度影;肝脓肿主要表现为脓腔周围的环状强化, 外侧往往有一圈低密度影, 典型征象被称为双靶征, 脓腔内可见气体影。肝转移瘤一般多发, 表现为环形强化病灶, 是典型的牛眼征。而原发性肝癌CT的影像学特征是平扫时呈低密度, 增强扫描时造影剂呈“快进快出”表现,肿块边缘呈高密度环状强化, 多见于结节型。不完整的强化环和间隔强化与无强化低密度区混杂, 常见于巨块型。病灶内可见小点状或结节状强化, 见于弥漫型。极少数亦可无强化表现。与肝转移瘤、血管瘤、肝脓肿的鉴别诊断难度不大。
本研究结果显示, 动脉早期的病灶检出率最低, 门静脉期最高, 随着增强扫描的推进, 病灶检出率逐渐提高。在动脉早期, 肿瘤的平均CT值偏低, 强化不明显;在动脉中期,肿瘤的强化程度提高, 在动脉晚期, 肿瘤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肿瘤的CT值显著提高, 甚至高于肝实质, 形成肿瘤与肝实质间的密度对比高峰, 这意味着肿瘤与肝实质密度差值最大的时相也即在动脉晚期, 这是显示富含血供肝癌的最佳时间。同时, 在门静脉期, 又形成一个密度差值高峰, 这就构成肝癌分期动态增强扫描的成像基础[14,15]。
综上所述, 16排螺旋CT在肝癌诊断中价值高, 有利于提高早期病灶检出率, 分期增强扫描的应用价值高, 临床医生需结合实际情况早期行增强扫描, 提高肝癌的早期检出率,为临床治疗提高依据及改善预后。
[1] 钟井松, 胡春洪, 曹阳.320排容积CT全肝灌注成像评价小肝癌血供的临床价值.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5, 22(9):696-698.
[2] 王勇.磁共振成像与螺旋CT在小细胞肝癌中的诊断价值对比研究.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5, 24(6):738-741.
[3] 刘丽君.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肝细胞型肝癌与局灶性结节增生的鉴别诊断.中国医药导报, 2016, 13(22):117-120.
[4] 王宝玲, 周连新.螺旋CT、能谱CT和MRI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比较.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6, 19(4):467-470.
[5] 洪丽莉, 吴庆梅, 刘鲁.常规超声与16排螺旋CT检查在肝癌及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中国医学装备, 2017, 14(4):77-79.
[6] 陈健美.16排螺旋CT在肝癌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诊断中的价值.医疗装备, 2017, 30(14):46-47.
[7] 王彦虎.多螺旋CT对肝癌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 8(9):35-36.
[8] 官云, 尤书萍, 李维鸿, 等.螺旋CT对肝脏炎性假瘤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实用癌症杂志, 2017, 32(7):1135-1138.
[9] 张书伟.螺旋CT和MRI对肝癌TACE术后病灶疗效判断的对比研究.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7, 26(3):552-554.
[10] 项昆, 赵鹤亮, 张亚杰.多排螺旋CT与MRI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背景小肝癌检出的比较研究.医学综述, 2015(4):744-745.
[11] 郭越炯, 郑建栋, 金轶.原发性肝癌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对比剂剂量及流速的分析.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7, 27(5):982-984.
[12] 张志军, 黄桂芹.飞利浦16排螺旋CT与MRI增强扫描方法诊断小肝癌的效果对比探讨.中国伤残医学, 2015(2):170-171.
[13] 曾学文, 吴宇, 陈宝.MRI与CT对小肝癌诊断价值对比分析.中国CT和MRI杂志, 2017, 15(9):92-94.
[14] 韦绍全.螺旋CT动态多期扫描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河北医学, 2015, 17(7):75.
[15] 黄伟康, 谭理连, 唐西平, 等.螺旋CT动脉三期扫描联合CTA技术在小肝癌诊断的应用研究.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25(5):829-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