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艳霞 江慧丽 苏秀梅 李林娜
近年来, 自然分娩成为多数产妇选择的分娩方式, 而如何在产程期采取正确干预及处理措施, 以提高分娩安全性成为临床关注热点[1]。2014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组结合新产程标准管理产程, 针对我国人群特点大幅度调整产程干预时限, 主张活跃期标志为宫口扩张6 cm, 期望减少分娩过程中人为干预, 使产妇拥有充足时间与机会进行自然分娩[2]。目前, 关于活跃期拐点定为宫口扩张6 cm对我国初产妇与经产妇的适用性及其母婴结局的影响仍需进一步探讨。因此,本研究选取653例产妇, 以探讨活跃期拐点的定位对初产妇及经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12月本院接收的653例产妇, 初产妇380例为初产组, 经产妇273例为经产组。初产组年龄20~33岁, 平均年龄(26.35±4.69)岁;孕周32~41周,平均孕周(38.87±0.35)周。经产组年龄21~38岁, 平均年龄(28.54±5.20)岁;孕周35~41周, 平均孕周(39.00±0.57)周。两组患者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属足月、单胎、头位;均经阴道自然分娩;孕妇及家属均知情, 签同意书。排除标准:胎儿异位者;伴有妊娠期疾病者;心肝肾严重异常者;存在恶性肿瘤者;不耐受自然分娩者。
1.3 方法 两组均于产妇自然分娩过程中采取新产程标准处理, 并安排临床经验丰富的助产士助产, 保障安全性。分娩中若发生胎头下降异常状况, 则需及时评估胎儿方位, 必要时采取手转胎头, 调整胎位, 若仍无法自然分娩, 则采取阴道助产或剖宫产。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产妇宫口扩张3 cm后每扩张1 cm、第一产程、二产程平均用时及第95百分位时间;比较两组患者分娩结局。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宫口扩张及产程时间 初产组宫口扩张3 cm后每扩张1 cm所用时间长于经产组, 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所用时间长于经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宫口扩张及产程第95百分位时间 初产组第一产程第95百分位时间为1340.00 min、第二产程第95百分位时间为110.00 min, 经产组分别为824.00、40.00 min。见表2。
2.3 分娩结局 两组均未发生新生儿窒息、严重产后出血等不良结局, 且两组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产妇宫口扩张时间比较, min)
表1 两组产妇宫口扩张时间比较, min)
注:与初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3~4 cm 4~5 cm 5~6 cm 6~7 cm 7~8 cm 8~9 cm 9~10 cm 第一产程 第二产程初产组 38083.38±18.0257.79±8.2640.56±6.7231.23±5.4125.92±4.4824.98±4.7123.51±4.26663.96±51.6344.24±4.50经产组 273 56.44±17.30a 25.04±7.97a 14.36±7.29a 10.56±5.62a 9.58±4.28a 8.59±4.27a 8.38±3.95a 385.82±50.20a 12.32±4.39a t 19.159 50.711 47.421 47.380 46.834 45.590 46.138 68.690 90.322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表2 两组宫口扩张及产程第95百分位时间, min)
表2 两组宫口扩张及产程第95百分位时间, min)
组别 例数 3~4 cm 4~5 cm 5~6 cm 6~7 cm 7~8 cm 8~9 cm 9~10 cm 第一产程 第二产程初产组 380 245.00 170.50 120.00 105.00 60.00 60.00 60.00 1340.00 110.00经产组 273 155.40 73.98 41.00 30.00 26.12 20.00 20.00 824.00 40.00
表3 两组分娩结局比较
表3 两组分娩结局比较
注:与初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产后出血(ml) Apgar评分(分)初产组 380 286.47±45.26 9.25±0.53经产组 273 288.20±46.37a 9.28±0.40a t 0.477 0.788 P 0.634 0.431
近年来, 如何正确判断自然分娩产程进度, 减少不必要的产程干扰措施, 保障母婴安全成为临床妇产科主要研究目标, 而达到上述目标的基础是有一个适合我国国情, 且操作性较强的产程标准与处理规范。
自然分娩是复杂且连续的过程, 受多种因素影响, 而产程图采用表格的形式综合多种分娩因素评估产程, 主要通过记录心率、胎先露位置、宫缩情况、宫口扩张情况等内容, 直观反映产程进展, 利于及时发现分娩中异常状况, 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 从而保障母婴安全[3-5]。符静等[4]研究显示, Friedman产程图在临床应用中对判断宫口扩张与停滞情况精准度不够, 且伴有难产等过度诊断问题, 导致自然分娩率下降。因此, 新产程标准重点调整了活跃期拐点, 使活跃期停滞时间延长(2~3倍), 提供充足时间与机会以达到自然分娩[6-8]。本研究显示, 初产组宫口扩张3 cm后每扩张1 cm所用时长长于经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新产程标准中活跃期拐点为宫口扩张6 cm相符。第一产程所用时间(663.96±51.63)min、第二产程所用时间(44.24±4.50)min长于经产组的(385.82±50.20)、(12.32±4.39)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新产程标准中活跃期拐点定为宫口扩张6 cm较为准确, 同时适用于初产妇与经产妇, 但初产妇产程较经产妇长, 因此, 临床应根据产妇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化调整[9,10]。本研究显示, 两组均未发生新生儿窒息、严重产后出血等不良结局, 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依据新产程标准对初产妇与经产妇进行产程管理, 不影响母婴结局。
综上可知, 新产程标准将活跃期拐点定为宫口扩张6 cm适用性较强, 母婴结局不受影响, 临床可在依照产程管理原则基础上, 根据产妇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化调整。
[1] 李晓云, 孟丽芳, 李玉香.减少产程中不恰当的干预促进自然分娩探讨.实用医学杂志, 2015, 31(20):3464-3465.
[2] 谢靖, 金仙玉.产程标准变化对分娩影响的临床病例分析.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15, 37(6):583-588.
[3] 刘清, 幺宏彦.新产程标准及处理的临床应用探讨.中国妇幼保健, 2016, 31(23):4999-5001.
[4] 符静, 苏雪, 李倩.新旧产程标准管理对分娩和新生儿结局影响的分析.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7, 28(6):627-629.
[5] 魏志聪.新版产程图促进自然分娩的临床应用探讨.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6, 16(5):698-700.
[6] 李容芳, 徐燕媚, 邓琼.新产程标准中活跃期拐点在初产妇与经产妇临床应用中的影响.热带医学杂志, 2017, 17(7):932-935.
[7] 王丁然, 叶圣龙, 陶立元, 等.新旧产程标准对母儿结局的影响.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17(6):507-510.
[8] 钱夏柳, 詹泽森, 覃惠凤.以新产程标准为指导的产程处理对分娩结局的影响研究.中国全科医学, 2017, 20(15):1845-1848.
[9] 王静敏, 武璁, 汪素坤.新旧产程标准对分娩的影响.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5):603-604.
[10] 张翰儒.新旧产程图临床应用对比研究.兰州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