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结合温针灸和电针治疗盆腔炎后遗性疼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8-06-21 02:19张健新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证型盆腔炎电针

苏 晨 张健新 周 涛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中医科,济南 250000)

盆腔炎症性疾病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 是女性上生殖道感染引起的一组疾病,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和盆腔腹膜炎[1],按其临床过程分为急、慢性两种。其中慢性盆腔炎(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CPID) 发病率居高不下且有上升趋势,困扰女性身心健康,带来一系列家庭和社会问题。许多病人病情反复,组织中常找不到病原体,而是组织增生、黏连、瘢痕等形成的后遗改变,以反复下腹及腰骶部疼痛、带下异常等为主要表现。现代医学常用大量抗生素抗菌消炎止痛,但疗效不持久,易产生耐药性和二重感染的风险[2],且对后期局部无菌性炎症或长期慢性疼痛难以奏效。本研究于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集病例信息完整者68例,在普通针刺基础上,辅助配合电针或温针灸,观察物理疗法对此类后遗症性疼痛的治疗作用,并对比两种辅助方法对不同证型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方 法

1.一般资料

共纳入资料完整、辨证为寒湿凝滞及气滞血瘀证[3]病人68例,年龄25~55岁,病程12个月~11年,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和《妇产科学》[5]中所述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所有病人经血常规检查无明显细菌性炎症。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电针组与温针灸组,每组34例。两组病人的年龄、病程、所属证型和治疗前评分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

2.治疗方法

两组针刺基础取穴相同,第一天采用平卧位,针刺曲骨、双侧水道、归来、气冲、三阴交穴。曲骨、气冲穴向盆腔方向斜刺0.5~1.2寸,使针感向会阴方向扩散。第二天采用俯卧位,针刺双侧肾俞、八髎、秩边、三阴交穴。八髎穴深刺入骶后孔、秩边向内下方45°斜刺,均使针感向外生殖器方向轻微扩散。其余腧穴常规针刺得气,平补平泻。腹部和腰骶部治疗隔日交替进行,每日均留针30 min。

电针组选双侧归来、气冲、次髎、秩边穴辅助电针治疗(恒明牌电针理疗仪,型号HM-6805),波形为疏密波,电流强度为病人可耐受的最大程度。温针灸组选双侧归来、肾俞、下髎穴辅助温针灸治疗(通慈牌艾绒柱,17 mm×30 mm/粒)。10天一疗程,每疗程间隔2天,经期停止。治疗3个疗程结束,1月后随访并进行疗效评估。所有病人治疗期间未采用其他治疗方法。

3.评定标准

以下腹坠痛、腰骶部胀痛、带下异常、劳累等因素导致的疼痛加重、子宫及附件的压痛为观察指标。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疗效评估分为四级[4]:痊愈:治疗后下腹部疼痛及腰骶部胀痛等症状消失,妇科检查正常,疗效指数N≥95%,停止治疗1月内未复发;显效:上述症状明显减轻,妇科检查有明显改善,70%≤N < 95%;有效:上述症状减轻,妇科检查有所改善,30%≤N < 70%;无效:上述症状无减轻或有加重,妇科检查较治疗前无改善或有加重,N < 30%;以涵盖评分的1/3比例分级,将病情分为轻、中、重三度。疗效指数N以尼莫地平法公式 [N =(治疗后得分-治疗前得分)/治疗前得分×100%]计算[6]。治疗前后的疼痛分值评估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pain scale,VAS),从0分到10分疼痛感由轻到重。

表1 两组病人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n = 34,±SD)

表1 两组病人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n = 34,±SD)

组别 证型(例) 年龄(岁) 病程(月) 观察指标分值电针组 气滞血瘀(15)寒湿凝滞(19) 37.8±7.0 40.9±34.2 12.59±4.56温针灸组 气滞血瘀(16)寒湿凝滞(18) 37.6±7.4 41.9±28.1 11.41±5.23

4.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D)表示,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总体疗效比较

68例病人共痊愈10例(14.71%),显效18例(26.47%), 有 效 34 例 (50%), 无 效 6 例 (8.82%)。总有效率91.18%。治疗前后观察指标积分和VAS评分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 < 0.05),说明针灸治疗本病有确切疗效(见表2)。

2. 不同证型应用电针和温针灸对疼痛改善的比较(见表3)

(1)气滞血瘀证:两种辅助方法治疗前后分值差异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说明电针和温针灸对气滞血瘀证病人疼痛的改善差异不明显。

表2 治疗前后总体积分和VAS评分比较(±SD)

表2 治疗前后总体积分和VAS评分比较(±SD)

*P < 0.05,与治疗前相比

观察指标总分 VAS治疗前 11.99±4.71 3.83±1.20治疗后 4.98±3.37* 1.70±1.06*

表3 两种辅助方法对不同证型病人VAS评分的比较±SD)

表3 两种辅助方法对不同证型病人VAS评分的比较±SD)

#P < 0.05,与电针组比较

寒湿凝滞证治疗前 治疗后 差值 治疗前 治疗后 差值电针 3.60±0.74 1.47±0.83 3.08±3.07 4.13±1.12 2.24±0.95 1.89±0.86温针灸 3.88±1.50 1.81±1.11 2.06±1.24 4.31±1.05 1.22±0.86# 3.03±0.99#证型组别气滞血瘀证

(2)寒湿凝滞证:两种辅助方法治疗前后分值差异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说明温针灸对寒湿凝滞证病人疼痛的改善效果更显著。

讨 论

现代医学认为,盆腔内血液循环障碍、瘀血及炎症造成纤维粘连及瘢痕不断刺激盆腔神经丛,是导致长期反复发生不同程度和性质的下腹及腰骶部疼痛的主要原因,使病人常伴有乏力、焦虑、性生活不适等症状[7]。而传统中医学认为造成盆腔炎性疼痛的关键是风寒湿热之邪或虫毒之邪侵袭人体,与气血相搏蕴结胞宫,使局部气血淤结,运行受阻,“不通则痛”;或淤结日久耗伤气血,缠绵不愈,“不荣则痛”。因此治疗盆腔炎疼痛的关键在于“气血”,通过针灸等治疗方法使经脉调和,气血运行通畅,缓解疼痛。

从现代医学理论探讨针灸改善盆腔炎疾病后遗性疼痛的起效机制。髂内外动静脉是盆腔主要的供血来源,经各血管丛之间丰富吻合,为盆腔提供充足的血液运行。盆腔的神经分布主要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分支,主要来自第2、第3骶神经,和第1、第3腰神经[8]。本研究所选腧穴主要在腰神经分支分布区、对应的骶神经及其分支和相应的动静脉分布区。水道、归来、曲骨等腧穴区域,对应分布有腹壁下动静脉、髂腹下神经分支等,肾俞穴有第2、3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通过、八髎深刺可刺激到骶神经干,针刺这些腧穴会对局部神经和动静脉产生良性刺激,促使机体产生应激反应,使针刺得气的针感与神经传导信号高度重合,从而改善盆腔局部血流运行[9],减轻炎症及粘连,缓解疼痛并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

国际上对针灸镇痛已有共识,在普通针刺基础上,配合使用电针和温针灸均有良好疗效,并在临床中广泛应用。本研究排除其它不宜温针灸或不宜电针的证型,观察这两种辅助方法对气滞血瘀证及寒湿凝滞证病人的影响。电针有助于保持针感持续扩散,疏密波形可缓解肌肉血管紧张痉挛,降低神经应激功能,对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有抑制作用[10],能促进代谢、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消除水肿[11],广泛应用于各种痛症。温针灸能使热力经针身透过皮下直达深层病变部位,可促进盆腔血流量的增强和微循环的改善,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使代谢活跃,促进炎症吸收,减少炎性渗出[12,13],进而增强止痛效果。

经临床观察,普通针刺结合温针灸或电针治疗本病疗效确切,温针灸对寒湿凝滞证者更有优势。本研究受客观条件限制,样本量较小,研究结果有一定局限性,未来将进一步扩大研究对象范围及样本量,并加强随访观察远期治疗效果。

[1]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感染性疾病协作组.盆腔炎症性疾病诊治规范(修订版).中华妇产科杂志,2014, 6(49):401 ~ 403.

[2] 沈庆娟. 妇科千金片联合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中国医药指南, 2012, 2(10):23 ~ 25.

[3] 马宝璋. 中医妇科学.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28 ~ 229.

[4] 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243 ~ 253.

[5] 乐杰.妇产科学.第六版. 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74.

[6] 包宗昭,李成林. 临床诊断及疗效判断的四级加权评分法介绍.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00,5(2):164 ~ 166.

[7] 施丽娟,刘娅玲,时燕萍,等. 穴位按压在湿热瘀阻型慢性盆腔痛治疗中的应用. 护理研究, 2017,10:3877 ~ 3878.

[8] 靳瑞,杨锦森. 经济穴位解说.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2.5.

[9] 徐晓莉. 电针深刺八髎穴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 上海针灸杂志, 2017, 6(26):702 ~ 704.

[10] 史金环,李军,石中豹. 密集型电热针灸对软组织疼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0, 16,(5):317.

[11] 陆寿康. 刺法灸法学.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58.

[12] 李梅芬,黎丽梅. 艾灸配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微创医学, 2013, 8(2):248 ~ 249.

[13] 王艳萍,张国忠,李艳红,等. 艾灸疗法结合刮痧治疗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 2015, 12(20):2197 ~ 2199.

猜你喜欢
证型盆腔炎电针
不同时长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镇痛疗效观察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型与血脂和炎症指标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糖尿病前期中医证型及证素特点分析
蒙医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电针基于不同参数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进展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针灸配合易罐运动对慢性盆腔炎疗效及预后观察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盆腔炎非小事! 详解4个常见的盆腔炎症状
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型证候要素的多元回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