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针刺深浅的原则

2018-06-20 12:37王东平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8年5期
关键词:安全性

王东平

摘要:临床上,针刺深浅程度的正确把握直接影响针灸治疗疗效,同时关乎针刺操作安全性,是针灸治疗中的重要环节。而针刺深度受患者形体差异、四时气候变化、腧穴所在经脉及部位、疾病的浅深等多种因素影响,本文对此作逐一论述。

关键词:针刺深度;针刺效应;安全性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8.05.029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8)05-0119-02

Reflection on Needling Depth

WANG Dong-ping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CM, Tianjin 300250, China

Abstract: In clinic, the mastery of needing depth has direct effects on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nd it is also related to operating safety of acupuncture, which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reatment. And needling depth is affected by patients with physical differences, the four seasons climate change, meridians and acupoints location, and the depth of diseases. This article explained them one by one.

Keywords: needling depth; acupunture effect; safety

在現代针灸临床中,医者多关注选穴,而往往忽略针刺深浅的重要性。其实,针刺深浅程度不仅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亦关乎针刺操作安全性,故临床医者应给予高度重视。《素问·刺要论篇》云:“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藏,后生大病。”腧穴针刺深浅并非固定不变,其受多种因素影响,兹分述如下。

1 因人制宜

《黄帝内经太素》云:“众人之中,又为三等。七尺六寸以上,名为大人;七尺四寸以下,名为小人;七尺五寸,名为中人。今以中人为法,则大人小人皆以为定,何者?取一合七尺五寸人身量之,合有七十五分(份),则七尺六寸以上大人,亦准为七十五分(份),七尺四寸以下乃至婴儿,亦准七十五分(份)。以此为定,分立经脉长短,并取空穴。”一般所谓“手指同身寸”“骨度同身寸”,即是对上述思想的高度概括。既然选穴须根据患者形体差异、骨度大小而有所区别,那么,针刺深度亦应与形体差异密切相关。《灵枢·逆顺肥瘦》有“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刺,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又《灵枢·寿夭刚柔》有“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由此不难发现,古代医家早已重视将针刺深度与患者个体情况相结合,即对高大、肥胖、强壮者宜深刺,而虚弱、瘦小者及幼儿或老人则予浅刺。

2 因“地”制宜

2.1 因经制宜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其循行过程出表入里,出表即分为经脉、经筋、络脉、孙络、浮络、皮部,入里即内络脏腑。而经穴针刺的深浅取决于所在经脉在体内循行位置的深浅、经络气血的盛衰及经气所至的疾缓,故《灵枢·经水》有“足阳明,五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泻也。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阴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阴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

2.2 因部位制宜

《针灸大成》云:“盖肌肉有浅深,病去有迟速,若肌肉厚实处,则可深刺,浅薄处则宜浅。”根据每个腧穴的解剖结构不同,临床针刺深度亦不同。如临床最常用的五输穴:井穴多在四肢指甲末端,其为经气所出之处,穴位最浅,故宜浅刺;而荥穴、腧穴、经穴、合穴逐渐由浅入深,尤其合穴经气充盛,似百川入海,进而内合于脏腑,其多在肘膝关节肌肉丰厚处,故针刺宜深。再如所谓“腹如井,背如饼”,指腹部穴位较深而宜深刺,而后背部穴位较浅,故宜浅刺。

3 因时制宜

中医理论认为,人与自然界为一个整体,即所谓“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人体经脉气血的盛衰受自然界季节气候影响,《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故针刺治疗亦应顺应四时之气的变化。《难经·七十八难》云:“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由此可见,临床针刺深浅宜顺应自然界四时气候阴阳及经穴气血盛衰之变化,春夏宜浅刺,秋冬宜深刺。

4 因病治宜

针刺治疗前,医者应根据八纲辨证以辨明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若阴证、里证、寒证、实证宜深刺,而阳证、表证、热证、虚证宜浅刺。《灵枢·小针解》有“浮浅之病,不欲深刺也,深则邪气从之入”,《灵枢·官针》“病在中者,取以长针”,《灵枢·阴阳清浊》“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又《灵枢·终始》云:“病痛者,阴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阴也, 深刺之……痒者,阳也,浅刺之。”另《灵枢·终始》“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强调久病深刺之,而新病浅刺之。

另外,诊治之初,医者必先观察患者神色形态,尤其注意望神,以了解病之深浅及脏腑气血之盛衰。《针灸甲乙经·精神五脏》“是故用针者,观察患者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已伤,针不可以治也”,即根据所了解患者脏腑气血之盛衰而决定是否施针,以及决定针刺深浅。

5 针刺深浅的安全性

临床针刺深浅操作须以安全性为前提。《素问·刺禁论篇》“刺中心,一日死;刺中肝,五日死;刺中肺,三日死;刺中脾,十日死”,明确指出施针不当所造成的严重不良后果。而某些腧穴的特殊解剖部位亦决定了针刺不宜过深,否则将酿大祸。《素问·诊要经终论篇》指出:“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藏。”《针灸甲乙经》“鸠尾禁不可刺”,“人迎刺过深杀人,云门刺不可深”。《素问·刺禁论篇》“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随着现代解剖学不断进步及临床检查手段的不断丰富,现代针灸学对针灸安全性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如胸背部腧穴针刺不宜过深,否则易伤及肺脏而致气胸;后项部风池、风府、哑门等穴位针刺不宜过深,以免刺中延髓、脊髓或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甚至危及生命;眼周睛明、承泣、球后等穴位针刺不宜过深,过深则易导致眶内出血,甚至失明;上腹部剑突下鸠尾穴针刺不宜过深,过深易伤及肝脏,甚至心脏。

综上所述,决定针刺深度的首要因素是腧穴针刺的安全深度,其次是辨证论治,以及腧穴所在经脉及所在部位,而患者的形体差异及四时气候变化亦是要综合考虑的因素。

6 小结

临床上,同一腧穴的不同针刺深度,其治疗功效大相径庭。有研究显示,对足三里,“若针刺五分至一寸治腿部疾病;若针一寸半至二寸治疗胃肠病;若治疗心脏病、气喘病则至少针二寸以上;若治疗头面疾病则要针二寸半以上”[1]。笔者临床实践发现,腹部某些特定穴位,不同的针刺深度所产生的治疗效果亦是截然不同的。因此,临床应关注针刺深度,对提高针刺疗效及安全性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 黄建军,解秸萍,付平.谈腧穴深度与针刺深度[J].针刺研究,2006, 31(4):246-251.

(收稿日期:2017-06-05)

(修回日期:2017-11-25;编辑:梅智胜)

猜你喜欢
安全性
两款输液泵的输血安全性评估
新染料可提高电动汽车安全性
基于安全性需求的高升力控制系统架构设计
加强广播电视信息安全性的思考
网约车安全性提高研究
注意药酒服用的安全性
基于ASP网站的安全性研究与实现
田间施用灭幼脲在桃中的残留安全性评估
ApplePay横空出世 安全性遭受质疑 拿什么保护你,我的苹果支付?
Imagination发布可实现下一代SoC安全性的OmniShield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