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设定

2018-06-20 16:10吴剑锋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文言文文章目标

吴剑锋

新的教学论认为:“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所以,学习结果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教学目标的主要内容。”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首先要确定的是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然后再来确定自己应该教什么和怎么教。

文言文的教学有其特殊之处。因此,教师在设定文言文教学目标时除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外,首先要处理好“言”与“文”的关系。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存在两大误区,一种是有“言”无“文”,一种是有“文”无“言”。所谓有“言”无“文”的做法就是把文言文肢解成一堆古汉语材料,让学生在字词句及文言章法构筑的丛林里,毫无趣味可言;有“文”无“言”的做法就是把文言文变成泛人文课,完全脱离了文言文的外貌和特征,等同现代文的阅读分析,学生徘徊在充满现代色彩的营地里。这是何等的滑稽与尴尬。这两种教学模式或是对文言文的僵化,或是对文言文的架空。有人用“死于章句,废于清议”来形容这两种极端。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李卫东在文章中写道:“死于章句”是指死抠字词,不见文章、文学、文化,或者说更多的是把文言文当做孤独的语言材料来处理,而不是把他当做活生生的作品来教学。“废于清议”是指架空文本,架空语言,奢谈文学、文化,结果词语掌握不了几个,文章没有读懂多少,得到的只是抽象的人文思想的“碎片”而已。李老师站在一定的高度批评了这两种极端的文言文教学倾向。

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呢?

我们再来看看李卫东老师的观点,李老师在文章中说到:不同课时可以“文”与“言”上的侧重点不同,但侧重不是分割。第一课时侧重语言的认知和理解,重在篇章语境上认知与理解。第二课时侧重文章内容的阐释与赏评,是在具体词语揣摩体味基础上的阐释与赏评。两者是对立中求统一。也就是说,文言文教学中的“文言结合”不是由文到言一次性完成的,而是言中有文,文中有言,在言与文当中来回穿梭,循环往复。

李老师对“文”与“言”关系的阐述,为我们制定文言文教学目标提供了指导性的意见,我们在确定文言文教学目标的时候要灵活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

那么,文言文教学目标设定的策略有哪些呢?

一、文言文教学目标总体定位要准

现在,一些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虽然也关注到文与言的关系,但是在真正落实的时候往往是言重文轻。在上世纪90年代,钱梦龙老师在《文言文教学刍议》一文中写道: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一块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的景象。多年来,基本的教学模式始终是老师逐字逐句的讲解,加上一点古汉语知识的介绍,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译文。

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位老师设定的《岳阳楼记》的教学目标:

1.词语积累,分清实词与虚词,并对实词与虚词进行完整的概括。

2.在分清词语和词性的同时理解句义。

3.通过对句义的理解,理解对偶的特点和作用。

4.理解对偶之后,理解文章寓情于景的写作特点。

5.让学生学习我国古代进步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

这是一个典型的串讲案例。它充分突出了文言文的字词和语法教学,轻视了对文章人文内涵的剖析,而且目标零散,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无从谈起。

二、文言文课堂教学目标表述要准

(一)主体定位要准

一些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常常用“引导学生”“关注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词语来陈述教学目标,而不是教师的教学思考和教学过程。所以,在表述教学目标时应把主体定位为学生,把教学目标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位老师确定的《唐雎不辱使命》的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能力。

2.理清文章脉络,提升学生概括文本的能力。

3.了解人物性格,教育学生树立勇敢和担当的意识。

这三个目标,教师都把自己置于开头的主体地位,教师成了学生的支配者,这和我们的新课标理念是格格不入的。我们可以修改如下:

1.熟记重点字词,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2.理清事情发展脉络,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3.学习唐雎大义凛然,有勇有谋的品质,树立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

有的老师这样表述《小石潭记》一文的教学目标:

1.在不断积累文言词语的基础上,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移步换景、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借景抒情等描写方法。

3.触摸文中描写自然风光所引发的情绪变化,窥探此时此地作者的内心世界。

目标1,是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陈述的,而没有考虑到学生是教学目标的主体。

目标2,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这项内容没有问题。

目标3,触摸、窥探的主体是学生,但目标的表述花里胡哨,应该表述得平实客观一些,避免使用含蓄、华丽词语。

因此,我们可以对其目标1作如下改动:学生在不断积累词语的基础上,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可以对目标3作如下改动:感受文中描写自然所引发的作者情绪变化,体会此时此地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目标表述要具体

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具体而详细,太过于宽泛和笼统的目标不利于操作和检测,也不利于掌握课文的核心价值。如:有的老师把《小石潭记》的教学目标定为“通过阅读文章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这个目标就过于宽泛。文章的情感体现的是作者由乐到悲的内心变化;学生的思想感受是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形成一种处事宠辱不惊的认识倾向,而热爱自然的情感与文章的核心价值相去甚远,与文章内容没有明显因果关系。再如,有的老师在《小石潭记》的教学目标中这样写道:“细处入手,逐步推进,分析课文结构,感悟作者感情。”这种目标十分空洞,“细处入手”,细处是什么?“逐步推進”,如何逐步推进?看完这位老师的设计,我们明白,这里的细处是指抓住文章题目中的“小”字展开文本分析;这里的逐步推进是指三个递进层次,如:“小”中看景,“小”中析情,“小”中悟理。那么,这个教学目标可以这样修改:“从‘小中入手,观景、析情、悟理,全面理解课文。”

还有的老师把《桃花源记》的教学目标定义为:“培养学生对当今和平安定生活的热爱之情,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接近于一种政治口号,把《桃花源记》的思想价值无限拔高,以突出文章的现实意义。《桃花源记》的思想感情就是表达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之情。学生通过这篇文章能够体会到对自己现在生活环境的珍惜,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就不错了。硬要和“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联系,只能是一种政治时髦。

教学目标中对学生价值观的教育要合理、合情、合时,莫要认为越有高度,教学目标就越出彩。

(三)分清三维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区别

吴金财在《关于三维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再思考》一文中指出:“三维目标是知识技能目标,过程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简称,是我国新一轮课改突出的课程目标体系。从政策依据和表述来源分析,三维目标中的目标是指课程目标,它是在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中,课程本身要实现的总体要求。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一线老师所说的教学目标是指课堂教学目标,它是一种相对短期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一节课或几节课后希望实现的并可以观察和测量的结果。

许多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模糊三维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区别,或是直接把三维目标等同于教学目标。课改把课程目标定位在三个维度上,并不意味着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要与这三个目标相对应。三维目标是我们设计教学目标的依据和方向,它使教学目标不偏离客观的要求,表达更全面,更科学,更严谨。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把三维目标的内涵要求融入我们的思考,统筹考虑,整体安排。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这是一位老师设计的《陈涉世家》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司马迁及《史记》,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课文结构并概括课文内容;鉴赏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陈胜吴广敢于反抗、善于斗争的精神。树立不屈从命运安排的进取意识。

这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案例,当前有很多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往往依据三维目标分项概述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样的表述是对三维目标的错误理解。三维目标应该是相互融合的,而不是被割裂开来,在表述时要注意到每一个目标都有可能涉及到三维目标,但又各有侧重。

我们可以对这个教学目标作如下修改:

1.查阅资料,了解司马迁及《史记》的体系特点。

2.在诵读课文、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脉络,说出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

3.围绕“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等语句谈谈自己理解和看法。

看看修改后的教学目标更具体,更好操作,而且三维目标各有侧重地融入每一项当中。如:目标1,既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内容,又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目标2等同于目标1,目标3也体现了能力与方法的内容,但更侧重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

(四)课堂教学目标要具有可行性

制定教学目标要考虑到课时安排。有的老师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课时的安排,或内容过于庞杂,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完成;或内容过于单薄,课堂知识容量不够充实。

我们来看一位老师的《岳阳楼记》的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并尝试运用。

3.感受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胸襟和宏伟抱负,了解古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这位老师的教学目标问题出在目标2,这篇文章本来就比较长,而这位老师确定的课时是一课时,我很难想象这位老师在完成教学目标1之后,还能从容地让学生体会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并尝试运用。如果老师把它定位二课时,或者把尝试运用去掉,那么教学目标的完成就在情理之中了。

制定教学目标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现状,下面是一位老师的《小石潭记》的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辨认字型,掌握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2.体会作者通过对小石潭周围环境描写,透露出的谪居生活的孤凄心情。

3.学习借客体表现主体的衬托手法以及实中写虚的写法。

4.学习文章生动的比喻和传神的描写技巧。

在这个教学目标中,目标1、目标2和目标4都能切中中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并且得到相应的锻炼。目标3的确定和表述就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定的出入。客体、主体等词语对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学习借客体表现主体的衬托手法以及实中写虚的写法这一目标很难实现。实中写虚的写法课文中体现很不明显,把它写入教学目标有点小题大做。对学生来说很不好理解。

另外我们再整体审视这个教学目标,目标4应放在目标2的位置。教学目标的排列应该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实到虚。

制定教学目标应对文本进行适度的挖掘和拓展。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挖掘和拓展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充课堂的容量,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但无论是挖掘还是拓展都要有个度,要考虑这个目标一旦形成,它的可行性如何?它的意义和价值如何?

有的老师在制定《小石潭记》的教学目标时,加入下面一项内容:横向拓展,将本文与《永州八记》的其他文章进行比较,体会并归纳柳宗元散文的创作风格。如果老师把这一项目标放在课后倒是有意义的,学生可以有充足的时間进行阅读比较,体会并归纳柳宗元散文的创作特色。可是这项目标作为课堂教学目标时,师生要在课堂上完成这项任务,我们真是很难想象。这位老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太盲目随意,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三、文言文教学目标表述的一般格式

如何把教学目标具体、清晰地表述出来,关键在于把握其表述的语法结构。即“行为主体+行为表现+行为条件+表现程度”。教学目标规范的表述应该是“学生能”“学生通过”等,而不是“教会学生”“培养学生”等。行为表现要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该能做什么,所以在表述时尽量使用识记、复述、背诵、描述等外显性动词,而要避免使用了解、体会、把握等不易检测的状态动词。行为条件是指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如有无时间限制,能否借助辅助材料等。表现程度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成的最低程度,即学生通过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其规范表述应为“能够背诵课文”“能够学会这种论证方法”等。

下面就以《陋室铭》一文的教学目标为例进行说明。

1.查閱资料,说出你对“铭”这种文体和“托物言志”这种写作方法的认识。

2.诵读课文,借助注释讲解文章大意,找出文中用典的词句,并写出其表达的作用。

3.总结“陋室不陋”的原因,说说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的。

4.默写课文。

我将《陋室铭》的教学目标主要细分为四个,目标行为的主体是学生,是从学生角度设计的教学目标。目标的行为表现为“查找”“说出”“诵读”“讲解”“找出”“写出”等可操作、可检测的外显性动词。行为条件是“有关资料”“课文注释”等,为学生提供条件。表现程度为“说出”“讲解”“写出”“默写”等,明确了学生学习的结果。既有知识方面的,又有能力情感方面的。

文言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和陈述既有规范的一面,也有灵活的一面。这里说的是一般的格式。主要是针对目前缺少章法的目标设计现状,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考的框架。也有老师在形成教学设计的时候,不是目标先行,而是过程先行。教学过程出来了,再依据教学过程内容,从二三个方面进行概括,就算是教学目标了。一些老师的教学目标与过程不相吻合,目标指导不了过程,过程体现不了目标,这种目标是无效的。这样的教学设计一旦进入课堂,成为老师上课的依据,课堂的有序、有效是很难保证的。所以,要想提高文言文的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要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首先要保证教学目标的质量。

总之,文言文教学如果每篇文章都设定了一个总体定位准确,表述具体清晰,格式规范灵活的教学目标,那么,就为学好这篇文章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文言文文章目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