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外生存,最需要的是心理健康

2018-06-20 09:37俞敏
航空知识 2018年7期
关键词:月宫保障系统乘员

俞敏

5月15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园。“月宫一号”“重回”地球。开始于2017年5月10日的“月宫365”实验,在“意外”延期5天后,终于圆满完成。刘红教授团队成功完成持续时间最长(370天)、闭合度最高(98%)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实验。370,98%,这两个数字意味着,中国相关领域的技术,已经达到世界顶尖水平。

这是“月宫”最热闹的一天。出舱仪式上,当看到重返人间的4名“乘员”手拿自己种的圣女果、茄子、尖椒,笑盈盈步出舱门,我期待的心也平稳降落下来。团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比如,在世界上首次用生物调控技术,保障系统长期稳定运行;还有,明确了那些影响生命保障系统可靠性的关键因素;再有,弄清如何长期连续高效栽培植物,以及实现营养液的长期循环、净化、调配……这些先进实验成果,让现场学者和记者非常振奋。但我最关心的是参与实验的孩子们。遮窗,故障模拟,延长任务时间,这些心理实验完成后,他们的心情还好吗?

“月宫365”实验,名为365,实际进行了370天。多加上5天,不是为了保住此前创造过的世界纪录不被打破。延期出舱,也是临时通知的所有舱内乘员。实际上,在空间站乃至未來的星球基地,宇航员不能按规定日期返回地面的情况有很多。2013年,由于着陆区域天气条件不佳,“联盟TMA-06M”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里的3名俄美宇航员被迫推迟一昼夜返回地球。意外即使只有百万分之一的可能,“月宫”团队也必须尽可能地把它考虑到。本来看着倒计时表数已经接近个位数,“归心似箭”的舱内乘员接到延期5天出舱的命令,其心理变化将是何种情形,其后又将如何调节应对7这些其实极具实验价值。因为真实的太空实验数据表明,宇航员升空之前,以及返回地面之前,心理波动最为剧烈。所以,在“月宫”系列试验中添加一个“意外”,能够很好地考察人类的心理耐受能力。

真实的太空之旅,为地表的人们所羡慕、所仰视。独具的“上帝视角”,让宇航员对宇宙心生敬畏。除了内心的自我升华,宇航员更多的心理反应,可能是紧张、孤独,随之而来就必须经历不断调节心理的过程。肉体凡胎,距离熟悉的地表数干、上万千米,在失重状态下,身处高速飞行的金属密闭容器中。想时刻泰然处之,谈何容易。

地外生存,不简单。空气和水,可以凭借先进技术,在全系统内实现循环利用。想吃面包,可以改良太空小麦,让麦子长得更快、产量更大。想吃点荤的,获得蛋白质,可以咬牙跺脚一闭眼,吃掉人工培养的黄粉虫。但是心理问题,看不见,摸不着,更不好办。在“月宫”中,有6周的遮窗实验——4名舱内乘员先要完成3周无自然光、无外部景观的实验,再完成3周有自然光、无外部景观的实验。想想看,长期没有光,很多人会疯吧?有参与实验的乘员讲,“周遭没了光,如同在深海中。实验开始前,很担心会不会焦躁到抓狂,去将遮窗罩扯下来。”幸好,乘员们相互打气,减弱工作强度,增多娱乐时间,来应对变化。

在宇航员太空生存训练中,还有一项更严峻的隔绝实验——没有任何同伴.单人住在一间狭小的隔离室里,按事先计划好的作息时间表完成心理、生理测试。受训者在隔绝期间不仅要操作仪器,还要完成写作及体育锻炼,食品只能经隔离室传递窗口按时供应。这个实验要求连续3~7天不间断。

从“月宫”出舱的一个乘员被问到“里面是跟监狱一样吗”。只见那孩子微微一笑答道:“监狱里不用自己做饭啊!”嗯,而且在正常情况下,不会6周看不见光!

“月宫”的孩子们,辛苦了!感谢你们为实现人类未来长期地外生存所做的贡献。

猜你喜欢
月宫保障系统乘员
“月宫”过“一天”,人间过多久?
欢迎来到月宫“重庆站”
观光车乘员乘坐的安全隐患分析
建立智能地质保障系统的8大关键技术
地面气象观测站远程保障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MADYMO的轻型客车前排乘员约束系统优化
国产500kW发射机灯丝UPS电源保障系统
两厢车后排乘员保护机制研究
“月宫”105天
装甲乘员核心力量训练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