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宜奇
当今教育强调要构建“以能力为中心”的语文教学。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它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构成语言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搜集、感受、探究、想象、创新等能力。《新课标》指出:“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课标》指出的搜集、处理、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等等都是学生能力的体现,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能力,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下面,我从语文课堂教学的角度,就着重培养学生的搜集、探究、想象、创新四种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重视预习,指导搜集,培养搜集资料能力
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应重视预习,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搜集资料,在学生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及时指导。告诉学生,只要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都可以搜集。资料可从书籍、网络、实地调查、向家长口头请教等多种途径中获得。在课堂交流汇报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资料进行概括、总结,让学生明白可以从不同的方面以不同的方式来资料搜集,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如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这是一篇报告文学。作者在调查研究、实地考察、查阅资料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课文对罗布泊的介绍也很详细,但对学生来说罗布泊又是陌生的。针对这种情况,课前教师应重视预习,指导学生带着 “你心中的罗布泊是怎样”的问题去搜集罗布泊的资料。学生可从书籍、网络、向家长口头请教等多种途径获得有关罗布泊的资料。教学中,因为学生有搜集到照片、文字、地图等资料,对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美丽的仙湖,什么时候消失的,怎么消失的,罗布泊的消失带来怎样的恶果,教训是什么等文章内容更容易理解。这样既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模式,又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二、设置问题,引导参与,提高探究能力
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抓住题眼,精心设计,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提出几个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探究能力。
1.紧扣题眼,激发探究兴趣
大部分文章都有题眼,教学时教师可由题眼入手,引发探究,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多质疑,敢“想”敢“说”,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得到提升。如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花儿落了”是本课的题眼,我教学时由题眼入手,引发学生质疑:是爸爸的什么花儿落了?花儿落了表面上指什么?实际上又是指什么?通过质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便能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更容易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
2.联系生活,培养探究能力
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来源于生活。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课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教学时可巧妙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文章的主旨。如教学《春酒》一文,为了让学生更好感受文中浓浓的思乡之情,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外,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说说过年时家乡的习俗,过年的感受等。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如果在这样的节日里,你身在异乡不能与家人团聚,会是怎样的心情呢?由于学生感受了生活的经历,因此感悟文中作者蕴涵的情感便水到渠成。这样,通过联系生活,感悟文本,从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合作学习,提高探究能力
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营造和谐课堂,鼓励质疑问难,开展合作学习等形式,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如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是本课的基本理念,但是,课文又涉及西部大开发战略问题。二者会不会矛盾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值得探究的问题。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人类会制造这样的悲剧?”学生在合作探究后终于明白: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血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导致荒漠化……至此,“人人要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便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提高了探究能力。
三、开启心智,巧设平台,拓展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想象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要给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1.创设情境,在朗读中培养學生的想象力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一改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递知识的传统模式,打破了封闭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学状态,以其鲜明的直观形象,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使教学得以化繁为简,变难为易,以其多变的手段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如教学《春》一文,我让学生边听配乐朗读,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意境,在优美、动听、婉转的乐曲声中,学生的想象空间尽情敞开,嫩嫩绿绿的小草是何等的富有质感,成百上千的蜜蜂在花丛中嗡嗡地叫着,又是何等热闹,“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又是何等的温暖而惬意……学生们伴随着音乐进行朗读,想象的火花不断被引燃,想象的广度和深度不断递增。
2.拓展思维,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人类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是无穷的,人类天生的联想能力和想象力,是创新活动的基础。除了朗读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在教学中通过续写训练,培养学生想象力。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后,我让学生顺着人物性格,展开想象的翅膀,改写故事结局。学生写的故事结局多种多样。结局1:菲得普夫妇会领他去看早已相中的豪华大房子,让于勒出钱买下来;结局2:菲得普夫妇会热情地拥上去,口里喊着“亲爱的弟弟于勒”和他拥抱,然后把于勒吹捧得天花乱坠,再说这些年他们是怎样艰难度日的,示意他还钱补偿;结局3:他们会喊船上的警察来,说这个人扰乱他们,多半是个流氓……真是一个个奇思妙想,通过写作训练,为学生提供一个想象平台,在写作中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
3.注重实践,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课文教材的内容十分丰富,体裁多样,如果不展开想象,不进行再创造,就不可能进入作者创设的意境中,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生活,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教学《变色龙》一文,组织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实践,一人扮演奥楚蔑洛夫,一人扮演巡警叶尔德林,一人扮演赫留金,一人担任其他角色及旁白。朗读前,先让学生揣摩、想象各自扮演人物的表情、神态等,例如,“席加洛夫将军?哦!……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只是有一件事我还不懂:它怎么会咬着你的?” 警官奥楚蔑洛夫“脱大衣”这一细节,扮演的学生要表现现实生活中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就要想象奥楚蔑洛夫因“判”错了狗,猛吃一惊、掩饰浑身燥热的胆怯心理;“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你把这条狗带到将军家里去,问问清楚。” 奥楚蔑洛夫“穿上大衣”,就应该想象是他心惊胆战的表现,通过“穿上大衣”以遮掩他刚才辱骂了将军而心生的胆怯……这一切,源于学生期待中思维的迸发,想象的驰骋,生命的释放,把对生活的感知和语言的感悟结合起来,可以肯定,通过朗读实践活动,由课文的空白处所生发出的想象的涟漪,会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多姿,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加强指导,掌握学法,培养创新能力
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如果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会事倍功半。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引导学生个性阅读,多角度进行思维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标》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语文学科有个特点:有的问题,答案都不像数学题那样精确,答案只有一个,而是可以从多方面理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设法打掉束缚学生创新的枷锁,引导学生有思维创新的欲望。
如《羚羊木雕》课后研讨与练习的第三题,分甲、乙、丙三个小组,甲方代表父母,乙方代表“我”,丙方代表万芳,开展一场辩论。辩论中,甲方(父母)对“我”的做法持批评态度,孩子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事情应当多跟父母商量;乙方(我)对妈妈“要我把送给万芳的羚羊木雕要回来”这种做法不赞成,理由是:这样会伤朋友感情,做人要讲信用,妈妈要理解孩子的心情……这场辩论,场面热闹,气氛活跃,学生都有各自的观点,且能摆事实讲道理,掌握好说话的分寸。针对学生的回答,老师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由于学生理解问题的角度不同,产生的见解也就不同。辩论中,不论哪方观点,都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欲望。
又如《皇帝的新装》结尾一段:“‘他實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他的内臣们跟在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这一结尾引人深思,我借此巧设问题:这个愚蠢的皇帝回到皇宫后,会怎样对待文中的两个骗子?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大多数学生都说皇帝回到皇宫后,把骗子抓住,处罚骗子,甚至杀掉骗子。理由是欺骗皇帝,罪不可恕。也有学生说皇帝回到皇宫后,把更多金子奖励给骗子。理由是皇帝不想做不称职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这两个不同的结果,体现了不同的个性阅读,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所以,学生在感受体验的基础上,将感知、理解、领悟具体落实到个性阅读中,借助阅读思考的平台,彰显个性,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总之,只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备课实效,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加强师生合作,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我坚信:学生的能力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语文教学中定会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