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敏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是俄罗斯音乐史上一位不可多得作曲家,同时也是十九世纪最重要的音乐家之一,被誉为“俄罗斯音乐大师”。纵观这位大师的一生,他历经沧桑,丧母之痛、婚姻不幸、朋友断交无一不影响着他本就敏感的心灵。与其说他笔下优美的旋律与他坎坷的经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倒不如说是他的这些人生阅历成就了他在音乐上极高的造诣。他的一生不可复制,他的旋律也无可比拟。
作为举世闻名的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的职业生涯却并不是从音乐领域开始的。1859年,他于圣彼得堡法律学校毕业之后,便进入司法部任职,与此同时,他亦在俄罗斯音乐协会学习音乐。或是出于天赋的驱使,或是出于天意的安排,1863年,柴科夫斯基毅然辞去司法部的工作,决定完全献身于音乐事业。1865年,柴科夫斯基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之后他便开始在音乐领域大放异彩。
柴科夫斯基一生杰出的作品层出不穷,诸如标题交响曲《曼弗雷德》、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舞剧《天鹅湖》《睡美人》等等。与他这些大型交响乐、歌剧、舞剧等作品相比,很显然他在钢琴音乐上的创作相对较少,但事实上他的钢琴作品却贯穿了他的一生。他的第一首钢琴作品《华尔兹》写于十四岁,献给他的家庭教师,他最后一首钢琴作品是在他逝世的那一年谱写的。
柴科夫斯基的钢琴作品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早年的作品基本完成于他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时期(1865-1877年)。1877年后,在梅克夫人的资助下,柴科夫斯基辞去音乐学院的教职,开始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他的创作之中。从1877年到他去世的十多年间,是他创作上获得辉煌成就的时期。本期拿索斯收录的柴科夫斯基钢琴作品《G大调即兴随想曲》《降A大调即兴曲》《抒情时刻》便是他这一阶段的创作。其中《G大调即兴随想曲》写于1884年,是为音乐家的慈善基金而作的,献给出版商的妻子索尼娅·尤根森。柴科夫斯基的作品有着浓郁的民族性,他善于将西欧的作曲技术与俄罗斯的民族风格相结合。从这首作品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柴科夫斯基对于俄罗斯民族文化的深深眷恋,乐曲以一个柔和的小行板开始,随即转入一个活泼的俄罗斯民族风格旋律之中。《降A大调即兴曲》创作于1889年,题献给安东·鲁宾斯坦。而即兴曲《抒情时刻》则是在柴科夫斯基死后,由谢尔盖·塔涅耶夫完成的。
不过柴科夫斯基的大多数钢琴作品还是写于他早年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时期。这一时期,虽然他教学任务繁重,但是成果还是颇为丰硕。本期拿索斯收录的柴科夫斯基《乐曲两首》(Op.1)、《钢琴小品三首》(Op.9)以及《同主题小品六首》都是这一时期的佳作。《乐曲两首》包括《俄罗斯风格谐谑曲》与《降E小调即兴曲》,其中第一首作品于1867年出版,题献给钢琴家尼古拉·鲁宾斯坦,由一个非常浓郁的俄罗斯风格曲调改编而成,同样能够体现出柴科夫斯基对于俄罗斯文化和俄罗斯民间音乐的钟爱。《钢琴小品三首》作于1870年,第一首《幻想曲》为D大调,整首作品极具抒情性。《沙龙波尔卡舞曲》为降B大调,题献给弗拉基米尔·佐格拉夫。最后一首d小调的《沙龙玛祖卡舞曲》则是题献给亚历山大·杜布克的。
1870年以后,在沙皇的封建统治之下,整个国家进入动荡时期。柴科夫斯基深深地感受到当时社会的黑暗,他将人们这种对于安定生活的向往自然地流露到自己的作品当中,写出了别具一格的《同主题小品六首》。整部作品包含《前奏曲》《四声部赋格曲》《即兴曲》《葬礼进行曲》《玛祖卡舞曲》和《谐谑曲》。作曲家将同一个主题运用到六种不同的体裁之中,巧妙地将一个主题以不同的音乐形象展示,而这六首作品之间也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前奏曲》与《四声部赋格曲》构成了这部作品的前奏部分,主题在此部分第一次呈现,且在《前奏曲》中通过三种不同的节奏形式变换出现,尤为独特。《即兴曲》充当了整部作品抒情性质的间奏。《葬礼进行曲》与《玛祖卡舞曲》构成了整部作品的戏剧中心,均为降a小调。《葬礼进行曲》以缓慢而沉重的节奏作为背景,描述了一幅莊严的送葬场景,以哀伤的旋律刻画出人们此时内心的悲痛。《玛祖卡》虽在调性上依然采用降a小调,但呈现的却是人们载歌载舞的画面,在旋律上流露出浓厚的俄罗斯风格。最后的《谐谑曲》为整部作品的高潮结尾,在降A大调上以活泼的三拍子风格呈现。
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柔美如歌的旋律常常能够打动听者的心,但其强力的俄罗斯民族色彩却更加令人回味无穷。他的创作深深扎根于俄罗斯民间音乐土壤之中,他曾写道:“我对音乐中俄罗斯元素的关注,是由于我常年生活在异国,在我年幼的时候,俄罗斯民族音乐无法描述的美丽就已经充满了我的生命。”柴科夫斯基的创作不仅是作曲家内心深处情感的映射,更是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