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里的“满汉全席”

2018-06-19 17:11王雅婕
音乐爱好者 2018年6期
关键词:唢呐古筝音乐会

王雅婕

今年夏季音乐节的城市草坪音乐广场,将为市民朋友们带来一场由古筝与唢呐重奏,加之钢琴、贝司、笙、扬琴等跨界乐器多元融合的夏夜新风音乐会。其中古筝由才华横溢的筝星人刘乐演奏,唢呐则由青年唢呐演奏家张倩渊执管。本场音乐会的作品选择风格较广,也非常亲民,其中既有流行歌曲的改编,也有京剧唱段的重演,异域风格、民族情怀、传统经典、时代新作样样不缺,在酷暑盛夏,可谓是一道催食欲的天下美餐了。

一、京味儿

《北京一夜》原本是一首由陈升、刘佳慧填词,陈升谱曲的摇滚歌曲。我恰好看过一个陈升写关于《北京一夜》创作的故事:1992年,西单、新街口……喧闹不止,在北京的每一个南方人,都怀揣着一个梦想,带着一丝乡愁,陳升也是其中一个。百花街录音棚给电影写配乐的活儿因灵感走丢,已经停滞好几天了,“出去喝酒!”陈升下了收工令,迎着夜雪,走在幽暗胡同里,写不出歌,恨不得就这么死了。酒过三巡,他开始一边懊恼一边用闽南话哼出“我哪帖北京(为何在北京)?”,像极了英文“One night in Beijing”的发音。情酒交汇处,他唱着唱着有种泫然欲泣的快感,跑回录音棚竟一气呵成了这首京味十足的名作。

不管你到没到过北京,与北京有没有过交情,北京的味道就渗透在了这首歌的一个侧面里,成了京味的一个代名词。

老北京的味道,到底是什么味道呢?这个味道可能就像胡同深处的馆子里铜锅火锅涮的牛眼肉一样,雪片般的脂肪,层层交织在肌肉间,每一片的配比都不一样。《北京一夜》原作中加入的京剧唱腔,是这首歌最火辣的地方,就好像往铜锅涮肉的锅底里加了一碗香喷喷的辣椒油,扑面而来了京味的大情怀,也含苞欲放着京韵的小情绪。而本场音乐会中由古筝与唢呐的搭配演释,则更像是在热腾腾的火锅底料里又加入了新鲜的螃蟹、海虾和黑豆芽,新鲜、浓郁、有滋有味。

二、豪侠味儿

提到京味,京剧样板戏可谓是一代人的青春和记忆。《打虎上山》正是现代京剧样板戏名剧《智取威虎山》中的选段,除了京韵京腔之外,更透露着一种肝胆豪情和正义。此选段描写的是杨子荣在改扮土匪打入座山雕匪巢之前,在林海雪原中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原剧以二黄导板、回龙、原板、散板、西皮快板串联,反映了主人公壮志撼山岳、雄心震深渊的豪情和必胜的信心。唢呐独奏的腔韵唱腔跟戏曲人声的演唱有一些相似,却又增添了几分高亢明亮,气宇轩昂,表现了一种基于人声,又丰富、充实了人声的器乐化人声效果,不论是字正腔圆的长音抒怀,还是最后的仰天长啸,都将唢呐的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

古往今来,英雄人物的豪情壮志和民族情怀一直是音乐表达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主题。乐曲《敦煌魂》的历史背景为“安史之乱”后的动荡社会,以敦煌莫高窟中的一幅壁画为内容,赞扬了张议潮抗击吐蕃,维护祖国统一的民族精神。

这首作品本是上海音乐学院朱晓谷教授于2004年创作的一部唢呐协奏曲,亦是他探索民族管弦乐艺术现代音响表现的代表作之一。作品选用了唢呐作为主奏乐器,具有以下几点创新的考虑:首先,唢呐乐器最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西亚地区便已出现,后传至波斯,并随着萨珊王朝的东征传入印度、中亚和中原,从历史与文化气度和渊源上看,与此音乐主题和氛围相相合;第二,唢呐乐器声响张力大,以此来表现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艺术效果再适合不过了;第三,从管弦乐配器的角度来看,唢呐乐器在与乐队配合时穿透力较强,性格色彩鲜明,能够与乐队产生较好的互动。在本场音乐会中,乐队部分将改由钢琴来担当,这一中一西、亦雅亦俗的组合想必也会摩擦出不小的火花。

真正的豪侠在英雄,也在民间。颇具武侠气质的《逆水行船》原曲是为古筝、笙与打击乐而作的小型民乐合奏作品,其旋律明亮欢快,好似一首表现在涛涛江水中行侠客逆流而上、充满挑战的作品,又可以领会为在奔腾的江水中,祖祖辈辈的船工们以自己干瘦黝黑的身体吟诵着呐喊的号子,用巨大的能量灼烫着他们的江河和土地。提起《逆水行船》的创作者,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他就是中国新艺术音乐的作曲家、创立者,神曲《忐忑》等的创作者老锣(Robert Zollitsch),从一定程度上讲,他也是中国音乐创作里的“豪侠”一枚。老锣的中国音乐创作一直都在不断地对中国音乐进行新的挖掘和创造,他力求在中国传统音乐根基上变革传统,创造出独特的音乐语汇,目的是开创中国音乐新风向,传递音乐本身的灵魂,让世界感受、接受并享受中国音乐之美,《逆水行船》一曲也是他创作思路的一个体现。在创作技法上,老锣根植于中国传统音乐,在最为传统的五声音阶基础上进行创作,旋律线条明快,同时又吸收借鉴西方音乐的表现手法来填补和丰富它,结构上采用西方古典音乐严谨的三段曲式作为整体结构,中间又加入了一些看似随性的变化,使得音乐的发展极具渐变性,层层递进展开音乐内容,表现出侠客或者船夫们大气又不失细腻、狂放又带着温婉的情愫。

三、婉约味儿

除了豪情壮志外,音乐会在曲目选择上对江南、婉约也下足了功夫。古筝、钢琴与评弹表现的《侬》,以及古筝、贝司与钢琴呈现的《恋春风》都是古筝男神刘乐新创作的作品。

《侬》是刘乐2016年的作品,从名字上就透露着一种娇羞软糯的江南雅韵。此曲原是为筝与钢琴而作,取材自典型的评弹音乐,曲间能够听到评弹音调及其变体韵脚的反复轻轻回响,点触心灵。该曲在传统声韵中融入了具有时尚气息的和声与律动,通过多样化的音乐处理及变奏,意在凸显当代江南的繁华风貌,尽展大美江南的生动景致,让现场观众仿佛身临其景,寄情于声,以声胜景,怡心怡情。

《恋春风》一由“恋歌”及“春风”两部分音乐串联成一首“春风十里不如你”的恋歌。前段主要以浪漫唯美的旋律展现春日里如和和微风般朦胧的心动感受,后段则以《彝族舞曲》的旋律元素进行不断的发展,刻画春日里阳光明媚、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生动画面。作品以东方风味的旋律为音乐主题,在钢琴上运用了一些流行音乐的和声予以编配,而低音提琴的加入又使得乐曲的整体情愫都厚实、充盈了起来,体现出作者融会东西的音乐理念。

这种多元的跨界和融合也正是刘乐一直在追求和探索的。刘乐认为:“民乐演奏不应该端着架子,而是要给观众带来快乐,带来美的享受,这样才能走进观众的心里。”近几年来,刘乐不仅与爵士乐队合作进行即兴表演,还在个人音乐会曲目中融入太极、现代舞等表演元素,并尝试着自己作曲和改编,从戏曲演员翻飞舞动的水袖中,从湖南民歌的儿时记忆里,从各种体验、观察间找寻创作灵感。刘乐把这些跨界尝试戏称为“炸药”,也说自己胆子比较大,什么都愿意去尝试一下。

四、风土味儿

乡土文化始终被看作是中国文化的根,而乡土音乐作品则是乡土文化的艺术呈现。音乐会中《啦呱》《百鸟朝凤》等作品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表现风土、民情的民族器乐作品。唢呐与打击乐《啦呱》是一首鲁西南吹打,此曲由魏永堂、陈明田等人于1950年代晚期用《大笛锣》《冒尖》等山东民间乐曲串编而成。乐曲采用了“双合凤”形式,即两只唢呐对吹以笙和合,并加入打击乐套打,是一首曲风非常喜庆热闹、富有强烈民俗生活气息及地方特色的吹打乐作品。

《百鸟朝凤》以热情欢快的旋律与百鸟和鸣之声,表现了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景象。该曲原是流行于山东、安徽(主要为皖北地区)、河南、河北等地的民间乐曲,1953年春,由山东省菏泽专区代表队以唢呐独奏的形式参加了一场全国会演,反响热烈。后《百鸟朝凤》获选参加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民间乐手任同祥在一些专业音乐工作者的协助下对此曲进行加工改良,首先针对原曲的缺陷,压缩鸟叫声,删去鸡叫声,设计了一个运用难度较高的循环换气法长音技巧的华彩乐句,且扩充了快板的结尾部分,使全曲在热烈欢腾的气氛中结束。1970年代,后人在任同祥演奏的基础上,又设计了一个呈现百鸟齐鸣意境的引子,以加强音乐性,同时还扩充了华彩乐句,使用快速双吐演奏技巧,使乐曲更为完整。深厚的民俗底蕴和技法改良,使得《百鳥朝凤》这首乐曲难度很高,除勤学苦练外,还需要一些灵性和天分,才能表现出乐曲应有的味道,这一点想必大家从2016年热映的讲述德高望重的唢呐老艺人焦三爷带领徒弟们追求和传承唢呐精神的电影《百鸟朝凤》中也感触颇深。正像这部电影所描摹的,在当下飞速的发展进程中,多元文化正冲击着人们的头脑,传统文化在城市中逐渐淡去,而《啦呱》《百鸟朝凤》这些作品依然在舞台上活跃,并被重新演绎,正是一种风土文化标签的彰显和表现,也是多元文化发展的真正兼顾和进步。

五、洋味儿

虽然本场音乐会是一席民乐大餐,但又怎能少了几丝异域风情调味?由古筝、贝司与钢琴带来的《弦上探戈》,就将这一味异域情调锁定在了探戈上。探戈起源于1880年代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来自欧洲与非洲的移民与本土的文化结合,使其发展出一种新的音乐风格,它忧郁、热烈,有着相当的艺术表现力和神秘的拉丁色彩。

《弦上探戈》一曲改编自阿根廷作曲家皮亚佐拉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夏天》和《自由探戈》。曲中,古筝虽是中国民族弹拨乐器,但在演奏长线条旋律时全无干涩无味之感,而其摇指技巧也使得音乐更深入人心,加上节奏短音、快速滑音和独有的音色韵味,给听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本场音乐会是中国音乐的多元展示,其创作手段及表现形式都不局限于某一种特定的模式,所有的一切都服务于音乐本身。它们不是单一的传统、民间,或者西化和流行,而是一场艺术性极高的综合表演。它们植根民族、取之传统、用之艺术,以多层次的音乐结构凸显中国音乐,特别是古筝和唢呐乐器之“韵”和“气”的张力,同时又选用钢琴、大提琴等西洋乐器为辅奏,加入各类元素和曲调,既增强了音乐的立体层次感和表现力,又十分突出新意。这样一场五味道满席的夏夜新风,你要起了闪念,何不去看看呢?

猜你喜欢
唢呐古筝音乐会
搞砸的音乐会
又听唢呐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海底音乐会
春天的音乐会
第一次弹古筝
古筝
我的古筝之旅
那些吹唢呐的孩子
唢呐(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