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莹莹 蔡敬芳 司红玉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很多传统行业面临重大改革,传统行业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也衍生出了很多新的领域,那么在互联网+这一背景下,教育行业也将跟上新时代的步伐。采用文献资料、比较等方法论述我国互联网十武术教学的兴起与发展。在对有关概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我国高校传统武术教学的现状与不足,互联网+武术教学的优势弥补了传统武术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并对武术课程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 武术 传统体育教学 促进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1839(2018) 4-0079-03
2015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报告中提出推动互联网技术和传统行业的融合,促进传统工业、商业、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引导“互联网+传统行业”拓展国际市场, “互联网+”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国家《政府工作报告》中,从而可以看出国家对“互联网+”的重视程度之高,全社会对次举动极其关注。[1]
1
我国高校传统武术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我国高校传统武术教学的现状
我国高校传统武术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比较单一,体育教师按照教学大纲把教学目标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守旧,没有创新。武术课程的教学手段也是重复单调,没有新意,因此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认为枯燥无味,显而易见的是学习效果不好。武术课程的教学模式也比较固化,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或者是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单纯看到了一个或一组动作,对此动作的由来,以及动作的连贯性、力学分析都不甚理解。教师的整体素质也要相应的提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度没有掌握,一刀切,不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只根据教学进度走,这样使一些协调性差的学生跟不上进度。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渐下降。
1.2 传统武术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首先是在教师的选拔上,教师是直接接触学生的,因此教师的职业素养以及岗前培训都有待提高。 过去传统的武术教学,以教师主体,教师按照教学大纲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无论学生是否能接受,只要是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即可,教师仅仅负责教学。学生被动的去接受教师传递的内容,觉得教师所教授的全部是对的,也不会或者不敢质疑教师的对与错。因此无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是武术课程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教学目标也是规定好的,例如这学期教学一套武术长拳,那么只要把这套拳法练会就行,简单的介绍之起源,不去深入讲解。热身活动单一,或者与上课要学习的拳法没有任何练习,放松活动没有更新。内容单一和方法陈旧,教师所拥有的知识构架是有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是过于单一。缺乏教学方法的创新,可以小组活动,示范法,重复法等相结合,再者缺少反馈评价,这节课是好还是不好,没有直接的反馈。虽然课程也是丰富多样,但是没有及时的反馈与评价。圈
2
互联网+武术课程教学的优势及作用
2.1 互联网具有的优势
以慕课为例,慕课的全称为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即MOOCs是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者使用电脑登入互联网的在线学习课堂,对学习者没有特定的针对性。[3]慕课是互联网+教育发展的新方式。慕课可以解决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衡。慕课的方式与传统大学课堂教学的方式类似,但是慕课对学习者不要求学分.不过教授课程的教师和慕课的网络平台会对你的学习过程做出一个标准化的考核。慕课由Cour sera、Udaci ty、edX这三大平台组成的。[4]慕课弥补了传统体育教育中所存在的不足。并且互联网与武术教学的结合,不仅对体制内的学生有多重选择的提供,对于那些体制外的,他们可能更多的了解体育课程内容、形式、特色等。这或许能挖掘出有体育技能的人才。慕课有以下显著的特点:第一,共享开放。慕课参与者没有必须规定参加课程的学生是在校的注册学生,这就为一些体制外的学生创造了很好的资源环境,资源共享,也进一步实现了信息公平。也不要求学费。为一些经济它是让大家共享的。第二,可扩张性。传统的武术课堂教学,一位老师带领一群学生。然而慕课里的“大规模”课堂是上课人数不受限制,不受场地的局限,慕课平台可以容纳数十万甚至更多的学习者。[5]第三,多工具化。慕课不仅包含传统课堂的多媒体及其他工具的运用,也运用互联网的工具。例如幕课课程整合像脸书、推特、微博等社交工具。第四,参与课程的自由。慕课课程不限制学习者的背景,有些参加工作的学习者,白天没有时间,可以找空闲的时间来听课,比较自由。同时也需要学习者有着更高的自主能动性,才能坚持课程的完成。
2.2 慕课对武术课程教学的促进作用
2.2.1教学模式的更新
武术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是通过教师示范或学生观看视频,动作详解等直观教学法使学生建立初步的动作印象,以及学习动作路线问,传统武术教学的学生一直是处在看、听、练的过程,没有时间去思考这个动作的要点或是有什么样的力学联系。一个动作没有跟上,下面还要学习新的内容,又要想着前边的学习内容,最后个别协调性差的同学就跟不上练习的进度,从而出现很多的错误动作或出现了消极情绪。慕课平台可以使学生从平台学习完整示范、分解师范、拓展技术及相关的练习方法,通过预习,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还可以请教同学,在课堂可以更好地学习技术,而不再是教师一直讲,教师随时纠错和答疑,互动性更强,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2.2.2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慕课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選择教师和教学内容,倘若教师的上课经验不足,学生可以选择中断课程,因此传统教育中以教师作为权威将逐渐衰弱。有研究者指出“网络环境下,由原先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并带来了教育资源中权力资源的重新分配与整合”。[7]这对传统填鸭式教育中教师角色发生了极大的冲击。在传统武术教学模式下,教师带的班级和学生是已经安排好的,学生没有自主选择教师的权利,或者说学生要选择教师,所面对的成本过高,这一实际现象导致课堂的主体是教师,学生是被动的。教师是这堂课的主角。而在幕课模式下,教师不是主体,换成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教师,这就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因为在慕课平台上,学生选择教师的成本也较低,教师的风格多样必定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和追捧,对于上课不适应新环境下的教师也会随之被淘汰出局。[8]在慕课背景下的课堂是由师生共同建立的,学生有反馈课堂的权利以及义务,有助于推动教师的进步与变化。对武术教师的仪表、讲稿内容的准备等等都是对教师的巨大的挑战,在这其中教师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对于武术教师来说,对慕课的积极尝试的兴趣,付出的工作量,促进慕课发展的重要力量。[9]
2.2.3学生角色方面
慕课在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武术理论课程建设的可行性分析组之间的评价,小组对教师的评价,建立健全的多边评价方式,而后记成总成绩最后给学生及其老师分别设计问卷,以调查学生和老师的反馈情况,用以来调整修订课程。[10]而对于学生来讲,加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学习的目的要明确,并且付诸于行动,培养学生的执行力。慕课课堂的学习,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意志力的要求更高了,学生在有非常强的需求的激励之下才能坚持学习直到完成。[11]
2.2.4学生对学习课程的评价
高校武术理论课程,也在不断的变革,变革也带来了一些改變,但是传统的武术教学限制了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无法很好的创新。学生因对教师的尊敬去上课,不敢向老师提出建议。导致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因此高校武术理论课程的该科,治标不治本,学生学习的效果不乐观。而在慕课平台上,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直接提出问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直接给出反馈,互动性极强。在慕课平台上,教师也同样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倾向来开设课程,学生选择也有着自己自主性,学习效果自然就更好了。[12]
3 结语
3.1 传统武术课程教学留存本身难以解决的机制性问题
传统体育课程教学,教师处在主体地位,学生缺乏自主学习,也没有对教授的内容等做成及时的反馈与评价。
3.2 互联网+武术课程教学是一种教学新方式,技术渐趋成熟,优势明显
慕课是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因此脱离不了教学大纲和教学原则。但是互联网传播信息速度快,可以解决许多传统体育教育场地无法解决这些难题。
3.3互联网+武术课程教学拥有更完备的功能和更好的教学效果
慕课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自己适合的课程。慕课教育可以说是一种私人定制的产品,是教育自由主义理念的实现,可以充分激发个人的自我潜能和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郑继超,赵 娜.“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困境与路径[M].体育研究与教育,2016(2):50-53.
[2]武 冬,吕韶钧.高等学校武术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92-105.
[3]李远辉.“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困境与路径[J].黑龙江科学,2016(23)118-119.
[4]黄楚新,王丹.“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对“互联网+”的深层认识[J].新闻与写作,2015(5):5.
[5]张盛展.“互联网+”的多维模式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A].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项目展演及研讨会[C].2016.
[6]修 晶.武术教学的价值与改革路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10):200-201.
[7)陈志强.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路径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6(10):70-71.
[8]李骇海.西安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13.
[9]刘 颖.浅析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4(4).
[10]冯 培.挑战与变革:幕课时代的高等教育[J].前线,2013(12).
[11]赵世杰.网络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5.
[12]毛晓荣.“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