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谱》中篆、隶、草书体创作特点简论

2018-06-19 02:59
书法赏评 2018年2期
关键词:书谱章草书体

唐孙过庭的 《书谱》,是集书法创作与书法理论价值于一体,在书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作品。自唐以后,《书谱》得到广泛的流传,其文中有很多观点,对当下书法创作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以 “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1]为论述重点展开。

篆尚婉而通,看似简单,在书写时候却难度较大。篆书作为五体书法之源头,对书法线条以及字形的锤炼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中 “婉”字,意为柔美之意。 “婉而通”的艺术风格,集中表现了曲线所能包含的视觉美感。从远古陶器上画的鱼纹或水波纹,到岩画上的人体和鸟兽,都由曲线组成。小篆 《峄山碑》是字形与线条的完美结合,很好的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中庸之道。婉而通的线条,指向在书写的时候使用中锋笔法。篆法,即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中锋又是中国书法中笔法的根基。自古以来,任何大家的书法作品,都是以中锋为主的。赵孟頫曾经说过: “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2]无论是从秦朝李斯的小篆,到李阳冰、释梦英的小篆,以及清代邓石如、吴让之的作品,特别是吴让之的 《吴均与朱元思书帖》,将纵势对称字形与中锋婉转流畅线条表达到了极致。篆书发展的历史过程,都是对篆法继承的过程。清代吴昌硕曾言: “余学篆,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可见吴昌硕对 《石鼓文》的临习下了苦功夫,并且收益颇多。孙过庭还在 《书谱》中写到: “旁通二篆,俯贯八分。”[3]这对我们当下学习书法也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即平时的临摹与创作无论以什么书体为主线,但都不能减少对篆书的学习。因为只有多临摹篆书,才能增强对线条的锤炼,所以篆书是书法的根基。

图1

图2

以吴让之的 《吴均与朱元思书帖》书法风格创造为例,书写时则要把最关键的 “婉”和 “通”表现出来。用笔以藏锋入笔,中锋行笔,线条饱满圆润,有力透纸背的感觉。单字空间结构则需要左右对称,撇捺呼应。字形大小基本一致,以瘦长体势为主,姿态飘逸。章法应上下左右对齐,疏密自然。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隶欲精而密,意为隶书精致,有疏密的变化。 《易经》有语: “取法其上,仅得其中,取法其中,仅得其下。”我们在学习隶书的过程中,唯一绕不过的就是汉隶,因为汉代是一个崇尚阳刚大气的时代,政治上的文韬武略智谋在文化艺术上也有着很好的体现。汉代是隶书的高峰时期,以 《曹全碑》为例,用笔上 “蚕头”饱满圆润,“雁尾”飘逸灵动,结体上取横势,结构中宫收紧。特别是具有 “汉隶第一”美誉的 《礼器碑》 (图1)用笔骨力洞达,收放有度,堪称是汉代隶书中的代表。 《张迁碑》 (图2)风格古拙雄强,用笔方中带圆。直至清代,又是隶书的高峰期,从清人留下的作品来看,仍然是对 “隶欲精而密”的传承与发展。何绍基对隶书用工颇深,他曾临习 《礼器碑》 《张迁碑》一百遍,从其临摹的 《礼器碑》 (图3)、 《张迁碑》 (图4)作品可以看出 “隶欲精而密”的表达,不求形似,全出己意。邓石如与吴让之的隶书风格相近,“雁尾”飘逸灵动,结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疏密变化虽然没有 《曹全碑》那么强烈,但是仍然变化明显。金农的隶书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在隶书的笔法上变化较大,但观其作品字形结构,仍然是遵循了 “隶欲精而密”这一特点。伊秉绶的隶书 (图5)古拙质朴,简约大方。由于清代距离汉代时间较为久远,但是从伊秉绶的作品中仍然看出来对字形结构的传承与发展,以及汉代隶书的正大气象。

在隶书的创作方面,以 《张迁碑》为例,通过观察何绍基临摹的 《张迁碑》,用笔上方圆兼备,圆中寓方,极具宽博气息,但未能将雄浑、苍茫风格发扬光大。在创作以 《张迁碑》风格为主的隶书作品时,用笔则要藏锋铺毫,线条饱满凝练,字形处理上注意空间疏密关系,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比如 “留”字,每个空间的大小不同,以及内部空间的形状各不相同。章法上字字大小不必完全一致,可略有大小呼应。

草贵流而畅,指出草书的特点贵在流美畅通,气息至上。草圣张芝创立今草,其作品省减章草的点画与波磔,行笔似行云流水,用笔婉转流畅。张怀瓘在 《六体书论》中写到: “草书者,张芝造也……字势生动,宛若天然,实得造化之姿,神变无极……逸少虽损益合宜,其于风骨精熟,去之尚远,伯英是其祖,逸少、子敬为嗣。”[4]草圣张芝在草书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是后来人所不能及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受张芝影响颇深,在小草的发展上更推进了一步。 《十七帖》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王羲之作品俊逸、雄健的风格,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直至唐代,又出现了草书的高峰时期,张旭、怀素、孙过庭等草书代表书家,将草书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张旭的 《古诗四帖》通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怀素的代表作 《自叙帖》点画奔放,活泼飞动。孙过庭的 《书谱》通篇气息堪称是魏晋风度。唐朝的草书发展与唐朝政治密切相关,体现出了正大浩然气象。明清时期,王铎、傅山、张瑞图等代表书家,将草书的书写形式由手卷转换成立轴,更注重了在气势上的表达,豪放纵逸,酣畅淋漓,具有极强的个人色彩。

在草书创作中以 《十七帖》 (图6)为例,最重要的是把握住草书的气息,即流畅。草书是意象艺术,是性情的表达。在创作过程中,法度最为关键,收放有度,开合相宜,如果没有大开大合,那么草书最明显的特点就没有表现出来。在用笔上以魏晋笔法为之,线条则要求精炼、流畅。赵孟頫临摹的 《十七帖》 (图7)用笔流畅,气息贯通,书写速度快慢变化非常明显。草书创作在章法上应注意留白,计白当黑,特别是草书创作中能将生命状态表达出来,则又是新高度、新境界。

章草始于秦汉,成熟于东汉时期,是由隶书发展演变而来,是今草的前身。张怀瓘在 《书断》中写到 “章草即隶书之捷”,[5]章草是由隶书的简捷写法发展而成,在书写的速度上要快于隶书,在当时社会更具有实用性。章务检而便,即是此意。如皇象急就章,除保留了隶书字形取横势以及波磔的点画外,可以说是一种新的书体了。后来章草大家宋克、赵子昂的章草作品可以看出除了波磔的点画与隶书有关外,用笔的提按使转更加成熟,字形结构也更加精美。

图8

在章草的创作上,以陆机 《平复帖》 (图8)为例,虽然只有9行86字,但古朴、醇厚的气息跃然纸上。用笔中侧并用,翻转、绞转、滞重等笔法直达自然古朴气象。 《平复帖》既保持了简约、便捷的书写型,又强调了率真、苍茫的效果,这就要求当下创作在选纸上要多进行尝试,比如用皮纸、麻纸等等粗糙类型的纸张,作品更能够表现出生涩、老辣之境界。

“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言简意赅地概括了四种书体的特点以及唐代以后书体创作的传承与发展,可以说是万变不离其 “宗”, “宗”即是每种书体自身的特征和规范。关于书体特点的论述在 《书谱》中还有很多,比如 “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6]“旁通二篆,俯贯八分”等等,对书体特点所进行的精确归纳阐述,这对我们书法创作理论和技法创作实践的学习,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注释:

[1][3][6]、 [4]、 [5]《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126页、第213页、第163页。

[2]赵孟頫: 《松雪斋书论》, 《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第179页。

[1]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 [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华人德.中国书法史·两汉卷 [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3]张韬.大学书法创作理论与实践 [M].河南美术出版社,2011.

[4]历代书法论文选 [M].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猜你喜欢
书谱章草书体
孙过庭《书谱》书学理论与写法分析(二十七)
摘《书谱》孙过庭句
临帖孙过庭《书谱》
讨源皇象 规模右军 试论赵孟頫对章草的复兴
临帖孙过庭《书谱》
不激不厉风规远 醇厚儒雅溢毫端
敦煌汉简书体“重出江湖”
清代碑学的最高成就:两个人,四种书体
谈张耀山的简章
章草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