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都
摘 要: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發展,学校教育教学的条件也得到很大的改善,教育教学技术有了迅猛的提高。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我走上讲台时,教学靠的是一个黑板、一支粉笔,教室里连电风扇都没有,只有几盏不太亮的日光灯。而今天,空调走进了教室,教育教学环境条件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更可喜的是多媒体走进了课堂,给我们的教学插上了翅膀。
关键词:教学;运用;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8-093-01
0
上级和学校一再强调要用好这些现代化教学设备,并对教师进行了多次培训。这体现了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希望通过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来提高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水平。作为个人,我也从中受益,通过培训,提高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水平。在培训过程中,我领略了专家的风采,感受到了他们高深的学问,深为他们的讲座和论文所折服,像《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这样的论文,实在是分析系统、完整、透彻,其内容虽然有些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也有所感悟,然而我们却无法加以概括,形成理论,而专家做到了,让我有豁然开朗之感。
理论的指导价值是无可限量的,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更让我受益匪浅。这让我自觉认识到信息技术运用的重要意义,也使我增强了在课堂教学中科学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的意识,提高了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实践告诉我们,要在教学中用好信息技术,就要先掌握好相关理论。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从网上获得丰富的材料,这些材料有的图像优美,有的音质动听,有的声情并茂,有的……让人喜爱有加,不忍害舍,恨不得都放到课堂上去,分享给学生。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忘记,内容是最根本的、最重要的,而信息技术应用只是辅助手段。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头脑应保持清醒,不能把什么喜欢的音像材料都塞进去,以至引开学生注意力,使他们分不清主次,把握不住重点,一堂课下来,不知道学了什么,头脑中只有个音像材料很形象,很生动的印象。这样,就主次不分,教学目标不能实现,教学任务不能完成,既不能达到帮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又无法提高学生讨论、探究,解决学习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课,只能算是一堂失败的课。
音像材料要用得适时。适时地运用,能及时化解教学难题,凸显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由于生活体验有限,知识储备不足,学生理解新知识往往遇到困难。比如,学生对没接触过的事物,通过字面信息来理解,往往想像不出该事物的形象,觉得太抽象了,理解不了。像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文《故都的秋》(郁达夫),本地学生读到“租一椽破屋来住着”时,对“椽”的注解“放在房檩上架着木面板或瓦的木条”理解不了,因为他们绝大部分住的见的都是钢筋水泥房。在这种情况下,我若只靠“三寸不烂之舌”加以解释,学生仍会堕入五里雾中,不知老师所云为何物。因而,我适时地以信息技术手段,晒一张相关照片,稍加解说,学生立马了然于心了。在这时,现代信息技术扮演了它不可忽视的角色,化抽象为形象,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很方便地呈现一课一单元一册课文乃至整个中学阶段的知识系统,把各个知识点、能力点归纳进知识结构中,简明、扼要、清晰地呈现出来,方便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这能帮助学生快速系统地学习。如,上《故都的秋》时,如果我们对五幅秋景图只是口头归纳,则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不会很深,不久就忘了;如果我们把五幅秋景图用粉笔写在黑板上,则要花一定时间,并且占用一定的黑板空间,可能使重点得不到强调突出。而我用多媒体把对这五幅秋景图的归纳呈现出来,给学生直观的视觉印象,使他们快速记下完整、系统的内容概括,既省时,又高效。
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帮我们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形象。一张图片,一段音频,一节视频,胜过“三寸不烂之舌”,胜过老师的手舞足蹈,当我们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时,不要忘了我们的好助手——现代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