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情景 填写“空白”

2018-06-15 11:48刘颖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8年22期
关键词:省略号标点标点符号

刘颖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些文本由于感情和表现手法等因素的限制,有些地方会略写,因此对人物或情节的描写就形成了“空白”。但是空白处并不空白,有些课文,它所反映的思想和作者渗透的情感及语言技巧往往也蕴含在空白处。“无字处皆其意也”它给我们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阅读教学中可以从文中标点符号、文章的插图、概述性的语句、结尾等处入手练习补白,利用文本情境进行语言训练,实现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完美结合。

一 让标点符号活起来 标点符号在书面语言的表述中,与文字一样是辅助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是文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跟文字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其作用往往不止表示停頓和语气,里面所包含的信息实际上远远超出了标点自身的范畴。破译这些标点,无疑地能让我们更深入地把握其作品的深刻内涵。

如讲到《故乡》中闰土的人物形象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了这两处对话: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这是闰土对迅哥儿的应答,仅仅“老爷”二字,由于缀上了一个凝重的叹号,一串无限的省略号, 这一叹号和省略号又会怎么读呢?这时的省略号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接下来他会说些什么呢?这样一来,他那局促的神态活脱于读者眼前,那唯唯诺诺的语调尖锐地刺入读者的耳膜。一个穷困木讷、等级观念深入脑髓的旧中国农民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破译这些标点,无疑地能让我们更深入地把握其作品的深刻内涵。

二 让课文的插图说话

课本上有不少的插图,这些插图大多出自名家之手,与文质兼美的课文相配合,图文并茂,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发掘课文插图的实用价值,从而达到为教学目标服务的目的。

在教学温庭筠的《望江南》时,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发现插图没有题目,而课文是一首词,只有词牌名没有题目。我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内容给插图取个名字,并分析这样命名的原因学生兴趣非常高。这样作者表达的情感很快就被学生所把握。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好教材中的插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强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提高审美情趣,还能在满足学生对插图好奇的情况下提高课堂效率。

三、结尾不等于结束

有的课文结束了,却让人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有的课文又让人有“意犹未尽”之感。发人深思的常常使人觉得人虽尽而意不尽,留下艺术空白让读者去思考,如此更富有魅力。我们可以巧用这些结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最后一课》结尾: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请发挥想象续写一个结尾:小弗朗士走在回家的路上当他走在树林边,看到锯木厂后边草地上的普鲁士兵时又是什么样的情景。这样既加深了环境描写的作用,又深化了小弗朗士的形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意犹未尽的结尾就给了我们这样驰骋想象的空间。

课文中这样的“空白”有很多,我们备课时就要善于发现并挖掘文本的“空白”, 重视“空白” 、巧用“空白” 、运用“空白”填补的方法,巧设情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一次次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让学生去探索、发现、补充。语言空白的填充,可以促进对课文的理解、激发想象、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丰富文本的内涵。

猜你喜欢
省略号标点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
省略号来了
省略号
标点符号的争吵
标点兄弟的春游
缺少标点的谜语
小乌龟学标点
标点符号们的争吵
自报家门的省略号
有趣的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