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挽起《植树的牧羊人》教学之缆

2018-06-15 11:48童丽华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8年22期
关键词:牧羊人植树动画电影

童丽华

《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作家让·乔诺的一部短篇小说,曾被改编为绘本和动画电影。我们教学的课文节选自绘本故事《植树的男人》;被改编的动画电影《种树的牧羊人》也是以手绘的形式来展现故事内容,它曾获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2006年6月在法国安锡国际动画电影节上评选出的“动画的世纪·100部作品”荣登第五名。课文讲述了一个在荒原上种树的牧羊人的故事,他数十年如一日,默默种植树木,以只手之力改变了荒原的面貌。

讲课的重点部分是分析人物的形象。从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分析。从文字的查找到人物性格品质的评价,在师生的互助互动中,课进行得精彩而活跃。也完成了以人物的“精神感召人”这一板书部分。在最后小结后进行拓展:布菲是个有名有姓的虚构人物,他是作家的艺术创造,那么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人呢?可以让学生事先查找资料,如牛玉琴、殷玉珍、张喜旺等。教师最后可以总结道:不仅是这些人默默无闻的治沙人还有许多有着信念而执着前行的人,他们有着九死而不悔的坚持,有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孤勇,这些人就是中国的艾力泽·布菲。我们在看影视剧的时候常常会看到“本剧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的话语,就是说生活中也许就有虚构的事真实地发生在身边,这就是看虚构作品所创造的艺术的真实。

王安忆在谈“什么是虚构”的时候说:“虚构就是在一个漫长的、无秩序的时间里,要攫取一段,这一段正好是完整的。当然不可能‘正好是完整的,所以‘攫取这个词应该换成‘创造,就是你,一个生活在局部里的人,狂妄到要去创造一个完整的周期。虚构一个很重要的特质就是形式。刚才我说的这些个故事,它们都是缺乏形式的。因为没有形式,所以它们呈现出没有结尾,没有过程,总之是不完整的自然形态,虚构却是有形式的,这个形式就是从它被讲述的方式上得来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去虚构,就是‘生活应该是怎么样的”。从这一解释来看,莫怀戚的《散步》其实也有一定的虚构,杂取几天发生的事于一天内的一段散步时间。虽然我们一般认为散文是真实地记录。托尔斯泰曾说过:“没有虚构,就不能进行写作。整个文学都是虚构出来的。”也可以为我的结论下个注脚。

然后是对文章进行语言的赏析主题的把握。因为前面有对情节和人物教学的很好铺垫,所以学生对主题的把握也是水到渠成。在此不再贅述。

整个上课的行程其实跟传统的解读小说的方法并无区别,“卑之无甚高论”。但是新瓶装老酒,运用新奇的词汇能吸引学生的兴趣,避免了枯燥地讲解小说知识与讲课的老套。也是对《语文课程标准》说“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的一个课堂诠释。

教师在上课中善于捕捉到学生回答的巧妙机会,化为一个有效的教学资源,进而衍生出对文章的讲读,不失为一个珍重学生倡导民主教学的好方法。

猜你喜欢
牧羊人植树动画电影
去植树
植树真快乐
动画电影
牧羊人和狼
有修养,不任性
动画电影中文学成人化错位与劣化趋势解析
植树
牧羊人
我想拍一部动画电影
春天到了,植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