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生态位视角下高校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研究

2018-06-15 05:58蒋瑾高云刚
关键词:毕业生生态大学生

蒋瑾,高云刚

(1安徽建筑大学 电信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合肥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大幅增长,毕业生总量逐年上升,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热点问题之一,结构性失业问题日益凸显,就业问题并不是简单通过政府、学校、企业用人单位单方面就能解决,而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复杂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既是衡量国家经济政治是否稳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更是衡量高校教育生态是否常态化运行的一个重要标准[1]。本文从就业生态位视角出发构建高校就业生态位分析模型,研究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生态因子,有助于高校为大学生提供精准的就业指导和服务,进而推动高校可持续发展。

一、就业生态位研究

1.生态位理论。生态位(niche)理论:美国科学家J.Grinell(1917年)首次提出在生态学中使用生态学理论。此理论涉及到物种内、物种之间的关系、生物多样性、种群进化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等研究领域。该理论研究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生存所必需的生境最小阈值,是其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以及与其他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作用,包括两方面属性:

生态位理论是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热点之一[2]。大学生可以视为一个独特的生物种群,有各种类型和层次之分。每个高校毕业生都有适宜自身就业方向特定的“生态位”,大学生就业指导依然存在“生态位”定位问题,只有正确定位,才能维持就业生态系统的平衡,提高高校整体就业质量,开辟新的就业指导工作思路。

2.就业生态位。大学就业生态位指大学生就业者在就业环境中所处的位置,并与其他就业者相比占有一定优势的“态”和“势”综合作用的结果。

就业生态位既包括“态”,“态”指大学生本身的基本特征(籍贯、性别等)、个性特征(如:性格、气质等)、知识构成(所学专业、获得各类证书等)即体现毕业生的就业素质;又包括“势”,体现毕业生对就业机会的识别能力,如:社会资源选择,利用能力、对国家就业政策了解程度、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力等等。“态”和“势”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是否赢得相关职位。大学毕业生正值青年时期,精力旺盛,基本功较为扎实,知识接受能力稳步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较强,在生命的长河中,其后续时间很长久。大学生经过多年学习,基本掌握了各种学习方法,获得了与人相处之道,在其个人成长空间中,亦能有张有弛[3]。综上,大学生就业生态位模型体现就业生态位的影响因素,如图1所示:

二、生态位视角下就业限制因子分析

图1 大学生就业生态位模型

1.就业生态位宽度分析。生态位宽度(niche breadth)指群落中所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是生态学中衡量物种竞争力强弱的一项指标。物种生态位宽度随着外界环境中可利用资源量的不同状况而改变。

高校就业生态位宽度是指毕业生对求职所处的环境的驾驭能力。通常来说,高校大学生生态位宽度越大,表示其对外界周围环境可利用资源程度越高,自身各种条件对环境适应度越高,相应地在求职竞争中获得胜利概率也越大。当下大学生就业表现出生态位宽度较窄,具体表现如下:一是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存在差异。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容易将自我社会价值估价过高,择业过程中出现盲目从众性和无序性,也容易产生求职挫折感,最终导致工作机会丧失[4]。大学生调整好自己的就业期望,脚踏实地,勿好高骛远,先就业后择业,认真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坚持不懈地努力,才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不要事情还未开始做就开始怀疑工作是否适合自己。二是综合素质与社会期望存在差距。我国人力资源一直很丰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在校期间,部分大学生过分强调自我实现,把个人兴趣、爱好放在首位,自学能力较弱,普遍存在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和与人沟通能力差的现象。进入社会后,部分毕业生动手能力不强,出现理论知识不扎实,社会实践经验不足,社会责任意识与创新精神不强等,上述原因都造成了大学生求职过程中表现出生态位宽度较窄的现象。

2.就业生态位重叠分析及模型。生态位重叠(niche overlap):指两个不同生物分享和竞争共同环境变量的现象,当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在两个生态位重叠时,物种之间必然有竞争排斥现象。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在求职过程中出现了趋同性,取向相同并一致,这种现象为就业生态位重叠。就业生态位重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区域性就业流向。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一线城市“北、上、广、深”依然是就业流入地,很多大学生不愿意去西部边远地区、三线城市、乡镇等地。这种现象就会造成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压力大于欠发达地区,竞争更为激烈。2015北京大学教授岳昌君研究,高校毕业生在东部地区就业比例为58.8%,在地级以上城市就业比例为84.5%。二是就业单位性质。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中公务员仍是首选,每年公务员招考吸引大量毕业生,由于政府机关和行政事业单位收入和就业稳定,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是择业首选[5]。其次毕业生都期待去国企、央企,也特别青睐外企。学生们不愿去小企业、乡镇企业和微型企业等。

3.可持续发展的就业生态链。就业生态链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的就业指导,就业心理辅导以及就业信息的及时更新发布,并根据学校专业特色、专业设置和学校外部的社会需求,及时采取相应行动而构建的“学校—学生—就业市场—企业(用人单位)”生态链。各构成要素紧密联系,互相补充,环环相扣,是一个动态的有机循环体。学校作为人才的培养与输出单位,应该清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和方向,不断地积极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通过各种调查,发现部分高校学生不知道未来和方向,不明专业方向。大学期间,很少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动手能力弱。如何明确学生的未来求职方向至关重要,学生应主动接触社会,了解国家经济形势与政策,有的放矢地拓宽自己的生态位宽度。生态链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大学毕业生岗位的胜任能力能满足用人单位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让大学生在高年级时参加企业实训,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了解并掌握技能性特征,使岗位胜任力增加,形成一条就业质量生态链。

三、高校就业生态位优化策略

1.生态位错位:差异化战略。在每年毕业生就业时,总体可利用资源是有限的,不同求职者都想扩大自己的就业生态位,必然导致激烈竞争。每个毕业生的生存力、发展力、竞争力是不同的。从自然辩证法角度分析,任何事情强弱关系都是动态变换的,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

2.生态位泛化:多元化战略。一般来说,在外界可利用资源较少的情况下,应适当增加生态位宽度,促进生态位泛化,这样才能更好适应环境。若高校毕业生多维生态位外部条件和资源可利用程度高,物种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的生态作用也相应变大[6]。高校应积极引导学生提高自身职业竞争力,扩大大学生生态位宽度(如图2所示)。一是基本道德素质。

图2 大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与生态位原理图

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成才成人的根本。求职过程中,大学生应保持健康的思想情操,清晰的自我认知,逐步适应社会,体现自我价值。二是科学文化素质。大学期间,大学生除了对课本理论、原理应有的详细了解,更要熟练地掌握专业内各种技能包括实践操作能力。三是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指提高毕业生主动学习能力,不断获取新知的能力。既包括自学能力也包括接收能力,并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四是创新能力。李克强总理指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我国现在努力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巨大转型。大学生在校期间要积极抓住各类学习机会如: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与各类创业大赛等,培养和训练创新意识,为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3.生态位合理配置:政府多维引导战略。国家历年来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给予充分重视和关注,不断努力调整经济结构,完善就业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空间进行政策性合理优化资源配置,把就业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建设轨道。一是经济资源倾向性设置,拓宽就业渠道。政府狠抓政策落实,淡化户籍、地域等因素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限制,建立人力资本投资补偿机制,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小微企业和西部边远困难地区。二是资源优化配置,完善大学生创业环境。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如创业培训、创业指导服务、提供创业担保贷款、减免各类税收、取消高校毕业生落户限制等。政府制定政策来引导、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更需要在具体工作载体中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氛围营造不断深化公共服务体系,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打造坚实的后盾[7]。

4.优化就业生态:高校就业指导战略。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基地,也是学生走入社会的最后一站,更应充分重视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变化的影响情况,以就业为导向转变办学指导思想,并运用以下方法:一是高校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扩大就业口径。高等学校在新一轮专业建设中,改变以往封闭式办学状况,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各类联系与合作,及时对学校资源整合优化,对相应学科和专业设置进行适应性调整和改革。各高校找准自身办学特色,积极调整就业率不高专业,开设新专业前进行充分调研,切忌盲目攀比数量,这样使高校能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无论在数量、质量上都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加强大学生就业生态位的培育。高校重视学生就业生态位的培育,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并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发挥好引导作用。

现今,高等教育已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培养与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一环节都涉及到社会系统提供的生态位变化空间以及大学生就业生态空间的定位、匹配与转换。因此,大学生要学会拓展自身生态位宽度,科学定位自己角色,选择适度的生态位重叠——求职竞争。在此基础上,大学生更需努力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就业能力[8]。这样才能形成高校毕业生的生态位结合社会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构建良性循环的生态就业系统。

[1]张建华.用生态位原理提升高职生就业能力初探[J].当代教育科学,2013,(17):49-50.

[2]彭文俊,王晓鸣.生态位概念和内涵的发展及其在生态学中的定位[J].应用生态学报,2016,27(01):327-334.

[3]钟小剑,李小燕.辅导员破解大学生职业规划冲突的方法:就业生态位视角[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3):3-5.

[4]王晓萍.生态位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心理错位与调适[J].中国成人教育,2016,(09):76-79.

[5]张凤杰,王喜春,那立艳,高明波.基于就业生态位理论的班导师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5,(25):60-61.

[6]任迎虹.从“生态位”的视角看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以成都师范学院为例[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5,31(06):6-10.

[7]朱耿平,刘国卿,卜文俊,高玉葆.生态位模型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J].生物多样性,2013,21(01):90-98.

[8]王冠群.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生态位思考[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04):82-83.

猜你喜欢
毕业生生态大学生
“生态养生”娱晚年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生态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