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志坚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3)
课堂不良行为是指学生因某些原因出现的可能阻碍教师、班级以及其他教育媒介有效发挥作用以及影响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行为。本文依据已有研究,将不良行为分为四类:一是课堂沉默行为,指学生个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思维、情感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和教学内容或教学要求不相关的心理状态及行为;二是到课不良行为,主要有迟到、早退、旷课;三是课堂反抗行为,主要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无声的反抗,对教师教学方法或者课程内容不感兴趣而选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另一种是实际行为的反抗,在课堂教学中做出相对于教师要求或者课堂规范不符的明显行为来抗议教学;四是亚文化群体默许违规行为,是指一小部分的有相同副文化认同感的学生群体所默许的、并不构成严重后果的违规行为,比如上课期间饮食、制造课桌“形象”等。
本研究的对象是课堂不良行为,调查对象是高校本科生。在研究高校本科生课堂不良行为的准备中,主要以问卷作为工具了解课堂不良行为的表现,调查对象为某高校本科学生。问卷编辑经过一次初测,以30人为实验对象,测得Cronbach'sAlpha系数为0.667,系数界于0.5到0.7之间,表明问卷信度尚可接受。随后,问卷在进一步修改后,最终使用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对象分布如表1。
在涉及该行为的四个题中,调查对象选择情况如附表1。
表1 调查对象分布情况
从上述1、5两个题可以看到,有79.7%的大学生在上课时容易犯困这个问题选择“一般”及以上,且平均得分为3.22;但是符合“直接在课堂睡觉”的学生只有19.8%,且平均值为2.63,这说明学生的课堂自制力相对比较强。
在访谈过程中发现造成课堂沉默行为的原因:首先,学生对自我要求比较低,上课前不预习,听不懂也不去问老师,求知欲比较缺乏;其次,课程与教学方面,教师仅仅局限于某些学生的回答情况,没有深入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对课程要求也没有明确的定位,导致要求不严,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从2、13两个题中,上课时对手机的心理依赖超过49.0%,但是课堂上的不当手机行为相对较少,对“上课很少玩手机”的回答平均分超过一般水平,说明学生上课时对于不当的手机行为有所克制。
在涉及该行为的五个问题中,调查对象回答情况如附表2。
从上述几个问题的回答情况来看,上课迟到、早退和缺课的情况较少,其中关于迟到的18题迟到现象仅有5%,关于早退的第9、15题中反映的早退现象均少于15%,关于缺课的第3、14题反映的缺课现象均少于5%,因此大致可认为所调查对象中到课不良行为发生率较低。
从问卷所得数据来看,不同年级、学科、性别也存在差异(如附表3)。
从T检验的结果看,男女性别差异比较显著,男同学均值要高于女同学,两者平均分都低于一般水平,说明男女学生在到课行为方面都比较遵守时间规定,女同学的到课行为更规范。
从方差分析的结果看,不同年级的到课不良行为差异比较显著。大一到大四年级得分依次上升,其中,大一和大四年级差异更大,大一年级得分比大四年级得分要低,说明大一年级的学生更遵守规定,准时到课(如附表4)。
这里推测原因可能会有两点:首先,大一年级刚刚进入大学,在各行为上更为谨慎;其次,大四年级可能由于升学、就业等因素而耽误上课;另外,就笔者自身经验来看,大一年级课程较多,且多是必修的基础课,因而课程要求应该会比较高,而大四年级多为选修或者论文指导课程,要求相对要低得多,故而两个年级的差异明显。
从方差分析的结果看,各学科在到课不良行为上的差异并不显著,并且得分均低于一般水平。但是,工科和医科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工科学生要比医科学生得分均值高0.3分以上,因此可认为工科学生在到课不良行为上比医科更加严重(如附表5)。
附表6是课堂观察中的到课记录。从观察记录表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上课教室内的到课行为还是相对积极的,但是某些公共课迟到现象比较严重,这可能是与学生公共课意识淡薄以及公共课要求比较宽松有关。比如说,D教室的微积分公修课,相对于C教室的军事理论课而言,不论是教学要求还是课程难度明显更大,这可能是到课现象迥然不同的重要因素。
课堂反抗行为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心理上的对课程和教学不感兴趣而采取的回避措施,另一种则是行为上的直接反抗。
附表7是涉及课堂反抗行为的6个问题的回答情况。
第4、10、16题侧重于心理回避,第8、17、19则侧重于行为反抗。从调查对象的得分来看,第4题超过41%的学生选择符合一般及以上水平的答案,并且平均数在一般水平以上。因此,可以认为学生课堂表现比较被动,不愿主动与教师沟通。
结合访谈来看,原因如下:首先是课程难度大小对此有一定影响,其次是师生融洽度、师生关系可能会影响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例如,学生回答错误时可能产生的心理负担、接受表扬时其他学生的反应等。第10题一般水平的占比最多,但是平均数却低于一般水平,这可能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评价相对偏向负面。第16题选择在课堂学有所获的学生超过64.9%,且均值为3.68,说明学生对自己的课堂学习效果持肯定态度。第8题“因为说话声音太大影响老师上课”是比较激烈的课堂反抗行为,而学生的得分远低于一般水平,在此问题上发生概率仅为1.5%,说明课堂氛围相对良好。第17和19题说明师生课堂参与情况。就得分情况看,两者行为都偏向于正面,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以及回答问题的学生相对较多,但是仍然要看到并非全部学生都有积极参与。
附表8是不同性别在此不良行为上的差异。从表中可以看出,男女学生在课堂反抗行为上差异比较显著,但是二者得分都低于一般水平。一方面,说明男生课堂反抗行为较女生更明显;另一方面,男女同学反抗行为都较少,说明课堂纪律良好。
另外,通过分析,在年级和学科上,本次调查的差异并不明显。
这里将通过访谈法进一步了解相关情况。受访的大部分学生中,对于课堂反抗行为有不同的看法。首先从动机来看,多数同学并没有课堂反抗教师的意愿,对课堂教学和教师工作还是很支持的态度;其次,前面提到的两种不同的反抗行为,受环境的强迫性因素影响比较大。例如,因为课程要求比较低或者课程难度大的因素,导致课堂学习动机的升降,并且访谈中学生谈到,学生群体对其课堂发言有影响,周围其他同学起哄迫使其课堂不再发言等。
附表9是涉及亚文化群体默许违规行为的问卷答题情况。
在这四个题中,上课没有吃过零食的同学低于85%,且平均得分仅为3.39,这说明“上课吃零食”这种亚文化群体默许的违规行为还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现象;“喜欢在桌子上写写画画”的同学相对来说较少,得分也远低于一般水平,“从不破坏课桌”的得分就明显高得多。就这两种行为来看,后者的行为更加恶劣,这与问卷结果也是一致的,但存在极少一部分同学依然会有“制造课桌文化”的不良行为。在“上课看考研、考证书籍”的问题上,得分虽然没有超过一般水平,但仍然要偏高一些。相比较而言,这种行为的学生更为亚文化群体认可,可能在学生心中,上课看其他书籍并且是考研、考证相关书籍仍然是在学习,不能算是不遵守纪律的行为。
附表10是不同年级、学科在亚文化群体默许违规行为上的差异。
从表中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默许违规行为上得分都低于一般水平,说明在年级这一维度上,该行为发生频率较少,但是差异比较显著。其中,大一与大四、大三与大四差异更加显著,且大四年级得分均高于大一和大三年级,这说明在此行为上大于四年级的课堂表现较差。
原因可能有三点:其一,大四年级课程较少且多为选修课程,因而课程及教学要求相对较低;其二,大四年级面临升学、就业等压力,课堂更容易产生异样行为;其三,大四年级相对于大一年级来说更能在课堂上游刃自如,没有大一学生那样谨慎,因而会忽略一些基本的课堂纪律。
从附表11中说明了在95%的置信区间内,亚文化群体默许违规行为在不同学科这一维度上差异并不显著,并且四个学科的得分均低于一般水平,说明这些学生表现良好。但是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四个学科平均得分比一般水平低得不多,结合问题回答的基本情况看,仍有一些同学经常产生这种行为;第二,文科、理科与医科得分差异显著,且均高于医科,这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课程难度问题,二是课程知识的新颖性与趣味性。
1.学生因素:大学生的两对发展中的“矛盾”
一是生理上成熟与心理趋向于成熟的矛盾。大学生正处于成年早期,生理发展已经成熟,他们具备了成年的体格特征和生理条件,正在独立进入社会角色之中。但另一方面,其心理依然不够成熟,情绪与理智、依赖与独立、现实与理想等并存,课堂上的这种矛盾比较突出。二是观念上独立和行动上依赖的矛盾。刚刚进入成年早期的大学生,已基本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具有了一定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为自我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遇到困难需要解决时,希望自己能够得到自由的许可,希望自己的想法和行为能够创新,并以此获得他人的认可。但其行为往往并不能带来预期的效果,或者需要依赖师长与同辈的帮助,他们开始审视或者怀疑师长的要求,也不再“盲从”教师和家长,并且产生自己的“看法”。在教育的过程中,师长提出问题时如果与学生需求或其兴趣点脱节,学生就会产生排斥甚至对抗的行为,这也是许多学生上课犯困走神甚至缺课逃课的原因之一。
2.教师的因素
目前,在我国大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流,所以,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决定课堂教学效果。在研究中发现,以下四点对课堂行为有重要影响。首先是教师的魅力,例如教师性别、形象、权威及授课风格会影响学生课堂关注度。其次是课程要求和教学方式。大学课程主要有三类:公共课、必修课、选修课。从访谈中了解到,必修课上,无论是哪种不良行为,频率都明显减少,但选修课不良行为最多。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会影响上课状态,例如教师对多媒体的应用、讲课方式的幽默性、课程资源的处理等。有学者研究过幽默诙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借题发挥”“以退为进”“巧用广告语和网络流行词汇”、“巧用影射”的策略来纠正课堂不良行为,这也表明幽默是教师讲课的优势。第三,师生互动、师生交往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一个因素。师生关系是教育研究的永恒话题,良好合作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学生课堂参与和教师教学投入。
3.环境的因素
首先,课堂气氛是师生共同作用的心理环境的综合,是进行成功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紧张或者沉默的课堂气氛会让学生对自己的发言过于谨慎甚至会影响其发言的积极性,同时也会影响到教师讲课的激情。经过观察,活跃的课堂会让教师和学生更加投入。有学者认为,课堂气氛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往往保持稳定的状态,因而在课堂教学中的影响也会持续,特别是对课堂沉默行为和默许违规行为影响更为明显。其次,制度环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制度的制定,《大学普通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就有对纪律与考勤有详细的规定,但是其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多为书面检查;其二是制度的实施和执行,大部分学校对这些规定的执行大多直接由授课教师或者学生干部执行,比如查勤、维持纪律等。但是实际教学中,教师或者学生干部对于缺课、违纪等大多不了了之,种种课堂不良行为由此滋生蔓延。
1.高校应加强教育干预,促使学生自我调整
课堂不良行为很多属于学生内隐的心理因素诱发,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改正课堂不良行为,首先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端正其学习动机。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巨大变革、生活环境的迥异让很多大学生应接不暇,学校学习和生活上的挫折也会导致学生心理障碍发生,让学生产生严重焦虑或放弃学习。
因此,高校需要对学生进行专项与课堂学习有关的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应当让心理辅导进入课堂、进入院系,设置专门的课程为学生服务,不仅仅是等待学生上门咨询,更要主动出击,关注学生课堂和课下行为,通过专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访谈,关注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困扰,针对性地为其提供帮助性的解决方案,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2.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信息时代的知识更新周期日益骤减,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师应当从虚拟网络和真实社会中不断获取新的内容充实课堂,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合理配置课程内容,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趣味性以及新颖性,增强课堂活力,吸引学生参与学习。同时,教师课堂教学应不断运用新的课堂理念。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应该结合专业特点、使用可操作的实践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此外,教师在给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学生端正自身行为与规范。
3.加强课堂纪律管理,防范课堂不良行为
首先,高校完善各项教学制度。课堂纪律首先要依赖于相关制度规范的约束。学校应不断完善听课制度,督促教师注意课堂纪律的控制;不断完善评价奖励制度,督促学生遵守课堂纪律;不断完善课程检查制度,设置期中、期末和不定期检查等学业质量评估体系,加强学生的学业意识;不断完善师生互评制度,将相关措施落到实处,促进师生交流。其次,开展良好学风建设,营造良好学习环境。校园文化是学风建设的重要载体,包括校园硬件设施、文娱活动等,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或者学生团体应该要注意到学风道德建设以及知识竞赛之类的与课堂息息相关的学生活动。另外,在学风建设过程中,应当积极宣传课堂标兵、学习之星等,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向先进个人看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1]刘芳芳.近十年课堂管理行为研究综述[J].黑河学院学报,2017(12):82-83.
[2]何心舒.高职学生英语课堂非合作学习行为初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47-51.
[3]季诚钧.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文化成因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30(11):36-40.
附表1 关于课堂沉默行为的四个问题答案基本情况
附表2 关于到课不良行为的五个问题答案基本情况
附表3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到课不良行为上的得分T检验
附表4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到课不良行为上的方差检验及多重比较表
附表5 不同学科的大学生在到课不良行为上的方差检验多重比较表
附表6 课堂听课情况记录表
附表7 关于课堂反抗行为的六个问题答案基本情况
附表8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课堂反抗行为上的得分T检验
附表9 关于亚文化群体默许违规行为的四个问题答案基本情况
附表10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亚文化群体默许违规行为上的方差检验及多重比较表
表11 不同学科的大学生亚文化群体默许违规行为方差检验及多重比较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