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污染燃烧室点火熄火特性试验研究

2018-06-15 02:19孙丽艳沈阳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沈阳0034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燃机产品制造部沈阳005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旋流器旋流燃烧室

徐 丽,孙丽艳(.沈阳理工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沈阳 0034;.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燃机产品制造部,沈阳 005))

燃气轮机的发展正朝着高温、高效、低污染的方向发展。在日益严格的排放标准要求下,燃气轮机燃烧室设计重心正在转向全工况下如何降低氮化物(NOx)、一氧化碳(CO)和未燃碳氢化合物(UHC)等燃烧产物[1-4]。其中氮氧化物是污染控制的主要产物,根据泽尔多维奇理论,燃烧温度超过1900K,热力型NOx 生成将急剧增加。据此原理,燃烧室设计思路集中在保证充分、稳定燃烧的基础上如何降低燃烧区温度。自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GE、P&W等公司发展了分级燃烧室、贫油预混预蒸发燃烧室及变几何燃烧室等[5],英国的RR公司和德国宝马公司也发展了相应的贫燃燃烧室[6]。到80 年代初,P&W公司又发展了富油燃烧/淬熄/贫油燃烧室[7]。90年代双环预混旋流(Twins Annular Premixing Swirler,TAPS)燃烧室在GE 公司得到应用。目前在CFM56-7、GE90和GEnx发动机上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NOx、碳烟、UHC和CO 的排放只有CAEP标准的45%、10%、5%和30%,是一种前景广阔的低污染燃烧技术[8-12]。三旋流贫预混设计通过燃烧室头部3个旋流器既实现了高燃油雾化质量,又实现油气的均匀混合,配合合理供气可以实现主燃区预混、贫油燃烧,进而降低燃烧区温度,达到控制NOx含量的目的。在此领域,中国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都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进行了相关的试验研究,初步证明了三旋流燃烧室在控制污染排放方面的优势[13-16]。

而贫油预混燃烧的缺点在于点火较困难,点火油气比高,贫油熄火油气比大,稳定工作区间窄。因此,贫油预混燃烧室的设计关键点也在于头部,即头部进气量设计、旋流角设计及燃油供给方式设计[17-18]。

本文以三旋流预混燃烧室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各级旋流器旋流角组合对燃烧室点火、熄火特性的影响,优选性能良好的旋流角组合,为三旋流燃烧室设计提供参考(试验中以0号柴油为燃料)。

1 试验系统及试验件

1.1 试验系统

本文试验系统简图如图1所示。

试验系统包括供气系统、供油系统、加温系统、点火系统及测试系统。供气系统由两台螺杆压缩机及300立方、1MPa压力容器组成,可提供稳定供气,经电加温器加热到最高850K供入燃烧室入口。供油系统由变频控制叶片泵,经燃油喷嘴供入燃烧室;点火系统采用航空发动机专用高能点火器DHZ22,点火能量2~3J。测试系统包括:供油量采用涡轮流量计,误差≯0.5%,供气量采用孔板流量计,误差≯1%,燃烧室进口温度k型单点热电偶,出口温度采用双铂铑3点热电偶耙,误差≯1%。

图1 燃烧试验系统

1.2 试验件

本文所研究的燃烧室区别于常规形式的大孔进气燃烧掺混,小孔气膜冷却的结构。采用头部三旋流结构,不设大孔,燃烧及掺混用气均由头部进入,火焰筒筒身布满直径0.8 mm斜向发散冷却槽,相比于传统环带气膜孔冷却,可减少40%冷却气量,很好缓解了高温升燃烧室中冷却用气量与燃烧用气量之间的矛盾。头部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

三旋流结构具体为:内旋流器为轴向旋流器,3个叶片与中心喷嘴(值班路)加工为一体;中旋流器为文氏管内轴向旋流器,与内旋流器同向;外旋流器为径向旋流器。其中内、中旋流器主要针对值班级点火及小工况。值班级由直射喷嘴、两级轴向旋流器、文氏管、套筒组成。值班级喷嘴为头部锥面上周向均布的3个直径为Φ=0.4 mm的喷孔组成,且与锥面成90°角,喷出的燃油在文氏管表面形成油膜,在内旋流器和中旋流器剪切作用下实现良好的燃油雾化,在中旋流器出口形成扩散燃烧,保证了稳定点火源;外旋流器针对大工况状态,由24个叶片组成的径向旋流器,燃油喷嘴为径向喷射的直射喷嘴。三旋流及火焰筒结构见图3所示。

图2 头部结构示意图

图3 试验件

本文研究了8种不同角度旋流器组合,内旋流器30°、35°,中旋流器35°、45°,外旋流器45°、55°,副油路喷嘴喷射角度90°。其中,内中旋流器同向,顺进气方向顺时针,外旋流器顺进气方向逆时针,具体组合见表1所示。

表1 旋流器组合

2 试验及结果分析

2.1 点火试验

燃烧室的点火过程取决于点火器的火花能量、火花时间长短、紊流度、压力、火花附近区域的空气流速及空气和燃油蒸汽的混合比[19]。其中火花附近的空气和燃料蒸汽的混合比非常重要。如果这个混合比超过或达不到着火范围,即便很大的点火能量也无法成功点火。

试验状态为空气总温为300K,空气总压为0.11 MPa下不同进口空气量,燃料为0号柴油,试验状态见表2所示。

表2 点火试验状态

试验过程要求:

(1)燃烧室出口安装涡轮喷嘴环模拟件,以保证真实工作状态;

(2)每次点火前都应冷吹试验系统,不低于30s,以保证燃烧室处于冷启动状态。

(3)采用先供油后点火试验程序,通过逐步减少油量得到贫油点火边界。

(4)点火时间为5 s,点燃后火焰稳定时间20s 以上。着火判别标准为燃烧室温升超过80℃,同时借助燃烧室观察窗,试验结果见图4。

图4 点火油气比

试验结果表明:在内、中旋流角同为35°时,外旋流角无论45°、55°均无法点火,说明内、中旋流角35°时无法达到适合的点火油气混合比。内中旋流器同为35°,此时内中旋流数接近,两股气流剪切掺混性较弱,燃油雾化质量变差,进而影响到点火油气比。同时可以看出内中旋流器对点火起关键作用,外旋流角不决定点火是否成功,但会影响点火性能,匹配不合适将极大减小点火极限。

由图4可以看出,各种成功点火旋流角度组合下,贫油点火油气比处于0.052 36~0.089 59之间。随进口空气量的增加点火油气比迅速减小,至空气量0.102 5 kg/s后略有提升。主要是由于气量的增加,利于燃油雾化掺混,降低点火能,进而有利于点火燃烧。对应常规非预混燃烧室贫油点火油气比可以达到0.035甚至更低,说明预混燃烧点火极限较窄,不易点火。

各工况下点火性能最好的组合为4号组合,即内中外旋流角依次增加10°。

针对点火性能最好的4号组合,进行了不同进气温度下点火特性试验,试验结果见图5所示。

由图5可以看出,随进口温度的增加,各工况下点火油气比均有降低趋势。一是因为加温降低了着火所需能量,二是由于加温降低了燃油粘度,提高了雾化质量,利于点火。因此常温得到的点火边界是偏保守的。

图5 不同温度下点火性能

2.2 熄火试验

熄火试验是考查燃烧室的工作稳定性重要指标。通常是在燃烧室进口压力一定,温度一定下改变空气量或供油量进行熄火试验,从而得到进口速度与油气比之间的熄火边界。熄火边界通常包括贫富、油熄火边界,即保持燃烧室进口压力一定,改变油气比,直至熄火。由于富油试验有安全性和烧坏火焰筒问题,而且贫油熄火边界比富油更重要,因而常常着重做贫油熄火试验[20]。

本文采用进口总压不变,改变进气流量,逐步减油直至熄火的方法获得贫油熄火边界。试验中进气温度由电加温器加热至512K(设计工况燃烧室进口温度),空气总压为0.252 MPa,贫油熄火边界试验工况见表3所示。不同旋流组合下各状态熄火油气比见图6所示。

表3 贫油熄火试验状态

由图6可以看出,在总压一定的情况下,熄火油气比随空气流量增加而减小并逐渐趋缓。分析原因:随着空气流量的增加气动力增强,燃油雾化粒度减小,利于保持燃烧,熄火油气比减小;进气量增加到一定程度,燃油雾化粒度趋于稳定,此时熄火油气比也趋于稳定,其中空气流量0.25 kg/s对应设计状态。各旋流组合中,4号旋流组合具有较好的熄火性能,即贫油熄火极限最低,熄火油气比0.006 7~0.004 78,而6号、2号组合相对较差,达到了0.007 99~0.005 19。说明火焰筒三旋流结构中,内中外旋流器应保持较大的旋流角差值,相同旋流角不利于降低熄火油气比。常规非预混燃烧室熄火油气比可以达到0.005以内,反映预混燃烧贫油熄火极限较高。对比图4可以发现,点火极限与熄火极限有一定相关性,即点火油气比较低的组合熄火油气比也较低,这对设计选用有利。

图6 熄火油气比

3 结论

本文应用燃烧试验台对8种旋流组合的三旋流预混低污染燃烧室进行了点火熄火试验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三旋流贫预混燃烧室贫油点火油气比最低为0.052 36,高于非预混燃烧室的0.035标准。熄火油气比最低为0.004 78,大部分高于非预混燃烧室0.005的标准;

(2)三旋流中,内旋流、中旋流角度组合决定了点火成功与否,而外旋流对点火、熄火极限有影响;

(3)三旋流中,采用内、中、外旋流角依次增加10度的组合方式有较好的点火、熄火性能。本文中内中外旋流角依次为35°、45°、55°,各工况下均具有最低的点火、熄火油气比。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ZOU BOWEN,XU QUANHONG,CAO WENYU,et al.Lean blowout mechanism of coupled recirculation zone in concentric staged combustor[J].Journal of Aerospace Power,2013,28(8):1759-1763.

[2] MICHAEL J FOUST,DOUG THOMSEN.Development of the GE aviation low emission TAPS combustor for next generation aircraft engines[R].AIAA 2012-0936.

[3] LAZIK W,DOERR T,BAKE S,et al.Development of lean-burn low-NOx combustion technology at rolls-royce deutschland[R].ASME-2008-GT-51115.

[4] 张宝诚.航空发动机试验和测试技术[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5.

[5] V.KHANNA.Near-zero NOx gas turbine combustion,Solar turbine Inc,Proceedings of the 2nd Distributed Energy PeerReview,Washington D.C.,USA,Dec.2-4,2003

[6] 赵坚行.民用发动机污染排放及低污染燃烧技术发展趋势[J].航空动力学报,2008,23(6):986-996.

[7] 刘静,肇俊武.国外民用航空发动机低污染燃烧室的发展[J].航空发动机,2012,38(4):11-16.

[8] LEW L H,CARL D R,DEZVBAY E A.Low NOx heavy fuel combustor concept program phase I:combustion technology generation[R].NASA-CR-165482,1981.

[9] 付镇柏,林宇震,傅奇慧,等.不同台阶高度对中心分级燃烧室点火熄火性能的影响[J].航空动力学报,2014,29(5):1062-1070.

[10]付镇柏,林宇震,张弛,等.中心分级燃烧室进场工况燃油分级方式试验研究[J].推进技术,2014,1(1):77-86.

[11]程明,尚守堂,刘殿春,等.燃油分级比例对TAPS燃烧室性能的影响[J].航空发动机,2012,38(4):6-10.

[12]EGGLES R L G,BROWN C T.Comparison of numericl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a premixed DLE gas turbine combustor[C]//ASME Paper,2001-GT-65,2001.

[13]付镇柏,林宇震,傅奇慧,等.不同台阶高度对中心分级燃烧室点火熄火性能的影响[J].航空动力学报,2014,29(5):1062-1070.

[14]金如山.航空燃气轮机燃烧室[M].北京:宇航出版社,1988.

[15]DINESH K K J R,JENKINS K W,SAVILL A M,et al.Swirl effects on external intermittency in turbulent je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 Fluid Flow,2012,33(1):193-206.

[16]N.D.JOSHI,M.J.EPSTEIN,S.DURLAK,et al.Development of a fuel-air premixer for aero-derivative dry low emission combustors[C]//ASME 1994 Intermational Gas Turbine and Aeroengine Congress and Exposition,1994.

[17]黄行良,朱志劼,叶文.燃气轮机燃烧室预混结构性能的数值研究[J].动力工程学报,2016,36(9):697-703

[18]许全宏,林宇震,刘高恩,等.航空发动机高温升燃烧室贫油熄火及冒烟性能研究[J].航空动力学报,2005,20(4):636-640

[19]TONGXUN YI,EPHRAIM GUTMARK.Lean blowout features and control in a swirl-stabilized,partially premixed gas turbine combustor[R].44th AIAA Aerospace Sciences Meeting and Exhibit,2006,10.2514/6.2006-959

[20]HUKAM MONGIA.Engineering aspects of complex gas turbine combustion mixers part III:30 OPR[R].9th Annual International Energy Conversion Engineering Conference,2011.

猜你喜欢
旋流器旋流燃烧室
重介质旋流器选煤技术在我国的创新发展与应用
煤泥重介质旋流器在动力煤选煤厂粗煤泥分选中的应用
S弯进气道出口旋流对轴流压气机性能的影响
双级径向旋流器对燃烧性能的影响
烧嘴旋流器优化设计计算
一种热电偶在燃烧室出口温度场的测量应用
上旋流厌氧反应器在造纸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一级旋流偏置对双旋流杯下游流场的影响
轴向压及径向旋流风幕的形成与隔尘仿真
二次燃料喷射对燃气轮机中低热值燃烧室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