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螺旋”理论创业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探析

2018-06-14 01:35徐盛栋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螺旋协同政府

徐盛栋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 315100)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十八大以来,创新创业备受人们瞩目。然而,创业型人才从来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高校、政府和社会等的协同。高校作为创业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如何实现与政府和企业的协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三螺旋”理论、创业型人才概念界定

“三螺旋”起源于远古时期的米索布达米亚人发明的一种能将水从低处引向高处的引水装置,呈三螺旋状,是农业水利系统的创新。“三螺旋”概念最早出现在生物学领域,“三螺旋”理论则是在此基础上,由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系亨利·埃茨科维兹教授和阿姆斯特丹科技发展学院的罗伊特·雷德斯多夫教授提出了有关企业、大学和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互动关系理论。

创业首先是一种创新活动,是一种具有开拓精神的劳动方式;创业是创业者转换或是整合已有资源,从而创造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基于此,创业人才即是从事创业实践的专门人才。创业型人才与创业人才一字之差,彼此之间有内在联系,但含义迥然。创业型人才是潜在的创业人才,创业型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善于抓住创业机会,并能积极投入到创业实践中创造价值的人。

2 当前创业型人才培养存在隐忧

2.1 政府政策制定不接地气

一方面各级政府在宣传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创业相关方面的文件精神上,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大众创业、万众创业”蔚然成风。一方面则是“贱商”、“抑商”传统观念的根生蒂固,人们对市场经济认识片面,对经商的风险畏首畏尾,而一味追求社会保障稳定的“铁饭碗”。政府部门出台“一篮子”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实属不少,但创业创新政策不够接地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政策制定过程中,往往是自上而下,没有经过调查研究而制定出来的政策成了“摆设”。其次,政策具体实施过程中,条件限制较多。

2.2 高校创业教育浮于表面

调查过程中发现,开展创业的大学生对高校创业指导的需求较强,然而,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相对滞后。究其原因,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缺乏与政府、企业的协同。创业教育内容方面:创业教育方式千篇一律,缺乏分专业分类指导;创业教育内容理论化,缺乏行业企业指导参与创业课程内容编写等;创业教育师资薄弱,创业导师专业化程度不强,往往缺乏一线经验丰富的“创业导师”。创业文化建设方面:高校在建设创业型校园文化过程中,物质文化建设单一化,缺乏创新创业的元素;制度文化建设文本化,政策制订缺乏贯彻落实;精神文化方面淡漠化,创业精神、企业家精神培育不足。创业实践方面:高校在学生创业实践方面,应充分利用好创业大赛和创业园等平台,发挥三方的协同作用。

2.3 企业参与程度不高

市场经济时代,企业往往只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忽视了校企合作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及对企业创新创业发展的促进意义。企业在参与创业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理念落后、职责缺位等现象。一方面,企业单纯地把创业型人才培养理解为是一种“单向付出”的义务行为,对于创业型人才反哺企业视而不见,对于政府、高校在创业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给予的政策、资源等支持预计不足。综观国内,对于企业参与创业型人才培养,政府鲜有在法律法规等层面做强制性规定,“刚性不足”,“柔性有余”。

3 “三螺旋”理论在创业型人才协同培养过程中的应用

3.1 创业型人才协同培养中的“三螺旋”模型

培养创业型人才,不是高校或是政府亦或是企业能够独立完成的,而且需要多方组织的协同。随着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为政府、学校和企业协同培养创业型人才奠定了基础,“三螺旋”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创业型人才协同培养的“三螺旋”模型

3.2 “三螺旋”协同框架下政府、企业、高校的职能定位

政府在“三螺旋理论”中应履行好政策引领、资源整合、监督管理的职责,引导校企合作培养创业型人才,为之保驾护航。一是在政策制订过程中,要充分兼顾各方利益,形成多赢局面,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为创业型人才培养提供政策保障。二是要公平、有效地利用好政府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权,整合社会、学校及企业等各方资源,为创业型人才培养提供资源保障。三是要施行对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监督管理,避免高校执行过程中的消极应付,确保企业在参与过程中的责任担当和行为规范。

企业在“三螺旋理论”中应履行好需求反馈、技术指导、平台搭建的职责,积极参与创业型人才培养,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一是要响应国家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号召,根据经济社会对创业型人才的需求以及行业产业的发展现状,为政府建言献策,为高校提供需求反馈。二是发挥行业产业的优势,主动融入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遴选一批在一线具备丰富创业经验的创业指导师,为创业型人才培养提供技术指导。三是通过共建创业园、创业工坊等创业人才培养基地,把基地“搬进”企业,为创业型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平台。

高校在“三螺旋理论”中应履行好人才培养、智力支持、服务社会的职责,作为创业型人才培养的主战场,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一是要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对于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政策要求,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围绕行业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培养人才。二是发挥高校的智力优势,为企业开展创业创新、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等提供理论指导,为企业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三是组建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师资团队,为企业提供创新创业培训服务,向社会输送一批“想创新创业、能创新创业”的优秀人才。

4 基于“三螺旋理论”高校创业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

4.1 协同培养创业型人才,政府要实现两个“接地气”

“大众创业、万众创业”蔚然成风现象的背后是“贱商”、“抑商”传统观念的根生蒂固,各级政府在宣传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创业相关方面的文件精神上“接地气”。各级政府要在努力营造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同时,营造有利于人们创业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舆论环境,鼓励人们勇于开拓创新,在全社会厚植创业创新文化;要重视对创业创新的扶持,发动全社会关注创业创新的同时,以实际行动关心和支持创业;要在引导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同时,纠正对创业的传统偏见,鼓励企业增加校企合作投入,让创业之花竞相绽放。

各项创业政策遍地开花现象的背后是政策的“隔靴搔痒”,未能“对症下药”满足实际需求。首先,政府和高校,特别是政府各职能部门,要照顾企业追逐利益的天性。政府部门要鼓励企业参与创业型人才的联合培养,并对积极实践的企业给予政策倾斜;在继续加大对高校和企业科研经费的支持的基础上,加强科研业绩和产出的监管,提升科研经费使用的有效性。其次,政府部门在制定面向大学生的相关创业政策过程中,要照顾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完善大学生创业的社会保障机制,解决大学生对于创业风险的后顾之忧。政府要落实大学生创业的减免税收政策,特别是要在“降低门槛,简化手续”上做文章,这无疑是促进大学生创业的一剂良药。

4.2 协同培养创业型人才,高校要把握好创业教育的三个环节

高校是创业教育的主战场,要在协同政府、企业等资源和力量的基础上,按照“知、情、行”的教育规律优化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是创业知识的教育。针对当前高校创业教育普遍存在推及面广但深度不够,创业教育有效性差的现象。第一,高校要逐步实现创业教育的专业化转型,集结专业群联合教学,提升大学生创业的综合素养。第二,高校充分发挥企业的协同作用,依托行业企业指导教学,深化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第三,高校要拆掉阻隔在学校与政府、企业之间无形的墙,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把校园里有一定理论素养的教师到政府创业相关政策制订及创业服务等一线锻炼,到企业创新创业一线实践。与此同时,把政府职能部门相关人员、企业家、专家等请到校园,组建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创业导师”队伍,协同培养创业型人才。

其次是创业情操的陶冶。文化育人,润物细无声。高校要从物质、制度和精神等三个层面入手,充分发挥企业、政府的协同作用,培植创业文化。第一,高校要根据自身定位,做好顶层设计,将创业元素物化到校园的各个角落,如设立创业吧,开辟优秀企业家展廊,创业精神上墙等。各二级分院则可以根据自身特色合理规划,创新物化形式,突出创业文化的亮点。第二,高校可以联合企业,设立如创业学院等的职能机构,明晰职责与权利;可以依据政府的相关创业政策,制订合理规范的配套制度,建立起一套能够激发创业活力的长效机制。第三,高校可以把创业精神融入学校的校训校歌、办学理念等,渗透到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培育勇于创业的精神文化。

最后是创业行为的养成。借助创业大赛和创业园等创业平台,高校要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在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过程中的协同作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创业行为。针对创业大赛开放性不强,与行业企业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首先,高校可以采取由政府或是行业企业牵头举办创业大赛,拆掉原来封闭式竞赛的围墙,鼓励大学生跨高校组建创业团队。一方面,地区政府或是行业企业举办创业大赛,集结各个高校及企业参与其中,有利于提升创业大赛的知名度,增强其影响力;另一方面,跨高校乃至高校与企业联合组建创业团队,团队成员的异质化和多样性有利于成员间创业技能互补及创业资源的共享,进而打造出优质创业团队,提高创业成功率。其次,高校可以通过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从而使脱颖而出的优秀创业项目进入到真枪实弹的实施阶段。一方面,行业企业通过为大赛提供高额奖励资金,作为创业项目的启动资金;另一方面,通过邀请风险投资家们参与其中,综合评估优秀创业项目的可行性,为提供融资并付诸行动。

4.3 协同培养创业型人才,企业要明确两个定位

除了盈利,企业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即承担社会责任。因此,企业在协同政府、高校培养创业型人才过程中,在实现企业盈利的同时,要兼顾社会责任。

在开展企业、政府、高校协同培养创业型人才过程中,企业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这一天性不能被忽视,否则协同将不可持续。那么,企业如何获利?首先是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企业在构建政校企协同培养创业型人才模式过程中,合理获取政府的政策性支持,特别是政府给予企业的优惠政策,从而提升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其次是利用高校的资源共享。高校的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可以弥补企业在这一方面投入的匮乏,充分利用高校资源,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最后是主动参与创业项目培育。企业可以投入部分资金,选取优秀员工,参与优秀创业项目的培育。在提供创业指导的同时,企业将从成功的创业项目中,获取可观的回报。

企业作为社会中重要的组织形式,还应承担起社会责任。首先,企业应在政府宏观调控的组织框架下,做地方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其次,企业可以从设备、场地等硬件方面和人员、技术等软件方面,助力地方教育事业,做地方高校发展的“助推器”。企业可以将工厂办进学校,把企业中的涉及产品技术创新的研究所作为学生创业的实践基地;或是将学校引入工厂,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践创业。与此同时,企业不应仅仅是用人单位,更应该为人才培养担负起社会责任。企业要根据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与高校一同建立起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1]倪斯铌.高职院校建设创业型校园文化的内涵与途径[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29(03):66-70.

[2]吴婷.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路径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

[3]潘意志.大学生创业大赛的发展及其质量提升策略[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3,12(01):45-48.

猜你喜欢
螺旋协同政府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旋风“螺旋丸”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奇妙的螺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