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军 黄志洁
摘 要: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的传承和内涵是中国文化显著的精神内核。随着时代变革历史进程的加快,中国进入到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遇到了新的问题和冲击。而中国文化强大的传承性正是帮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拓宽教育领域,解决新问题,探索新出路的有力武器。利用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文明史寻找契合当代大学生特质的优秀传统文化,站在这样的视域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分析与反思,从而寻找合适的教育方法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校;思政教育;途径
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是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基础和重点,国家各级领导也将此作为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中之重。目前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体进行平稳,但还存在着些许不足,比如教育手段和教学内容形式单一,差异化教育不明显。同时西方文化冲击着青年人的思想和头脑,对外来文化辨别能力不强等,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影响中国几千年的精神内核具备极高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况且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炎黄子孙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修身,古人在道德的约束下能够实现自律。同时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中都强调了对文化的保护和弘扬,特别是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大学生是促进中国发展的生力军,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大学生除了要学好专业知识和文化课以外,更要注重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最有效、最合理的渠道。而从目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影响因素。
1.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手段陈旧。
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关于思政内容体系的建立一直是高校专家们分析和探讨的重点,但突破性不强。在教育内容的选取上传统性的理念涉猎的过多,没有做到切实的与时俱进。而在教育手段的选择方面则是一直普遍沿用传统的单方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导致课堂缺乏氛围和愉快感。
2.互联网影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当今高校校园是九零后的天下,他们是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互联网为我们了解各种各样的咨询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涌现出大量的未经过筛选的不良信息、负面信息,导致大学生缺乏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自信心。在网络的大潮中他们追寻的只有快乐、享受,成为了精神的奴隶。
那些外来的,表面上看起来轻松、愉悦的方式和文化表象似乎很受青少年欢迎,在这样的情境下导致中文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丢失,处于一种非常被动的位置。这些不健康的、低级的、负面的文化内容疯狂的渗透到中国大学生群体中,极大的影響了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权威性。所以如何应对外来文化对中文传统文化的冲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3.多元文化的价值观冲击着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近几年,多元的文化来势汹汹,全球化的概念不断地改造着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当然在中国青少年当中也产生了地震式的影响。比如人与人交往的方式、娱乐方式、消费观念等等。回归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当然在思想上不会闭关锁国,在吸收外来文化精髓的同时更要懂得保护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这单凭学校一方面的努力显然不够,需要全社会以及家庭都要在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对当代大学生加以引导,才能帮助他们获得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可行性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整个民族得以休养生息的精神家园。通过父父子子的传承形成了民族特有的习惯,是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都不得侵犯和丢弃的神圣瑰宝。[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于中华沃土,先秦诸子百家等各家先贤提出的方法或哲理都对当前我国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指导作用,只要我们合理利用,定会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把利器。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修身观与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契合。
过硬的自身素质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基本任务,而培养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的当代大学生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结合这两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借助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两者有很强的契合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学》中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三纲领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简称“三纲八目”,其中将“修身”作为重中之重。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目的便是自律和反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的重要任务也是帮助学生在自省的环境下提高其人格建设和自身素质建设。如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先贤的修身理念适用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
古代先贤时刻提醒自己进行反省,审视自己是否足够真诚、是否足够谦逊、是否足够宽容等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强调的修身能很好的弥足当代教育的不足,帮助大学生从自觉意识、从言谈举止、从人格建设等方面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从而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独立任何和良好品德。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观与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契合。
目前高校教育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高校正在培养这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此话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当前社会和高校都普遍存在着重学术轻德育的现象,高校成了知识教育的加工厂。所以当代大学生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文化水平高,但自私自利,缺乏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以及基本的文明礼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道德观对当代大学生优秀道德观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唯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的高要求。道德素质的高下直接影响着学生基本素养的形成,对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对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都具有强大的指引作用。
目前,大学生道德缺失的现象非常严重,从清华投毒按到马加爵再到复旦投毒案,一件件惨痛的教训就是活生生的事实,他们无一例外都发生于高校,参与者都是高校大学生。于是习主席将“八字真经”引申为“十六字诀”,强调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如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先贤的道德理念适用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
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观与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契合。
“格物致知”、“三人行,必有我师”、“望闻问切”等名言警句,地动仪、造纸术、指南针、《伤寒杂病论》等诸多发明创造和各种著作无不彰显着中国古代先人的智慧和行为准则以及中国古人一贯的注重实践的行为习惯。比如先贤荀子按照“闻之——见之——知之一一行之”的认识过程,把认识的目的归之于“行”。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的实践观既伴随着诚信、尚礼、重义等文化特质又兼具实用性,彰显其独特之处。[2]
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是“实事求是”,日常我们常说的“绝知此事要躬行”也强调了身体力行的价值取向,这些便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实践的外在表象。
当代大学生是先进文化的代名词,对专业的追求讲求格物、致知。如此说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探究真理的科研能力。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围绕大学生展开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道德水平、政治敏感性以及思想觉悟水平等。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观和当代大学生教育的实践背景相结合,有利于人才培养的需求。从数据中显示可以得知,目前中国科技研究型人才与经营应用型人才的比例约为2:8,中国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的未来,代表中国未来的走向和发展势头,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去指引他们用实践的理念去服务社会,在实践中历练,在实践中明确自身发展方向,更好的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途径与手段
中国优秀文化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起着重要作用,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不断发展的新中国,面临着很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同样也存在着许多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值得肯定和创新的方面。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努力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学科建设中彼此渗透,再利用现代的教学设施和理念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1.设置科学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里面提到,“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这样便把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提高到国家的水平,不仅说明开设此门课程的重要性,也说明在高校课程建设体系应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建设,更有利于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结合。2016年,习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3]习主席的这番讲话充分说明了在高校课程建设中,课堂是主体,而哲学以及社会学科的课程体系建立对完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起着巨大作用。所以高校不仅要开设学生喜欢的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还要在课程中融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注重授课教师自我修养以及传播知识的能力。
2.开辟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网络平台。
当今是互联网的时代,高校中的90后们几乎都是伴随着中国互联网成长的。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有着无比优越的优势。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也要积极引入互联网元素,通过大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积广泛有效的传播。而互联网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必须品,它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愈发显得重要。要让大学生在畅游网络的同时享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以,高校首先要净化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安全的网络平台。其次,要运用多种方式呈现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资源。比如视频、脱口秀、音乐、剧目等。最后也可以利用微信、朋友圈、微博等互动的形式,通过文字、成果展示等方式打造学生喜爱的网络平台。
3.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第二课堂。
实践,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重要展现形式,所以要积极开展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当代大学生均为90后,他们乐于接收新鲜事物、个性张扬、喜欢挑战,思维活跃,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是非常有效的方式。通过第二课堂,在润物无声中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欢乐的活动中让学生感受直观的中国传统文化,这样不仅巩固了知识更陶冶了情操。
所以首先高校要了解学生所想,用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渲染,开展有的放矢的第二课堂活动。其次,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积累一定程度的基础上进行多种多样的竞赛类活动,比如诗词大赛、美文赏析、历史典故上舞台等活动,让学生更深刻的领略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再次,还能利用现有的场馆,比如博物馆、纪念馆等场馆培育帮助学生提升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切实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综上所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是不矛盾的,只要在实施过程中时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注重课堂以及课程体系建设,站在学生的立场想问题,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层次性、创新性和针对性,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就一定能帮学学生树立崇高的使命感、责任感,最终成长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正如清华大学张岂之教授所言:“作为中国的学生,要有一个立足点,即要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修养。唯其如此,才能有辨识世界文化的能力,才能有更高度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情感。没有自己传统历史文化的武装,是无法在现代社会生存的。因为越是国际化,越要民族化。”[4]
参考文献:
[1]戴静.略论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J].现代商贸工業,2007(1).
[2]诸子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http://www.moe.edu.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
[4]张岂之.中国人文精神[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
[5]李申申,陈洪澜,李荷蓉,王文礼.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6]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7]龚鹏程.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中国传统文化15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张澍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前沿论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张树军:1978年,男,河北张家口,河北政法职业学院管理系讲师,团总支书记,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黄志洁:1981年,女,河北唐山,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建设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