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平
一个十八岁就感叹着“我已是老了的旅人/而老人的笑是生命的夕阳了”,这便是台湾诗人郑愁予,看似多么荒诞不经,然而,我们从他饱经沧凉的人生履历以及饱饮中国文化古韵精髓的积淀中,也就很自然地就理解了。由此而在中国诗坛引起的一场独特的“愁予风”也奠定了他在中国诗坛独特的地位,而《錯误》更是让这一阵“雅风”强劲地吹向了中华的大江南北。
50年代初,台湾现代派诗坛祭酒纪弦就盛赞郑愁予的诗长于形象,这其中最为杰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还是那首《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全诗戏剧化地分为三个场景:
第一幕,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春天;地点,江南;人物,思妇与过客。在这时他们还没有任何交接,然而在互不相关中却有着特别的戏剧性——思妇等着归人,而过客正朝着思妇等待的地方走着
第二幕,镜头完全放在了思妇的家中,尽管外面的世界早已春意盎然,然而在女主人公的心里却没有丝毫的暖意,因为那日思夜想的游子归期几何没有丝毫讯息。这一幕里连用四个“不”字“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跫音不响,春帷不揭”暗示思妇内心因独守空闺而无尽的苦楚,即使外面的世界阳光和煦、繁花似锦、莺歌燕舞,而我的心却总是如“小小寂寞的城,小小的窗扉紧掩”。好一派轻烟重愁笼罩心头,挥之不去!
第三幕,好似用过客的画外音在对思妇冷漠的提醒:我尽管走向你的闺房,然而我本来就要走向远方——我是过客,不是归人。美丽女子听到“达达”的马蹄声时心中多日积压的情火,一下子蹿烧起来,然而,远去的“的达”声,犹如一场倾盆之水瞬间浇灭了刚点燃的那团熊熊大火!
这里以郑愁予四两拨千斤的艺术功底,把闺怨这一旧瓶装上了浓香四溢的新酒,将独具魅力的“愁予风”展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台湾诗人杨牧在许多年以后还吟哦着他的回音:我不是过客,而那“的达”却是美丽的坠落。在这首诗里,浪子首先检讨了自己的不情,首节是结局的倒叙,说那等着浪子归来的女子的家在江南;她的美如莲花的容颜,笑盈盈的开了,又失望的落了。第二节将她寂寞等待的过程诗情画意般地残酷再现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外在很现代,而内涵却古风十足的“愁予风”:三月、东风、春帷、窗扉、跫音……美丽的莲花坐在家中,帘帷低垂,窗扉紧闭,在失望与希望的交织中漫长地等待着浪子的脚步声,当青石的街道上出现清晰的“达达”声时莲花笑了,然而这一串串跫音由远而近,由近而远,由远而没时,天地间是那样的平静,然而却有一朵美丽的莲花瞬间愁落了,一个此恨绵绵永恒的美丽的错误刹那定格在了那个特殊的时空里,一场期望中天雷地火般的会面就这样美丽而哀怨地坠落了。
在这里,郑愁予用他典雅的文字创造出了旧体诗词的蕴藉之美,那频频迭出的旧词汇粗看好似谬种流传,细品则感妙绝,这不是古代女子的金步摇,而是在含蓄温婉的外表下成为了现代女子的蝴蝶结,这一袭温润风雅的愁予风吹得我们如痴如醉。
然而,就生活中的郑愁予而言,他曾在基隆码头任职多年,他好登山运动,还曾任登山协会理事,还任过滑雪委员。完全不是他的诗歌给人多愁善感、脸白体弱的娇柔印象。再者,他的山水诗也柔美细腻,尤其下面这首写古庙烧落叶,细笔轻愁,淡烟疏柳,尤具“愁予风”,我们不妨从诗里看看:
谁是扫落叶的闲人
而七家都有着:重重的院落
是风把云絮牵过藏书的楼角
每个黄昏它走出无人的长巷
林间有重霭有拟不出的
那声声的木铎来自何处
只见僧人焚叶如焚梦
投在红莲的花座内
那一页页的经书……是已黄了的
燕有巫妇
左袖东风
右袖西方
此巫妇满头的珠翠如琼岛
左袖东风三海乃舞起花又褶的裙裾
写妙室的半壁自呈石绿
草苔肆意地题画于扇子亭
而早餐时承露盘会举起新谪的星星
还有,《燕云》组诗中回忆北平寄托故国之思,写居庸关的第四首,更是“戍魂游,狼烟轻”的“愁予风”:
依然是那一列城堞
将久年的灰
远山欲溶的雪有些泫然
戌魂仍游憩于“三口”么?
狼烟的花早就开不成朵了
无定河不再走下她的床
朽了千年的城垣被火车锯着
春来,学生们就爱敲敲打打
居庸关那些大大方方的砖……
画眉唱遍酒楼
历史在单弦上跳
采声多的地方便挤满了栏外人
而烟袋招牌已老在斜街上
那些年宫闱的景致是眉笔画的
昼眉哟唱遍了酒楼
丹枫自醉雏菊自睡
秋色一庭如兰舟静泊看
一片又一片地把云推过江心
这些写他记忆中的北平,以及他在北平的生活,这种故国之思如影随形、挥之不去,而由此产生悠悠然、杳杳然的愁情,用特有的愁肠百结,深情难舒的“愁予风”表现出来是再恰当不过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