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鹏 佟维妍 魏宝武 刘德坤 汪杨
[摘 要]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BYOD模式打破了学习的时空限制,可使高校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增加知识的产量,提高学习效率。文章利用TOWS对BYOD模式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战略。
[关键词]创新型;BYOD;TOWS矩阵
[DOI]10.13939/j.cnki.zgsc.2018.14.116
1 BYOD模式
为了更好地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一些企业允许员工携带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或其他移动终端设备到办公场所办公,该行为被称为自带设备(Bring Your Own Device,BYOD)办公。若将BYOD行为引入高校,允许并鼓励教师和学生将个人移动设备应用于人才培养各环节中,则形成BYOD教学模式。近年来,BYOD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中都提出学生自带设备进课堂是新兴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大趋势。[1]将BYOD引入课堂能够实现无处不在的学习、课上课下无缝连接的学习,也可以更好地体现个性化和差异化学习,符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对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维度的要求——使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意愿,运用信息技术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2 TOWS矩阵分析法
利用TOWS矩阵可以确定组织或系统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四组不同的战略组合——即SO战略(Maxi-Maxi)、ST战略(Maxi-Mini)、WO战略(Mini-Maxi)、WT战略(Mini-Mini),利用这些战略组合,可寻找制定出适合实际情况的最佳的应对策略。TOWS矩阵见下表。
3 BYOD模式的TOWS分析
3.1 BYOD模式的机会(O)
第一,教育界专家学者的推动与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2011—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给教育现代化带来了跨时代的影响,应进一步明确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本质目标是技术整合,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3]
第二,國内网络平台及移动设备的迅速发展。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人均周上网时长达27.0小时,其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为25.4%。以本校为例,100%的学生拥有智能手机、大部分学生自带有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此外,由于上网费用越来越低,校园内校园网全覆盖,校园外Wi-Fi无处不有,出现强烈的“手机依赖症”。
3.2 BYOD模式的威胁(T)
第一,人为因素阻碍BYOD教学模式的发展。家长及专家学者对其适用性存在质疑,严禁学生(尤其新生)入校时携带移动设备,反对在课堂上使用。
第二,需重新组织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管理难度加大。利用BYOD与开放的互联网资源,对教师的知识储备量和信息化教学水平来讲存在极大的挑战。若采用媒介平台,则要求使用者在移动终端安装相关统一的App,对使用者的培训需要一定的时间开销。此外,对学生的监管难度增大。
3.3 BYOD模式的优势(S)
第一,网络资源丰富、共享,有利于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获取海量知识。通过BYOD,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客精神、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BYOD教学模式具有趣味化、情境化、非正规化的特点。采用多媒体化的高科技信息工具,学生在学习时可不受内容、时间、空间的限制,结合真实的情境,摒弃一贯的传统模式,一改往常的枯燥乏味,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
第三,各类在线教育平台及新型智慧教学解决方案层出不穷。例如学习通、雨课堂、中国大学MOOC及其他在线学习平台。
3.4 BYOD模式的劣势(W)
第一,学生自制力不强。据调查,移动设备用于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络新闻、视频音乐、网上购物等比率高达93.3%、82.8%、83.8%、75%、69.1%,而用于在线学习的比率只有20.1%。
第二,安全意识弱薄弱。BYOD使用过程中,不注重个人数据和信息的安全以及个人隐私的保护。
4 BYOD模式的应对策略
4.1 SO(“Maxi-Maxi”原则)
加强学校网络建设,利用互联网及其丰富且共享的开源资源、学校提供的良好的网络环境及各类学习平台开展BYOD教学;借鉴成功的教学案例,开展校企合作,提高教学的适用性和高效性。
4.2 WT(“Mini-Mini”原则)
加强宣传工作,转变固化思想,加大对使用设备、教师及学生的监管力度,定期开展相关的培训工作。教师自身要加大知识储备量、积极学习、提高专业素质,避免与学生之间出现“代沟”。学校允许并鼓励学生进行BYOD学习,可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保持其学习热情;加强学生的自控能力和安全意识。
4.3 WO(“Mini-Maxi”原则)
采用合理的监管、激励、惩罚制度,提升学生利用BYOD学习的时间;选取适用于学生的网络资源及教学平台,组织教师及学生进行相关培训。例如,我校采用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可提供MOOCs可视化编辑和制作、网络辅助教学、学生在课堂外亦可观看视频,阅读资料和教学参考书等,课堂上老师可组织讨论、重点讲解等教学改革;该平台还支持试题库、在线测试,在线布置、提交和批改作业、答疑、讨论、通知和统计管理等功能。
4.4 ST(“Maxi-Mini”原则)
因为与传统意义上的“老三套”教学模式不同,BYOD的教学模式不受时空的约束,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引入的BYOD的特点进行修正教学过程。学生使用自己的移动终端,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教师也要加大对移动终端设备的监管,避免出现部分学生在课堂玩游戏、浏览与课程无关的网页、看娱乐视频等娱乐行为。
由上分析可知,BYOD教学模式具有绝对优势,是“互联网+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采用BYOD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状态可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摆脱“45分钟课堂”及“教室围墙”的束缚,可创造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泛在学习”情境,增加知识的产量,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金慧,刘迪,高玲慧,等.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6 高等教育版)解读与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6(3):3-10.
[2]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2012-03-13].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133322.html.
[3]成诗敏,曹旺.中小学教学中BYOD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6,26(3):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