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德军
大同古称云中、平城,别名凤凰城,辽崇熙十七年改名为大同,沿用至今。大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同时还是中国九大古都之一,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性交通枢纽城市、中国雕塑之都、中国十佳运动休闲城市、中国山水美丽城市。大同的名片确实不少,但最能代表体现大同自然地理和人文社會特征的名片名号应该是“五都俱全”的大同,即古都大同、夏都大同、商都大同、文化之都大同、融合之都大同。
古 都
大同是北魏时期的帝都。西晋拓跋鲜卑崛起,公元398年(北魏天兴元年)鲜卑拓跋珪自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迁都平城(大同),建立北魏王朝。自此,大同作为北魏京都96年(后迁至洛阳),京畿地区人口鼎盛时达上百万,成为当时我国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和颇具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可与当时欧洲的罗马媲美。大同自辽金迄于元初为陪都,称西京,共244年。在中国古都学会2009年年会上,随着《大同宣言》的发表,更明确了大同作为中国九大古都的历史地位。
大同作为古都自有古都的颜值。有1500多年的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有始建于辽代的“巨刹”华严寺大雄宝殿,它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佛殿;有始建于唐朝的善化寺,它是我国现存唐代寺院中布局最完整的寺院;还有明代的九龙壁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龙壁;奇巧险绝的悬空寺高空悬挂;蜿蜒曲折的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从大同穿境而过500多公里,等等。一座座宏大的历史遗产,见证了古都大同曾经有过的辉煌。
古都更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人文景观。历史上,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疆拓土;秦始皇在此筑城;蒙恬、李牧屯兵戍守;汉高祖刘邦白登被困;唐太宗饮马长城;孝文帝改革传千古;辽圣宗不拘一格用人才;金世宗大倡文化重教育;元世祖纳谏用崔斌;明穆宗边城开马市;割燕云吴峦守孤城;战沙场杨业洒碧血;冯太后方山建陵;花木兰替父从军;郦道元平城著书;薛仁贵大同扬威;毕世安高风荐贤。还有昭君出塞,汉武用兵,朱弁持节,徐达筑城,闯王进京,姜镶抗清,慈禧西逃,辛亥兴兵等等,一幕幕鲜活的历史话剧,演绎着古都大同发生的故事。
夏 都
大同是我国著名的夏季避暑胜地,天上有大同蓝,地上有大同绿,2014年1月被国家住建部正式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故谓夏都。大同作为避暑胜地的夏都,是由科学的“五度俱全”指标决定的。
一是纬度:大同地处北纬40度附近,一条既是人类生息繁衍的舒适线,又是人类文明的精华线,它汇聚了北京、纽约、罗马、伊斯坦布尔、东京、首尔等国际大都市。
二是高度:大同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1500米,人类理论上适宜居住的高度是海拔500—2500米,按优选法取其0.618处,则是海拔1486米,大致1500米上下,这个高度是人类最适宜居住生活的海拔高度。大同,不论哪个县区,都比较接近这个海拔高度。这个高度空中密集富氧离子,号称空中维生素,它有强化激活人体生理活动的作用,能够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强健神经系统、提高人体免疫力,是天然的兴奋剂。这个高度还生存着一些珍稀物种,如黄羊、狍子、麋鹿、羚羊、华南虎、熊猫、金丝猴等。
三是温度:大同夏季室内外平均气温都是20℃-25℃,符合国家2003年规定的《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如果有时室外气温略高就可到室内凉快凉快,根本用不着空调。
四是湿度:大同夏季相对湿度为50%,试验表明,相对湿度为50%-60%时人体感觉最为舒适,也不易引起疾病。湿度过大时,人体里的松果激素量也较大,使得体内甲状腺素及肾上腺素的浓度相对降低,细胞就会偷“懒”,人就感到无精打采,萎靡不振,湿度大了还容易患风湿性等湿痹症。湿度过小时,蒸发加快,使人体皮肤干裂、口腔干燥,极易诱发咽炎、气管炎、肺炎等病症。现代医学还证实,空气过于干燥或潮湿,有利于一些微生物的繁殖和传播,当空气湿度高于65%或小于38%时,微生物繁殖滋生速度加快,当相对湿度在45%-55%时,病菌的死亡率较高。因此,大同夏季空气相对湿度在50%,是最适宜人们居住生活的。
五是光度(日照度):大同太阳能资源丰富,平均日照时数为7.8小时,全年日照时数为2800小时,属于全国太阳能资源二类地区。由此可见,大同有充足的日光,可供人们自由享受日光浴,提高人体健康。
商 都
大同从古至今,都是重要的商贸之都。大同现在是42个全国性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一。
历史上作为北魏国都与辽金陪都,其商贸地位自不必多说,光说明清时期,其繁盛景象就非同一般。借助明朝时期的“开中制”,600年的晋商得以辉煌。明朝大同镇军事管辖区域比大同版图所辖要大许多。后来随着清朝对北部边疆的开放,大同军事辖区内设立的得胜堡等多处古堡榷关,成为内地和边疆经贸往来的必经之路。由此可见,大同作为古丝绸之路万里茶道的起点城市、节点城市、支点城市可见一斑。
大同作为万里茶道的商都,首先具备与“北地”(蒙俄)交流的条件,明朝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大同有幸成为明朝最早开放马市的军镇,连续几百年成千上万的汉人在茶马古道上向北发展,大同古城成为一座北方重要的开放城市,与归化(呼和浩特)、大圜囵(蒙古国乌兰巴托)进行商贸文化交流成为常态,其地位如同当今的深圳。如今的呼、包城市就是当年走西口形成的,大同文化的基因在这两座城市随处可见。这一特殊现象的产生,既是大同特殊地理环境滋生的必然产物,也是大同历史文化形成的长久渊源。在整个万里茶道的运行过程中,大同古城作为万里茶道北通蒙俄的不二选择,马帮驼队铃声响,万里茶道万里行,大同地区涌现出大批的文化贸易交流人才,为茶道的顺利延伸创造了条件。
其次,大同古城商贸发达、市场成熟,自古为南北客商的聚散之地,在古城四隅的街巷上,这市那市,南店北店,东场西场,成百上千,遍布全城,南来北往的客商络绎不绝,他们选择大同古城作为通行驿站、贸易商会,进一步促进了大同古城多元化的商都发展。大同古城实业兴旺、产品丰富,特别是手工业制造皮货、毛制品、砖茶专营闻名天下。大同作为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城市,有力地推动了中蒙俄茶叶贸易的繁荣昌盛,并且依托区位地理条件滋生出许多贸易接续产业,延伸拓展了万里茶道的贸易产业链,使大同全方位地融入到万里茶道的商贸活动中,进而升华为商贸功能型城市。明清之际“其繁华富庶不下江南”(《五杂俎》)。
文化之都
大同又被称作文化之都,她是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我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她诠释了历史文化名城的精髓。从古至今富有灵气的大同人,有着灵巧的双手和豪放的性格,各种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百花齐放、绚丽多彩。苍劲有力的魏碑体书法即产生于大同。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耍孩儿、二人台、梆子腔、罗罗腔、塞戏、秧歌、民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全部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耍孩剧被评价为中国戏剧史上的“活化石”。民间工艺品—铜器、石雕、木雕、根雕、蛋雕、煤雕、食雕、玉器、泥人、绢人、剪纸、折纸、布艺、漆艺、刺绣、蜡染、烙画、铝板画、金箔画异彩纷呈,其中有不少工艺曾获国家大奖。2011年大同还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雕塑之都”,聂还贵还创作出《雕刻在石头上的王朝》。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大同,文化与艺术是相统一的,文化是艺术的本质内容,艺术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文化是城市的血脉,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最高价值,也是城市发展的最终价值。大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古都文化集佛教文化、道教文化、长城文化、边塞文化、美食文化于一体,将其称之为文化艺术之都当之无愧。
在大同这些诸多文化当中,大同最具特色的文化则是佛教文化,因此,大同又可称作佛都。境内寺庙不仅雄伟壮观,而且数量众多,有云冈石窟、上下华严寺、恒山悬空寺,还有离市区不远的应县木塔、五台山等。
大同是佛教文化中国化的重要起源地,有资料记载,北魏“京都内能工巧匠云集,丹青妙手会聚,群师名流各显其技”,到太和末年平城可谓宝塔飞天,佛龛地涌,寺庙之多达百余所,僧人之众有两千多。斋会、法会、道场等各种大型佛事活动不断举行,盛况空前。弘扬佛法之举,连续在平城持续了近百年,在中国把佛教推向了鼎盛,使平城(大同)成为佛教胜地,抑或佛教中心,“魏世佛之盛,盖必得力于冯太后也!”佛教在中国的汉化过程就是“三教合一”的过程,在吸取太武帝灭佛教训后,对佛教的教义进行改革,使佛教教义和道教教义糅合在一起,又加入儒教忠孝仁义的内容,使佛教与中国传统伦理和政治相结合,随后建设了“三教合一”的悬空寺、昊天寺等。冯太后为皇孙孝文帝开凿了15米高的释迦洞(云冈5窟),为自己开凿了15米高的佛母洞(云冈6窟)。实现了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国的“三统一”,即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佛帝合一”是北魏王朝的一大创举,使北魏的寺庙建设蓬勃兴起,把佛教发展推向了中国化的高潮,使平城成为一座参佛、祈愿、持戒、译经、礼佛的都市;佛帝合一,使各族人民一心向善,改变了马背民族强悍的铁血性格,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与各族人民和谐相处,为北魏的国家社会稳定创造了条件;佛帝合一,使北魏几代皇帝好佛,也造就了一代英后冯太后,她不惜一切代价将改革进行到底,使北魏由弱到强,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
融合之都
“五都俱全”的大同,最显著、最具特色之都就是融合之都。“融合”就是“大同”,“融合之都”就是“大同之都”。融合是全方位的、立体的融合,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融合。融合有融合的科学历史依据。一是从自然气候特征方面看,大同处在中国从东北黑龙江黑河(瑷珲)到云南腾冲的气候分界线上,该线的特征是海拔1000米,降雨量400毫米,该线的东南端是农耕经济,社会层面表现的是农耕文化,该线的西北端是游牧经济,社会层面表现的是草原文化。大同处在该分界线上,她势必包含容纳着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的特色,这是天然决定的;二是从地域地理特征方面看,大同地处夏都之地,在我国二级地理阶梯之上的黄土高原,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是中华文化发祥地之一,10万年前许家窑人从这里走来,留下了泥河湾、许家窑、青瓷窑等文化遗址,从上古迄于今朝,我们就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地方繁衍生息,凡是有人聚居的地方,就是人类留下历史的地方,这也体现了我们大同这个地方适宜人类生存、生产、生活活动,适宜人类社会交往,自然也就形成了人类的融合;三是从地形地貌特征方面来看,大同盆地西北方向为阴山余脉,东北方向为采凉山,东南方向为太行山余脉恒山,盆地周边形成了天然的交通要塞。大同从古至今都是军事上的咽喉要塞,战略地位至关重要。大同由内外长城挟在中间,长城总长500多公里,居边隅之要塞,拱京师屏障,历朝历代为兵家所重,关,城、寨、堡、台、墩作为自然标识符号,体现着悠久历史文化和壮丽山川风光。战争年代保家卫国,和平年代丝路通商,不管哪种情况,关闭是暂时的,融通是长久的;四是从民族分布方面看,由于前面提到的气候分界线和长城关口的作用,大同历史上就是我国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作战混居之地,在大同的土地上,先后登场的少数民族有北狄(春秋)、林胡、娄烦(战国)、匈奴(秦汉)、鲜卑(北魏)、突厥(隋唐)、契丹(辽)、女真(金)、蒙(元)、满(清)等。由于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长期的共战、共商、共居、共生,尤其是北方草原的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满人,相继进入中原后,为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豪放的草原风情与深邃的华夏文化接洽成型,胡汉各族大融合,生活方式杂糅,兼容并蓄。如在服装穿着上,汉人的长袍马褂,与鲜卑融合后变为上袄下裤、红主腰。在休息睡觉习惯上,汉人平时是席地而坐,学了鲜卑人的胡床胡凳,后来床凳在我们的生活上就普及了。在饮食习惯上,汉人的蒸煮烩炒,融合了少数民族的烧烤涮,还有拉面刀砍面等等,都是融合的产物。尤其是北魏王朝更是胸襟宽广、海纳百川。五是从民族通婚方面看,大同历史上就是多民族混居之地,到现在全市人口统计还有43个民族,多民族共居的历史传统,形成了多民族通婚的习惯,通婚对于促进民族融合就更加彻底了。不同民族间的通婚,在生物遗传学上具有远缘杂交优势,所以大同历史上就盛产美女,故为美女之都。赵佃玺先生系列民俗组画《大同十二钗》,有名的美女有冯太后、萧太后、李凤姐、名妓苏三、花木兰、铁镜公主、王昭君、娄昭君等名流。
大同既保留了传统农耕习俗,又借鉴吸收了草原生存生活方式,作为游牧与农耕的过渡地带,其风俗民情具有典型的融合特点,并逐步形成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中原文化与邊塞文化、都市文化与乡村文化、汉族文化与兄弟民族文化、军旅文化与商旅文化、矿山文化与田园文化的高度融合,这些文化相互结合,相映成趣、相得益彰,造就了百花齐放的独特风景。
大同,一座美丽的城市,她雍容华贵,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大同,“五都俱全”的大同,代表着大同的本质内涵,我们认为古都大同(政治)、夏都大同(生态)、商都大同(经济)、文化大同(文化)、融合大同(社会)最能代表大同,作为大同的名号名片,也最能体现大同“五位一体”的总体发展布局,这些名号名片的定位命名,必将为我们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征程中,为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同篇章,作出更大的宣传推介作用,为实现我们的大同梦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