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开展农村社会调查与研究

2018-06-13 10:07常利兵
文史月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乡土变化农民

常利兵

1941年3月17日,毛泽东在为《农村调查》写的序言中指出:“现在我们很多同志,还保存着一种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作风,甚至全然不了解下情,却在那里担负指导工作,这是异常危险的现象。对于中国各个社会阶级的实际情况,没有真正具体的了解,真正好的领导是不会有的。”而“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调查社会各阶级的生动情况。对于担负指导工作的人来说,有计划地抓住几个城市、几个乡村,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即阶级分析的方法,作几次周密的调查,乃是了解情况的最基本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具有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最基础的知识。”毛泽东对农村调查在制订党的革命政策与实践行动上的重要地位的强调,早已成为中共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不断取得进步和胜利的宝贵历史经验和革命传统。

当然了,关于如何进行农村社会的调查与研究,除了上述革命史路径外,学界也积累了相当多的理论方法和经验书写,如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的成名作《江村经济》及《乡土中国》《乡土重建》《云南三村》等著作,就是以本土化理论构建来研究中国农民生活变革的经典之作,并由此形成了有关中国社会特点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其中,“差序格局”即是费先生通过长期的田野调查与理性思考,对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作了富有解释力的概念创造。也就是说,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网络就像“石子投入到水中引起的波纹,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愈推愈薄:我,我的父亲、母亲,我的兄弟,兄弟的老婆,嫂子家的弟兄,我孩子的舅舅等,构成了一个由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关系网”。在这样的乡土社会结构之上,则是几千年来所生成的一种与之相适应的“五谷文化”,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世代定居,反映了人与土地间存在着特有的亲缘关系。因为土地是不能移动的,被土地束缚住的人的生活方式是种田种出来的,它规定了人们的空间流动性,人与人的接触面,相互往来中没有陌生人,完全是一个“熟人社会”。但是这一切到了20世纪80年代,又开始步入由乡土社会向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转型之中。费孝通指出:这个变化太生动了!从每一个社会细胞里都能看到这样的变化,而农村调查的新课题也应当从这种变化中去寻找。但是,“我们的农村调查不能只停留在农民收入提高多少這些方面,还应当深入他们的精神生活里面去,进行触及灵魂的变化。这一点需要我们下更大的功夫”。很显然,要了解农民不能单凭几个数字,在他们脑子里的思想活动比获取统计数据更难,如果不懂得传统农业社会的基本特点,不懂得农民的过去,不懂得传统怎样支配他们的行为,就不懂得农民,更不会懂得正在变化中的农民。

目前,中国农村正处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当中,是机遇,也会面临诸多挑战。那么,通过不断学习和内化已有的问题意识和学术旨趣,广泛地开展农村社会调查与研究,既是一种时代担当,更有助于乡村社会的重构和再造。

猜你喜欢
乡土变化农民
耕牛和农民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农民
这五年的变化
乡土分外妖娆
经理人的六大变化
喜看猴年新变化
变化休想逃过我的眼睛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达1200万(等10则)
做农民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