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阔险峻李二口

2018-06-13 10:07刘媛
文史月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长城景观文物

刘媛

明长城从晋冀蒙交界的平远头村进入山西,继续向西延仅仅几公里,就在新平尔村折了个弯儿,从东西走向变成了大体的南北走向。过了西洋河,又过了新平堡后,一直迤逦向南,先是到达保平堡,然后继续翻山越岭,在山里经过桦门堡,翻越过整座大梁山之后,就到达了李二口。

大同市天镇县的长城资源非常丰富,境内过半的乡镇分布着长城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全部走下来需要2天,若想深入研究探索,更是材料深厚。但如果到了天镇时间紧迫只能游览一个地方,那就非李二口莫属了。这一带的长城依傍着高且陡的山坡,南面就是地形宽展的南洋河冲积小平原,平原上是人口密集的天镇县城,附近路网密布,无论在高速公路上还是在京包线飞驰而过的列车上,远远看去,李二口长城如从天而降悬挂在山体上,景色令人惊叹。

到了李二口长城脚下,人们会忍不住跃跃欲试地顺着长墙爬山。墙上的墩台看着不远,但想从这个位置爬到那个位置,却要耗费大量的体力。如是体力不济或者是想要拍摄更好的长城景观,贴着长墙爬山不是最好的选择,累到气喘吁吁,也无法领略长城雄宏之美。反倒是放弃爬山,先掉头穿过南侧的河沟,上到停车场对面的田畔,然后回头看百米外的长城,才能真正领略李二口长城独有的魅力,这里也是人们拍摄“到此一游”的最佳位置。由此其实也揭示了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每一个到李二口来的人,都是想要与长城美景发生连接关系的人,而所有关系中最美好的感受,并不在于严丝合缝的高度贴近,而在于首先找到合适的角度,并保持适度的距离。

我们看到的这段“挂”在山体上的长城,修筑于明嘉靖年间。但李二口实际上是二道长城交汇的地方,两道长墙在这里形成了一个“丁”字型,一道沿着山根从此向东,将大梁山撂在了长城之外,而另一道上山后向北,包括了大梁山及其北部西洋河沖击小平原的大块区域。关于这两道长城,当地有一个民间故事,说负责修筑长城的李姓军官爱喝两口酒,成天醉醺醺的,当长城修到此位置,下属来请示朝哪个方向修,结果他胡乱向东指了指,大家就朝着那个方向开工。等他酒醒,发现长城已经向东修了几十里,因此大块的国土疆域被隔绝在外,赶紧重新返工,就造成了这里有个明显的“丁”字型。做长城研究的人当然不会以这故事来做解释,实际上这里两道长城修筑的年代有很大差异,山上也不止有一道长城遗址,到底是哪个年代的,迄今尚未有严谨的考证给出明确解释,这从侧面看出,山西的长城研究依然任重道远。

李二口山脚下有大片野生的杏树,每年4月20日左右,杏花一片粉嫩红白,空气也是格外香甜。而每年10月中旬,杏树叶子变成了艳丽红色,不输于香山红叶。还有大片的田野,种着向日葵、土豆、玉米等。山脚旁边就是李二口村,人们的收入很低,但民风淳朴厚道。2017年夏天,我通过扶贫干部提前在村里一户人家订了饭菜,然后带着十几个朋友在附近游玩。那天来玩的外地游客众多,但因没有旅游服务设施,他们找不到吃饭的地方。农家的炸糕香味吸引了很多人,他们想以高价购买做出来的食物,可农家主人说,这是已经预定了的,怕不够吃,农家硬是不卖给别人,只给我们留着。而我们去得迟了,当天中午大概只消耗掉了他们预备食物的一半。

李二口附近有瓦窑口堡,这是一座明大同镇的军营,《三云筹俎考》记载,该堡“嘉靖三十七年设,隆庆六年砖包。本堡北面倚山,南面平坦,适当新平孔道,称咽喉地,隅谷间可以设伏,倘新平疏虞,此地尚能扼虏,是天城、阳和之一大障蔽也。”如今瓦窑口也是一个亟待脱贫的小山村,里面还住着上百名村民。附近还有张仲口、三墩等,也都是贫困山村。一方面是长城历史文化资源富集,一方面是扶贫攻坚任务艰巨,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就成了当地政府的首选。

我多次在李二口调研长城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所遇到的问题,由此获得了重要启发,形成了“长城文物”“长城景观”“长城风貌”“长城文化”这4个概念,既有核心,又有外围,还有因果,相辅相成。一方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长城及其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长期深刻影响,造就了当地居民特定性格及其特色文化;但另一方面,长城其实是“人化自然”,长城景观、长城风貌,也都是人化自然,是当时当地人民长期生产生活产物的积淀、遗存,因而才都成为值得传承、需要保护的文化遗产。长城文物,长城景观,长城风貌,加上支撑、孕育这些文物、景观、风貌的长城文化,逐层支撑连接、并存互动所生成的有机系统,才是与中华民族身心相应、甘苦与共的立体、鲜活甚至通灵的中国长城。

举例来说,在飞驰过京包线的火车上能遥望到的如同悬挂在高山峻岭上的李二口长城,它方正的墩台、夯土的长墙,是李二口长城的长城文物;作为这些长城主城体基础而让人仰之弥高、临之愈险的高山陡坡,是李二口长城的长城景观;大片开阔的原野,和原野上大片果树,在蓝天和黄土间的春花粉、夏苗绿、秋叶红、冬雪白,还有牧羊人长歌,看家狗的短吠,以及弥漫在空气中的粪土味道……这些组成了李二口长城的长城风貌;至于民间流传的监工喝醉酒、民夫错修长城、监工酒醒之后不得不在山上再修一道长城的“多喝一杯酒,错修四十里”故事等,则是赋予长城以生命、灵性而更感人的李二口长城的长城文化。

按照这样的认识思路,我们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实践方面,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长城文物”的核心内容是长城,包括长城的墙体、城堡、关隘、烽火台、敌楼等,受到《文物保护法》和《长城保护条例》的严格保护。其意义和价值在于,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全部社会工作的价值核心,是整个景区的精华核心。围绕“长城文物”,需要最大限度的遵循“不干预”的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原则。

“长城景观”:长城文物的周边景观简称为“长城景观”,就是连接长城文物的物质边界因而直接影响长城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如观赏)的物质要素的有机组合。为景区的核心观赏部分,也是核心竞争力所在,游客来的目的,就是首先要直接看到这些东西。对这个范畴内的工作,应当遵循视觉上的“原汁原味”原则,谨慎小心地人工设计、规划、布置小体量的路标、休息凳等服务设施,尽量不新做构筑物。要注意必须避免进入长城文物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带,这是一切投资建设工作必须注意的“雷区”。

“长城风貌”:长城景观等自然要素和相关人文要素的集合。为旅游提供各种次要观赏、配套服务、综合体验,是整个旅游项目中实现经济效益的节点和载体。是可以大范围人工设计,规划,建设,改造的范围。各种关联的服务设施等可以有计划地修筑。按照旅游景区和企业的整体需求来布置各种建筑物,也是投资的重点。这部分的建设和经营,可依托长城附近的村庄,既解决了景区建设问题,又促进了当地农民脱贫等三农问题的解决。这个范围,是整个资本投入的重中之重,无论是侧重于获得社会效益的资本投入,还是侧重于获得经济效益的具体经营性项目投入,都需要从这个角度介入。

“长城文化”:长城所在地区人民创造并遗存至今的物质文明成果、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也是长城成为举世公认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根本原因。对于当前的山西长城来说,是长城保护与利用的出发点和目的地,是长城景区建设、管理、游览的依据、内容、灵魂,是社会效益和历史价值的体现。对长城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从项目价值的表达到旗帜的高举、到投资原则的提出、到景区内容的意义等,将长城文化渗透到各个环节,这是从始至终需要不断拓展的一项重要工作。长城景区的自身属性和未来发展路径都离不开“文化”二字,对长城文化挖得越深,未来景区的生存空间就越大。

李二口是天镇县发展长城文化旅游产业的“重头戏”,在当前,山西长城文化旅游产业进入全新的历史时期,对于长城正确打开方式和系统认识,就成了整个长城文化旅游产业社会实践的基础。

猜你喜欢
长城景观文物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景观平面图》
创意涂鸦
登长城
老祖宗手一滑,造就了这些文物界的泥石流
让文物讲述天路文化
我爱多姿多彩的长城
长城,长城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