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效果对比

2018-06-13 02:48施艳花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7期
关键词:帕酮室上性普罗

施艳花

(甘肃省榆中县第一人民医院,甘肃 榆中 730100)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此病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一般认为,此病的发生与患者存在吸烟、酗酒等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此病患者若未能获得及时的治疗,很容易引发心肌缺血、缺氧、休克甚至死亡[1]。目前,临床上常使用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但是这两种药物的具体疗效有所不同。为了比较用胺碘酮和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效果,笔者对2016年5月至2017年8月期间在甘肃省榆中县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148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了以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6年5月至2017年8月期间在甘肃省榆中县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148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这些患者被纳入本次研究的标准是:1)其病情均符合临床上规定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诊断标准,且近期未服用过抗心律失常药。2)不存在严重的窦房结功能异常。这些患者的排除标准是:1)存在Ⅱ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肾功能不全。3)存在因心动过缓而引发晕厥的情况。4)处于妊娠期及哺乳期。5)对本次研究中使用的药物过敏。本次研究已得到甘肃省榆中县第一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且这些患者均签署了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书。根据用药方案的不同,将这些患者平均分为胺碘酮组(n=74)和普罗帕酮组(n=74)。在胺碘酮组患者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分别有36例和38例,其中年龄最小的24岁,年龄最大的77岁,平均年龄为(54.34±3.33)岁;其平均病程为(1.45±0.23)小时。在普罗帕酮组患者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分别有41例和33例,其中年龄最小的23岁,年龄最大的74岁,平均年龄为(53.98±3.67)岁;其平均病程为(1.43±0.16)小时。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对其进行常规心电监护和吸氧等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如下治疗:为胺碘酮组患者使用胺碘酮注射液进行治疗。胺碘酮注射液的用法为:取150 mg的此药液,将其加入到20 ml浓度为5 %的葡萄糖溶液中,用此药液为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滴注的时间应控制在≤10 min)。在为患者用药治疗后,其病情若未得到有效的缓解,可于此次用药20 min后,再次以相同的剂量对其进行治疗。需要注意的是,在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缓解后,需立即为其停药。胺碘酮在24 h之内的使用剂量应控制在<450 mg。为普罗帕酮组患者使用普罗帕酮注射液进行治疗。普罗帕酮注射液的用法为:取70 mg的此药液,将其加入到20 ml浓度为5 %的葡萄糖溶液中,用此药液为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滴注的时间应控制在≤10 min)。在为患者用药治疗后,其病情若未得到有效的缓解,可于此次用药20 min后,再次以相同的剂量对其进行治疗。需要注意的是,在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缓解后,需立即为其停药。普罗帕酮在24 h之内的使用剂量应控制在<210 mg。

患者在用药治疗期间若出现异常情况,需立即为其停药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处理。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观察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其心率和血压水平的变化情况。2)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⑴患者的临床症状若完全消失,其心率和血压的水平均恢复正常,则可判定其治疗的效果为显效。⑵患者的临床症状若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其心率和血压的水平与其接受治疗前相比有所降低,则可判定其治疗的效果为有效。⑶患者的临床症状若无明显改善,其心率和血压的水平与其接受治疗前相比没有降低,则可判定其治疗的效果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3)观察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恶心呕吐、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和轻度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均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接受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率和血压水平的比较

在接受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心率和血压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接受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率和血压水平与其接受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的下降,但其心率和血压水平下降的幅度大体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

胺碘酮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59 %(70/74);普罗帕酮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1.89 %(68/74)。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接受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的比较

在接受治疗期间,胺碘酮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8.11 %(6/74);普罗帕酮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20.27 %(15/74)。胺碘酮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普罗帕酮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1 接受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率和血压水平的比较(±s)

表1 接受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率和血压水平的比较(±s)

组别 例数(n)心率(次/min)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接受治疗前 接受治疗后 接受治疗前 接受治疗后 接受治疗前 接受治疗后胺碘酮组 74 154.23±20.12 85.67±11.23 174.89±5.74 110.34±4.01 108.38±4.13 71.84±1.67普罗帕酮组 74 153.47±20.45 87.13±10.65 173.23±5.35 111.23±5.21 109.67±4.25 72.11±2.46t值 0.228 0.811 1.820 1.165 1.873 0.781P值 0.820 0.418 0.071 0.246 0.063 0.436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

表3 接受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的比较

3 讨论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属于心血管内科疾病。此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心绞痛,病情严重者还可引发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死亡。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普罗帕酮、胺碘酮、毛花苷丙和美托洛尔等药物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治疗[2]。在上述药物中,普罗帕酮和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效果最为显著。胺碘酮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Ⅲ类抗心律失常药。该药可延迟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和有效不应期,降低窦房结的自律性,从而起到快速改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临床症状的作用。此外,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胺碘酮的负性肌力作用不明显,不易使患者发生多种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普罗帕酮是一种Ic类抗心律失常药。该药可通过延迟心肌传导纤维以及房室旁路的前后向传导速度,提高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从而起到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在接受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心率和血压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接受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率和血压水平与其接受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的下降,但两组患者心率和血压水平下降的幅度大体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接受治疗期间,胺碘酮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普罗帕酮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使用胺碘酮或普罗帕酮进行治疗均可取得理想的临床疗效。但是,与使用普罗帕酮相比,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使用胺碘酮进行治疗,可明显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猜你喜欢
帕酮室上性普罗
普罗之城——通州新潞运河创意区
奇怪的纸盒子
普罗格:将精益物流与供应链服务进行到底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介入治疗临床路径变异因素的临床分析
普罗帕酮治疗预激综合征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效果观察
针对性护理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普罗帕酮和美托洛尔治疗34例病毒性心肌炎致期前收缩的效果观察
中毒患者血液中普罗帕酮LC-MS/MS检测方法的建立
普罗帕酮在家兔体内的死后分布1)
耳针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18例观察